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汗水与荣耀     
我出生在山东宁津一个庄户人家。家里兄妹七个,我是老小。父母特别宠爱我。1983年报名参军时,我才17岁。听带兵人讲,我们这批兵要到北京。村里人都说我有福气,将来一定能当大官。听了这话,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离家时,老父亲含着眼泪嘱咐我:孩子,到部队后好好干,首长让咱干啥就干啥,不要比吃也不要比穿,要比工作比进步,可别给咱庄户人丢脸。  相似文献   

2.
如果卖冰棍的大妈在那里一个劲儿地扯着嗓子吆喝:“快来买呀,新出锅的烤白薯!”过路人一准儿认定这是位“疯老婆子”。因为人们向来不怀疑“吆喝啥的卖啥”,也便有“卖啥的吆喝啥”之说。“卖啥的吆喝啥”,干哪行的就得把心思用在哪行上。用稍雅一点的说法说,要有一种敬业精神。可也许是应了“换脑筋”的缘  相似文献   

3.
图个啥?     
“图个啥?”是一些人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比如,有人离退休后不在家享清福或凭技艺再谋个职业赚钱,而是义务参加社会活动,他不理解:“这老家伙图个啥呢?”看到报纸上刊登的拒贿、拾金不昧等先进事迹,他也品评一番:“真是傻帽儿,图个啥?”轮到自己头上,更是常有这样慷慨激昂之语:“我再干也是这么回事了,职务到顶,工资到头,还去拼命,我图个啥?”在这些人看来,  相似文献   

4.
阅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刊登的“我与政工”文章 ,颇有感触。如果让我谈从事政工的经历 ,可谓太浅太嫩。原因是自己干政工的时间太短 ,可是在干政工这一年多的时间里 ,我又有不少感受。我是1998年企业重组后 ,从行政“一把手”换位到站段任党委书记的。担任党委书记一年多 ,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无论是党建 ,还是思想政治工作。我感到正是这些被有些人认为是务“虚”的工作 ,实实在在地促进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进程中 ,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巨大威力。说实话 ,干了几十年行政工作的我 ,做梦也…  相似文献   

5.
党小组长,是个比芝麻更芝麻的“官”。可我偏偏当的就是这样的“官”。去年四月,我们的党小组长因工作需要调走了。“国不可否无君”,党小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小组长人选问题。经过充分酝酿!大家一致认为我比较年轻,便把这顶“乌纱”硬戴到了我这个“小字辈”的头上。说实在话,我真不愿意担此“重任”:小组成员中有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他们都是头儿,万一我有个闪失,恐怕是不想在办公室干了。可这事是领导们“说定”了的!我不执行能行吗?、“走马上任”后,同事们给我开玩笑,恭喜我当了领导的…  相似文献   

6.
2000年奥运会的申办,如同矗立在人们面前的一堵雾墙:似乎知道雾墙后面发生的事,但又看不清事情发生的具体状况。为此,我们走访了北京奥申委副主席张百发,他很爽快地畅谈了人们所关心的奥运申办情况—— 去年3月份,我们成立了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到现在已有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工作呢?概括起来是4句话:广交朋友,多做工作,加深了解,  相似文献   

7.
时光匆匆,步履匆匆,不知不觉中,从事宣传工作已是三年有余。 也许是缘分,我,一个师范学院毕业生,一个曾经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却因一个偶然的原因干起了宣传工作。 老实说,初次踏上宣传工作之路时心情并不轻松。记得刚进厂上班那段时间里,有不少同事询问我:学的是啥专业,怎么放着好好的书不教却干这没出息的事。言下之意,我不该干这活儿。当时,我心中的蓝图确实黯淡了不少。 可是,既然已选择了这一行,我又还能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8.
破怒为笑     
1986年12月上旬的一天,湘航津市分公司船员人事调度室里,几位问船讯的同志在一旁低声议论着:“李大副这次可火了,当真的不干了……。”在楼上的船舶总支办公室里,湘航津市分公司党委书记酉应芝正在同船舶大队的干部们研究工作。突然,从外面进来一个人,怒气冲冲地对大家说,你们各级领导都在,我现在年龄大了,身体差了,不中用了,请领导考虑考虑吧……说着把一份辞职报告往桌上一甩,扭头就走了。他是谁?他就是80002轮的李先容大副。这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同志为什么如此大  相似文献   

9.
东耳 《瞭望》1989,(10)
记得是50年代初,我的姑母有一天回家兴冲冲地说:“我今天见到了活的女共产党员!”家里人都笑了,因为在场的就有几位女共产党员,并且都是活的。当然,大家都清楚,她所说的“活的女共产党员”,是特指帅孟奇大姐。由于李伯钊同志的《女共产党员》一书的广泛影响,帅大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宣布申办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后,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于4月10日宣告成立,成员基本上是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的原班人马。目前这个委员会正着手进行一系列申办准备工作。 在国家体委办公大楼的三楼,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办公室和国际联络处的工作人员们正在紧张地工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总理朱鎔总理朱鎔基5月8日郑重表示:“北京市代表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对这次申办十分重视,全力支持,并将从各个方面为北京的申办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正在全力以赴争取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北京市的又一激励和鞭策 按已确定的程序,今年8月28 日29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 将开会筛选出3或4个申办 2008年奥运会的候选城市。北京申办奥运会到了关键时刻。北京为什么再次申办奥运会 去年9月6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办公地…  相似文献   

12.
我这次来沙市主要是和大家见见面,听听意见,没有准备讲话。没有准备讲话,主要是因为这个题目很大,究竟应该怎样讲,我还没想得很清楚。我认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又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年初我到福建三明去,就同福建省的同志商量,希望大家比较系统地研究一下。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问题,对此,徐惟诚同志讲了系统的意见,我没有多少新话可谈。昨天,我看了你们的简报,同王忍之等几位同志交换了  相似文献   

13.
今天到单位去上班,发现大家看我的眼光跟平时明显不一样了,见了我就象见到他们的大爷似的,一个个郝毕恭毕敬,客气有加。扶“正”的感觉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心情特别地爽!刚进办公室就接到老领导的电话,嘱咐我要好好干,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其实,他不说我心里也  相似文献   

14.
曹健 《瞭望》1999,(40)
时下,社会调查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行当,各种调查机构不断涌现,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最近,记者接触了几位天津第一批社会调查员,他们在城调队都干了15年以上的居民调查工作。他们和同事们及时、系统、准确地提供了大量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社会经济变化数据和分析资料,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聊起入户调查,这几位调查员竟充满了感情,她们说,自己干的这个活几,是从社会的神经末梢——家庭中发现社会的发展、变化,能真实地反睐老百姓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最大的感受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搞高了穆怀玲,今年42岁,干…  相似文献   

15.
浦任 《瞭望》2001,(22)
“1995年我来时,老总开玩笑说每增加一份奖励我1元钱。如果兑现,我现在都成百万富翁了。当时大家都没想到发行会增长得这么快——而且是在全国报纸发行量大幅下滑的历史背景中实现的,都是点点滴滴做起来的。”“爱书成癖、成病”的张穗华很过瘾地当了十来年的记者、编辑,当初让他去做发行处长时,“一百个不愿意”,而今如果让他回去做记者,恐怕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了。4月6日中午,张穗华请记者到广州白天鹅宾馆自助餐厅用餐,经再三请求,他讲述了自已从一个记者“蜕变”为“卖报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我们的学校问卷调查中 ,1 5%以上的学校都有搬迁的经历 ,最多的曾更换了 4次校址 ,几乎每年搬迁一次。原因是随着学生的扩增及北京城市的扩建、改造、拆迁 ,流动人口不断地向四环路之外迁徙 ,主要以满足外来人口中的低收入人群的流动人口儿童的学校也四处漂泊 ,而且有不断向外搬迁的趋势 ,有的已经迁移到远郊区县如昌平、大兴等地。最近由于北京申办奥运而带来的大规模改造、建设 ,许多学校又面临前途未卜、何去何从的压力。特别是计划中的奥运村洼里一带 ,如果今年 7月奥运申办成功 ,这个以河南人为主的社区将面临再次迁徙的命运。对生活…  相似文献   

17.
回首一生雄     
今年一月二日去看望帅孟奇大姐,遇到几位老同志,才知道第二天是大姐九十大寿。这时才注意到,客厅中挂了一幅新画——邵宇写《苍松图》。铁干繁枝,生意盎然,是原在组织部工作的几位老大姐所赠。大家命我也作诗为贺,于公于私,义不容辞。第二天一早,我写了一首五律送去。后来发现颔联不合格律,只得改作,重新书写。定稿及跋语如后:  相似文献   

18.
身为大将的黄克诚将军待人随和。红军时期,他是红二师政委。一天,几位团长米向他汇报工作。在汇报工作前,他们在黄克诚房里闹腾起来,解包袱,翻箱子,吵吵闹闹。忽然有一人喊:“这里有一条烟。”大家听了,就你一包、我一包地抢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看完西安电影制片厂和江西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童年在瑞金》,我揩干眼泪,久久沉思。在座谈会上说出了这“平淡出奇,枯燥有味”的八字评语,引来一阵轻微的笑声,也荷蒙几位同志首肯。的确,这是我真实的观感。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回地处僻远山区的老家省亲,经历了这样一回事:一日,弟弟扛着半筐谷子出门,我问他干啥去?答曰:“到‘劳力牌点头式碾米机’房碾米去!”听了我不解这是种什么“新机器”,问清了才知道那就是不知沿袭了多少代人用过的那种舂米臼。 阔别多年返乡,看到家乡变化不小,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许多人家还盖了新房,但没有兴办什么工业,碾米仍旧是那个古老的舂米臼。舂米臼发出的沉重叹息声声入耳,我的心上也似压着石臼般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