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刑事审判工作改革受到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一、刑事审判工作改革的总体思路我国刑事审判工作改革应当是1996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实施过程中的刑事审判工作的改革。刑事审判工作改革的范围,应当包括审判组织、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以及相应的起诉、辩护、证据等有关审判制度;其中,第一审公诉案件审判方式的改革是刑事审判工作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刑事审判工作改革中,对于《刑事诉讼法》有明确具体而又正确的法律规定,应…  相似文献   

2.
刑事再审程序,是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依法重新审理的程序,是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刑事申诉权利,依法纠正错案,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公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工作已经启动,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应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完善刑事再审程序的几个问题略呈管见,以期能在刑事诉讼法修改层面对完善我国刑事再审程序尽些许建言之责。一、完善刑事再审程序的必要性。早在1979年,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试行)》就设专章规定了刑事再审程序,但局限  相似文献   

3.
谈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人权保障的突破性改革许海波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不仅使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分工更明确、具体,彼此之间的制约更健全、完善,在各个环节上诉讼程序运作更科学和符合规律,而且在保障人权和追究犯罪的机制方面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毋庸置疑,同1979年刑事诉讼法典相比较,我国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典适应世界范围内刑事诉讼法制发展的潮流,吸收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成果,针对原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刑事诉讼程序和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中,就刑事起诉制度而言,通过取消免予起诉、扩大不起诉的范围、增加审查起诉程序的透明度、完善不起诉的制约机制以及强化对犯罪的追诉机制等,使我国的刑事起诉制度进一步完善。但是,通过几年来新刑事诉讼法典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刑事起诉制度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法典  相似文献   

5.
论刑事鉴定制度的完善□李辉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改革了庭审方式,完善了证据制度,且从诉讼程序的各个环节上进一步加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措施,以保证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但刑事诉讼程序性的规定仍然存在原则性强而可操作性相对欠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因我国刑事公诉审查程序流于形式带来诸多弊端,对其改革已经成为必要。但如何改革仍未形成定论。要不要及如何设立公诉审查程序,成为我国公诉审查程序改革的两大焦点问题。公诉审查程序对于制约滥行公诉、保障被告人人权、促进审判公正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应当反思我国公诉审查程序的理论与实践,借鉴法治国家的经验,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的刑事公诉审查程序,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再修正的研究 ,已是摆在法学界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 ;推进刑事程序的改革 ,是走向司法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大步骤。本文展示了对我国刑事司法体制及诉讼程序改革的最新构想  相似文献   

8.
刘哲 《法律适用》2012,(7):57-60
刑事二审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两审终审的制度架构下,二审程序对司法公正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总体而言,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符合刑事二审程序的基本规律,对维护司法公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诉讼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刑事二审程序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修改和完善。2012年3月14日,第11届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9.
陈心歌 《证据科学》2011,19(5):548-561
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基本原则有丰富的内容,既包括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包括证据法的原则,还包括鉴定制度所特有的原则。其中,无论是刑事诉讼法中的基本原则还是证据法的原则,在鉴定问题上又都有其特殊的要求。本文以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视角,从解决刑事司法鉴定程序失灵等疑难问题出发,选取其中不可替代的三个原则,即权利保障原则、程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刑事一审庭审方式作了重大改革,即由1979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官包揽庭审调查的纠问式庭审方式,改为公诉人在法庭上承担指控犯罪和证明犯罪责任的控辩式庭审方式。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的条件下,刑事二审程序仍然是整个刑事诉讼的重要环节,但是二审程序证明责任问题由于立法规定不够具体、明确,致使一些地方检察、审判机关对此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和偏差。为了进一步推进二审庭审方式改革,更好地发挥二审庭审职能,本文对检察机关在刑事二审程序中的证明责任问题作一探讨。一、检察机关在刑事二审程序中证明责任的…  相似文献   

11.
辩护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制度。近年来,司法改革为刑事辩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以下称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律师可以充分介入审判前程序,律师介入刑事审前程序的法律规定使刑事辩护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一、新《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审前辩护权及程序保障机制(一)刑事审前辩护权的发展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使得我国法律第一次允许律师介入刑事审判前的程序,辩护律师可以参与审  相似文献   

12.
刑事自诉程序的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自诉程序的改革构想刘乔发刑事自诉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一种独立程序。《刑事诉讼法》公布实施十多年来,自诉程序在打击犯罪、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自诉程序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视野下的二审程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二审程序在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权利救济和保障公正方面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二审审判方式、发回重审以及审理期限等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力度明显不够。为充分发挥二审程序的功能,应当坚持全面审查原则、扩大开庭审理的范围、完善上诉不加刑原则、改革发回重审制度、创建当事人和解制度。惟有如此,刑事二审程序才能更加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传闻证据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实质上对传闻证据做了一些反对和限制性规定。正确理解和适用这些规定,对完善刑事证据制度,保障司法公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刑事法律监督是中国刑事法制建设的重要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法律监督是中国刑事法制建设的重要保障张穹(一)一九九七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继施行,从而使我国的刑事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修订后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总结了一九七九年刑法和刑事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审判方式的改革李文健刑事诉讼法就其直接目的和中心内容来说是一部刑事审判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刑事被告人交付审判如何对被告人进行审判以及审判结果的处理问题。其中,如何对被告人进行审判采取何种程序抑或方式开展审判又被公认为是整个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新的审判方式的贯彻实施和人权保障观念的深入人心,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刑事诉讼中认真履行职责,非常注重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相对于刑事被告人而言,对同为当事人的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尤其是有关被害人的实体权利保障则显得薄弱,需要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一、切实保障刑事被害人权利是各国司法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应当是追求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近年来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律的修订和刑事司法政策的改革,使得人权保障在刑事诉讼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切实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诉权理论产生于民事诉讼法学,但从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内在关联来看,诉权理论也可成为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之一,刑事诉权与刑事审判权仍是构成刑事审判制度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提上立法日程之际,运用刑事诉权理论来分析我国现行刑事审判制度中的一些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在现行审判制度下,诉权不能主导审判进程,诉权与审判权关系失衡。正视这些问题,运用刑事诉权理论指导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强调诉权保障理念,才能真正理顺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刑事诉讼法》中构建起了刑事和解制度,这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一个新制度的建立肯定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就将从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适用程序与条件,监督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刁飞腾 《法制与社会》2014,(10):295-296
刑事诉讼法修改从文本层面完成了对刑事检察理念、程序规则的重塑与设计。而刑事检察规则执行机制则是刑事诉讼法修改所确立的刑事检察理念与程序规则得运行实施重要保障:一是从内部监督与管理层面,以案件管理中心为平台全面推进刑事检察执法规范化建设;二是从对外执法办案层面,以执法办案为中心,努力协调处理好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辩护人、代理人、公安机关、法院的关系,推进刑事检察工作机制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