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5年,文化惠民工程遍地开花:县以上城镇全部实现了有线电视数字化,全省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这5年,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建成了一批重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这5年,特色文化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多彩贵州品牌亮相大洋彼岸,"贵州制造"的影视剧吸引亿万观众;贵州人的文化品牌与文化符号日渐清晰,获得了文化自信的贵州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与旱魔的鏖战中,"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2.
<正>11月30日,"多彩贵州"商标全面注册暨品牌招商新闻发布会在贵州饭店召开。会议通告了"多彩贵州"作为我国首个省级文化品牌商标全面注册成功。以整个省的名义对文化品牌进行商标全面注册在国内尚属首例。此举宣告了"多彩贵州"正式进入品牌经济保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吕林 《当代贵州》2012,(9):38-39
贵州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动多彩贵州文化"走出去",以文生财、以文富民、以文兴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贵州文化影响力"。用文化建设上的"贵州现象"塑造全新  相似文献   

4.
张玲玉 《当代贵州》2011,(28):26-27
从2010年3月开始,新版《多彩贵州风》这一磨砺了近7年的文化品牌以强劲之势席卷旅游市场。带动了每月逾4.5万游客量的贵州文化市场消费。预计2011年全年将上演500场左右.实现全年演出营业收入4000~J"元。它不仅探索了艺术与市场对接的新路径。而且成为贵州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1月6日,由省委宣传部、当代贵州杂志社、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推进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文化企业负责人、基金公司负责人、中央国家机关司局长围绕打造贵州文化品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精彩发言,限于版面,这里只能选辑部分观点予以发表(按发言顺序)。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 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大空调,"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气候,还带来了多样的生物资源.可以说,贵州不仅是"生态王国",而且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千岛",只是长久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2005年提出"多彩贵州"这个内涵丰富的品牌,其目的,一是增强贵州人的文化自信;二是更好地展示贵州.围绕这一品牌,可开发出更多的衍生产品,强化品牌的延续性和多样性,促进贵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0,(5):36-37
2005年以来开展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让"多彩贵州"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品牌,其所体现的是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神奇的原生态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景现。"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在强势的宣传和推广中具有较高的无形资产价值,由此社会上出现了"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侵权行为。如,贵阳一家酒店就取名"多彩贵州酒店",广州出现了"多彩贵州餐厅",台北一家餐厅还推出了"多彩贵州养生幸运饺"……如不及时对"多彩贵州"文化品牌进行规范管理,将危及"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声誉,不利于"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健康发展。由省文改办组织省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省工商局、省知识产权局、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制定的《"多彩贵州"商标管理使用办法》自1月20日起正式发布实施,滥用"多彩贵州"商标者,将依据此办法追究其责任。  相似文献   

8.
正"多彩贵州"是2005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在结合贵州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举全省之力打造的省级文化品牌,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整个省的名义进行商标注册的文化品牌。十余年来,"多彩贵州"已成为一张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一句"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广告语传遍大江南北。"多彩贵州"为我省打造贵州文化品牌,进一步推介贵州积累不少有益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巩固提升"多彩贵州"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9.
正恢宏70年,奋进70年。贵州文化建设迅速发展,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刮起一阵拂遍世界的"贵州风"。文化共享让贵州自信。70年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遍布各地,基本实现县县有"两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为人们迅速补充精神营养,送文化下基层等活动常年开展,更让人们心怀感  相似文献   

10.
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二五"期间成都市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其次要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最后,要保护和发掘成都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成都市文化品牌。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的要求,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支持保障体系、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正>与过去不同,现在谈到贵州,大家的认识和感知已经大不一样。贵州速度、贵州路子、贵州地位、贵州干部……这样一些带着贵州名字和温度的字眼时常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十年磨一剑。截至2015年,肇始于2005年的"多彩贵州"形象塑造已跨越十年历程,触及各大领域,"独醉"大地神州,形成了耳熟能详的文化品牌。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立于新常态下的"多彩贵州",如何深入唱响热爱贵州、建设贵州、发展贵州  相似文献   

12.
2021年,"5G+智慧社区"走进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元社区普通百姓家;贵阳地铁、机场5G智慧出行使"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可能;七期电普建设架起了贵州山区与世界连接的信息桥梁;蓝色梦想计划带给偏远地区儿童更加优质的教育;全省率先实现5G乡乡通,吹响贵州步入数字经济时代的号角……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闪耀在城市乡村,贵州移...  相似文献   

13.
正自省委、省政府将生态渔业作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以来,贵州在统一打造"贵水黔鱼"公共品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及商标"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大力开展"贵水黔鱼""贵州鲟鱼""贵州稻花鱼""贵州湖库鱼"等品牌宣传和市场推介工作。  相似文献   

14.
5月6日,"贵州纳雍生态旅游文化节"在纳雍县总溪河畔举办,文化节以"观滚山珠、品玛瑙红、漂总溪河"为主题,展现了纳雍民族、生态、旅游文化资源,展示了纳雍旅游文化新形象和旅游文化新品牌  相似文献   

15.
肖露  文媛 《当代贵州》2012,(27):24-27
藏在深闺人未识,撩开面纱惊八方。从2005年起步,"多彩贵州"走出大山走出国门,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8年的生动实践表明,谁改革谁主动,谁改革谁发展。8年的品牌之路昭示,独特的、创新的才是有生命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16.
《当代贵州》2012,(4):66
贵州:七成新生代农民工渴盼有"大学文化""文化少了只能靠干体力活儿,人家有文化的都坐办公室。"在贵阳市区的一家餐厅,来自贵州毕节的服务员赵化美说,"如果有机会很想提高文化水平,学一门技术,就不用一直端盘子了。"和赵化美一样在贵州省内打工的80后、90后大约有120万人。2011年,团贵州省委在承接"贵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邀请贵州省社科院的专家、学  相似文献   

17.
<正>5月18日,贵州省首届春茶斗茶大赛在贵阳落下帷幕,5大类"茶王"诞生。此次大赛以"生态、标准、品牌、创新"为主题,旨在通过斗茶活动的开展,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质,打造贵州茶品牌形象。新"茶王"的诞生为贵州茶标准树立了新的"标杆"。近年来,贵州茶叶正在从"贵州原料"、"贵州制造"向"贵州创造"、"贵州品牌"转型,"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向黔看"的产业格局正  相似文献   

18.
1月6日,由省委宣传部、当代贵州杂志社、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推进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文化企业负责人、基金公司负责人、中央国家机关司局长围绕打造贵州文化品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精彩发言,限于版面,这里只能选辑部分观点予以发表(按发言顺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成都市在创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过程中,着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全域覆盖;着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引领群众文化活动向前发展;"由点到面",系统化运作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活动联动发展。成都市群众文化活动要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正视群众文化需求,与时俱进,提供群众真正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20.
文化来源于大众,也必须回归大众,它不应成为少数人独享的东西,这才是文化的本原。因此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文化部门的第一职责。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上,目前贵州在市(州、地)一级还存在"空档",比如安顺、铜仁等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