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正好 《理论月刊》2007,3(10):143-145
市场是商业交换的主要媒介,中世纪西欧的商业交换主要是在市场和市集上进行的,市场与市集在中世纪始终承担着商业交换中心的作用。以此为基础,中世纪西欧逐步形成了以村庄市场、城镇市场和市集为基础的商业交换的市场网络体系。由此促进了中世纪西欧的商业交换朝一体化、理性化和近代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世纪西欧从封建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在对中国科技史做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后,发现了一个费解之谜:“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却出现在西欧?”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疑难。我们不妨从另一端思考这一难题——在西欧引发近代科学技术的动因为什么在中国阙失?  相似文献   

3.
论近代西欧率先兴起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5、16世纪,为什么相对落后的西欧能在各大古代文明中迅速兴起,率先进入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本文对此原因进行探讨,认为较为优越的地理环境,西欧中世纪社会在经济政治结构方面一些不同于东方帝国的特点,以及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一系列虽然缓慢、但却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使西欧抓住了这一次机遇。  相似文献   

4.
龙向阳 《求索》2007,(8):199-202
从世界体系思想来看,所有非内生型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个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融入”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就叫“近代化”。受近代史与近代化研究的影响,中国学界对“外交近代化”进程的存在及其概念与内涵等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争议状态。本文认为,“中国外交近代化”就是特指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化时期,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以国际法观念为主导的近代西欧“条约体系”转型的过程。它介于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和政治学之间。“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完成于1943年的开罗会议。受近代国际体系的制约,制度性的不平等是其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从《万叶集》时期起到江户时代为止一直是极大的,但进入近代,随着西欧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国文学的影响力逐渐衰微。这其中的许多原因,暂且不提。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近代诗也同样出现了西欧化现象。但中国文学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可是随着象...  相似文献   

6.
王浩翰 《传承》2011,(20):72-73,88
民族主义是伴随西欧构建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自然产物,但对于近代中国来讲,却是在西方列强欺侮侵略的民族危难与社会危机特定历史背景下催生的舶来品。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有着不同于西方历史语境下的民族主义的文化特质。其中,禀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最为突出的特性之一。文化性亦可成为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合理视角。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西欧的福利国家出现于1945年之后,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尽管从形式上看西欧福利国家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然而从实质上看西欧福利国家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型,即从此前的逐渐扩张转为逐渐收缩。从表面上看,西欧福利国家发生收缩主要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造成的,但是从本质上分析可知,福利国家的收缩也有其自身的机制性原因,即福利国家制度本身带有一定的弊端。有关弊端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王静 《求索》2007,(10):148-150
基督教对于近代自然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根本意义。近代自然哲学起源于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并经历了一个被混同于基督教神学,随后又与之逐步分离的发展过程。分离出来的哲学经过基督教神学的重铸,获得了起初被融入神学时所缺乏的经验内容和方法,形成自然哲学,并成为近代科学生成的直接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日两国文化转型的外部背景都是借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而内部背景即近代前期两国文化自身的发展状况却有所不同,这决定着两国面对文化转型时的心理准备,也预示着文化转型过程的难易,决定着现代化的进程。中日两国在近代文化转型时期对西方文化的器物、制度以及思想三个层面的理解和学习过程有各自的特色和局限。对我国当前的文化转型及现代化进程而言,上述史实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快餐式”文化转型与“慢炖式”文化转型相结合;二,制度设计与思想建设并重;三,加强同各类文化间的交流;四,走综合创新的文化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0.
"权利"的呐喊——19世纪西欧的社会冲突与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西欧近代资本主义体制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之间的分裂,由此导致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在本质上是两个阶级在对“自由”和“权利”上的鲜明对立,是无产阶级在为自己的基本权利而呐喊。西欧社会妥善化解当时社会矛盾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是西方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在这场以思想解放为主旋律的新文化运动中,新崛起的资产阶级在古典文化的启迪下,用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崭新的意识形态,反对以神为核心的陈腐的意识形态;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取代了以天主教神学为主导的封建主义旧文化。他们提出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成为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万来志 《传承》2009,(16):120-121
近代中国自身经济缓慢发展,与快速发展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在逐渐扩大。由此,近代中国出现了经济陷落的局面。本文从近代中国经济的自身特点、产权制度、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行剖析,找出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相关原因。从中们可以得到注重产权制度建设和资本市场发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三十多年来,独立于政府和市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当代公民社会快速崛起,对西欧传统主流政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迫使它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改变对公民社会一贯蔑视和打压的态度,并向其学习,从而进行自身公民社会化的转型.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西欧主流政党的改革并没有真正消除它们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赵炎才 《桂海论丛》2001,17(2):91-93
晚清政体近代转型虽然内涵十分复杂 ,但具有其自身特点 ,具体表现为政体局部改良与整体变革互动 ,新旧体制混存与融合递进 ,主体被动与主动并存 ,转型非根本性与根本性结合。这些基本特点表明晚清政体近代转型客观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发展的内在要求 ,具有历史进步性 ;同时囿于时代性和阶级性 ,它又带有一定的反动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慈善演进过程中,存在传统慈善、近代慈善、当代慈善三种类型,经历了近代与当代两次历史转型。传统慈善是一种养济型慈善,无论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理念,均与农耕社会相适应,体现了对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传统慈善的近代转型,并非自身发展结果,而是千年未有变局的时代要求。近代转型后的中国慈善,开始从养济型向教养型转变,但也表现出一种夹杂新旧、兼具中西的“过渡时代”特征。中国慈善的当代转型则正式起步于21世纪初,目前尚在进行之中。当代转型之际的中国慈善,出现了全新的事物与观念,但仍保存着部分传统习惯。梳理中国慈善的传统历史与两次转型可知,中国慈善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其理想目标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其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认真审视和深刻探寻近代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轨迹、法权结构的变迁规律和法制制度的转型路径,不仅能客观真实地揭示近代乡村治理转型的时代价值与基本特征,也能通过挖掘历史资源和理顺历史脉络来为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模式转型与结构优化提供启示和经验。近代不同时期乡村治理法权结构变革的模式与法制转型的路径尽管具有不同的方式与特点,但却具有相同的逻辑与规律。国家治权、乡村权威与乡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影响近代乡村治理法权结构变革的主要因素,三者关系的协调可以为解决和处理当代农村基层治理问题提供认识论视角与方法论参考,要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的现代目标,应当深度把握这三大因素,以构建现代农村基层治理的规范体制。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自身经济缓慢发展,与快速发展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在逐渐扩大.由此,近代中国出现了经济陷落的局面.本文从近代中国经济的自身特点、产权制度、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行剖析,找出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相关原因.从中们可以得到注重产权制度建设和资本市场发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恒山 《人民论坛》2010,(11):19-21
为了真正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世界与中国发生的变化,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文明转型。人类最初出现的文明是农耕文明。自公元16世纪始,在西欧逐渐产生商工文明。商工文明与农耕文明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我们理解和主导文明转型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鸣 《同舟共进》2010,(2):71-71
东欧自转型之后,一向是被我们的主流媒体、主流学者鄙视的。看他们对东欧的种种描绘,那里简直就是人间地狱:经济下滑,社会混乱,黑道横行,大批妇女涌入西欧做妓女。  相似文献   

20.
王兆辉 《前沿》2008,(8):180-182
晚清军工战略所启动的不仅是近代中国的军事变革,也不单是经济、政治变革,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上的深层次演进。在军工战略的指导下,通过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促使近代中国人才的现代转型,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风气面貌,并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奠定了人才基础与智力支持。在晚清军工战略的推动下,各种资本主义现代思潮的兴起则更新了近代中国的人文知识结构,丰富了现代人文思想内涵,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形态意识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