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前所未有地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宪政应当成为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基层治理的创新和变革应具有鲜明的宪政内涵和宪政特性。在宪政理念的指引下.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具有独特的宪政路径和明确的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2.
彭澎 《湖湘论坛》2012,(4):53-61
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作为农村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的村民自治,成为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系统的有机构成与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在不断的进行变革,转型期的新背景要求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的研究必须构建新的思维与创新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明显弱化,这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发挥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围绕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进一步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实现乡村和谐治理,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弱化的  相似文献   

4.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内涵与发展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市场化带来的经济社会转型客观上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革,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象征。农村基层治理的以往分析主要注重治理的政治内容,没有抓住基层群众性自治所揭示的基层治理的法治方向,没有紧扣农村社会法治建设的时代场景,忽视和缺乏对基层治理自身法治内涵的深刻探讨和深度挖掘。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具有鲜明的法治内涵和法治特性。法治化的基层治理既需要对农村基层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整理和组合,更需要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进行基层治理制度的调整和革新。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具有丰富的制度内涵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三个方向,然后分析了近现代政治体制转型对当今政治发展的启示。从近代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将现代的政治文明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将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相结合,处理好制度移植与本土化的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重视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新时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必须推动县域政府治理变革。国家治理的总体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成效和县域治理的历史经验为县域政府治理变革提供了坚实基础,县域政府治理变革应以推动治理理念、模式和工具的转型为主要目标,着力优化治理职能和治理结构,提升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7.
黄博 《群众》2023,(6):18-19
<正>“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郡县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的善治与振兴,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完善推广数字化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的农村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智治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的模式体现,是伴随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所出现的新型治理形态,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智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梳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研究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代际更替与乡村治理的关联时,几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包括理清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代际更替的背景及影响因素,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代际更替的不同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基层干部的群体特征,新一代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空间和行为方式及其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等;认为在研究二者的关联时,制度——行为——绩效是一个可行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保障村民自治的机制体制不畅、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之间关系不顺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理顺两委关系以及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从传统到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治理的方式也在发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是社会环境变化与社会治理主客体互动的结果。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由于实现了社会价值一统、强调礼制教化以及充分发挥了基层宗法与行会组织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近代社会面临着社会文化、政治形态、社会结构的转型,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实现了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渗透,在国家法团主义模式下重组社会,但由于国家权威不足及没有充分尊重社会自发秩序而出现社会治理失败。  相似文献   

11.
代金铭   《甘肃理论学刊》2008,(3):112-116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政权管理的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建构新的基层管理模式来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合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乡村治理结构变迁的历史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乡村治理结构——强县政、精乡镇、村合作。新的乡村基层治理结构更符合维护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基层治理结构的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村民自治"已无法适应和容纳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了,其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促使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由"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型,加上县乡基层政权的行政管理能力与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两者相结合推动了新型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初步形成。这种新型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既能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对基层民主政治变革所提出的要求,又能满足国家政权有效地控制和改造农村社会的需要,并由此重塑了基层政权与自治乡村的关系,形成了以"服务—监督"为核心的新型"乡—村"关系。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农村基层民主本质上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乡村治理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按民主理念设计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乡村民主制度,要求法律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回顾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效、现状及不足,展望并探讨农村基层民主未来的发展走向,同时开拓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5,(1)
<正>核心提示:"法制副村长"扮演着法律参谋的角色,免费向基层组织和个人提供意见和建议;"法制副村长"为乡村管理提供法律专业意见,进一步增强了村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管理村务的能力;○"法制副村长"制度实行三年来,让社会治理开了花、使法治惠民结了果,农村基层治理出现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其核心和政治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社会建设等功能,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领导核心。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结构、强化后备力量培养、提升基层组织领导力、加强思想建设工程、凝聚群众力量、理顺社会职能来探讨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实现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思路,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从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新体系出发。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新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化解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必将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孕育强大的潜力和后劲。  相似文献   

17.
国家建构与国家治理能力紧密相关。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国家能力及国家能力的行使中国家与社会合作治理能力,国家能力的高低可从资源汲取能力、发展经济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等四个维度进行检测,而国家与社会合作治理能力是指国家与社会之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协商与沟通的能力。本文从国家治理能力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乡村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逻辑,揭示了不同时期国家能力强弱尽管有所区别,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自治权利良性互动关系。其症结在于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重视强化"有形"的国家能力建设,而忽视本应与国家能力同步增长的"无形"的国家与社会合作能力建设。因此,乡村治理结构未来走向是推进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路径是大力推动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改进乡镇政府治理机制、积极发挥农村社区各类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从而建构乡镇政府与农村社会制度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条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今年1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均明确提出"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形势复杂多样,主动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趋势,推进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是加快乡村治理转型、建立健全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实现我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9.
现代法权的发展始于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法权体系经历了从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到分析实证主义法哲学的发展路程。从现代法权的概念解构出发,着重分析了现代法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外化表现,即意识形态化和技术理性化,进而指出了现代法权的异化性质所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反映这种社会关系转型轨迹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会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