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的小说里塑造了一系列民间奇女形象,她们具有传奇性的特征和经历。莫言笔下的民间奇女,常常是以视觉化的身体出现在叙事者或故事角色的叙述里的,她们是作为男性的欲望对象存在的。但莫言并不忘挖掘她们身上的精神质素,如本真的情爱冲动、侠气等都是她们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对于民间奇女,莫言的处理方式是暧昧的,一方面他深深被奇女吸引,因此奇女有时得以逍遥和逃逸出既有的性别权力格局;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一种恐女症,有时又囿于既有的性别权力秩序,在文本中对之实施隐秘惩罚。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勾勒出莫言小说中"高密东北乡"的变化及其反映出来的莫言生命哲学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这些变化考察莫言对中国现代化的反应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莫言关于饥饿、孤独、屈辱、恐惧的童年记忆是其小说创作的丰富库存;莫言创作的三十多年跨越了天马行空、大地歌唱和灵魂忏悔三重境界;其小说文本对于女性的赞美,表现出了作家的男性视角,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来看,这是俄狄浦斯情结中恋母情结的表现。这种情结的萦绕,总是使莫言的作品潜含着温情和对爱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形象权调整的范畴有真人形象(名人形象和特定人形象)和虚构形象(虚构人物形象、虚构角色形象和动物形象)。形象权的特征有:形象的完整性、形象的价值化、形象信息的无形性和时间性。形象权属于知识产权之范畴,与版权、商标权之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属于边缘领域。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乡土小说有其独特的魅力.这种独特魅力的来源,在于莫言对故乡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的外在体现,就是充满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对故土的人、事、物淋漓尽致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莫言从他所固有的"民间立场"出发创作出的众多作品中,一直饱含着对于故土、故土上生活的农民和母亲的饱着着强烈感情。莫言对"故乡"和"土地"的情感和对母亲的情感具有相似性。文章以此为中心点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看作叛逆和颠覆传统伦理的典范,但究其深层原因,审视其生存真相,会发现她们深受子嗣至上、男尊女卑精神桎梏的束缚;她们被传统贞操观念、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极度压抑;同时她们对男性依附性的意识也根深蒂固。通过她们的突围及其困境,莫言洞微烛幽,深刻批判了女性长期以来受到男权压迫的事实。莫言用他的作品证明了男性作家描绘女性情感、揭示女性命运的可能性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小说存在着感觉崇拜倾向。在莫言笔下 ,感觉不仅是小说描绘的内容 ,也是作者完成叙事的手段。他注重感觉、崇拜感觉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目的 ,就是要借感觉的相通来完成对历史断裂的弥补。  相似文献   

9.
《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堪称莫言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颠覆历史是前两部作品的显著特征 ,而到了莫言近作《檀香刑》却吞噬了这一审美特征 ,走向取媚世俗的趋向。本文试图分析这一美学走向及其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0.
莫言小说《酒国》中有大量性叙事,包括酒神精神再书写和性欲异化。性欲异化主要表现为情感错乱、"食欲"异化和性对象泛滥三个方面。莫言通过对多重异化的描写来实现人性反思,包括性欲异化书写中对"泛滥"的批判,对人类在寻找自我主体时焦虑的思考,以及对人性中的冷酷性、嗜血性的审视。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升警院大学生的跨文化欣赏能力,本文通过文献整理,以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莫言作品《酒国》的改写策略为例进行探索,研究发现莫言的充满口语化色彩和山东地方语言特色的作品被改写成目标语读者可接受的文字,使中国文学被西方世界所接受。在警察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引导警院学生对照中英文阅读名著,提升其英文读写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其人文素质修养。  相似文献   

12.
莫言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创作中别具一格,主要体现在其借鉴了中国古代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并结合了幻想式心理分析方式和齐文化中的鬼神信仰叙事,这样就增强了其长篇小说既丰富又独特的叙述张力。这种以散点透视为核心的多维叙述方式与中国思维方式的女性化有着隐秘的内在关系。这是莫言长篇小说叙述的美学特点,符合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莫言一直对描写女性的泼辣活法、强悍生命力情有独钟,也写出了故乡女性的泼辣和强悍民风。他擅长将生命意志、爱恨情仇写到极致的笔法,既体现出了其独特的审美旨趣,使其作品具有了特别的震撼力,也道出了民间道德的复杂与微妙,从而赋予其作品"重新认识‘国民性’"的文化意义。另外,莫言特别关注泼辣女性的命运,这与他的早熟心态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短篇小说《夜渔》是一篇典型的运用幻觉、幻化艺术而构成的作品.小说虚实结合、显隐相依,迷离惝恍,达到了艺术的假定性与艺术的真实性的高度统一.莫言以其特异的感觉及感性化的语言描绘把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拉入一个共予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以纠正关于新文学不过是对西方文学的摹仿而中国传统文学才是中国人独创的偏见,正如西方以这种偏见对待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而最终发现这一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无比辉煌一样.诺奖对当代的钟情必然会带来对现代的重估.当然,莫言的幸运及其文学天才是其获奖的内因.他将高密东北乡当成中国乃至人类苦难的缩影,创作技巧的繁多及文学语言的繁丽,使其区别于一般的乡土文学.莫言并不是正统儒道传统的文化承担者,而是在寻根中张扬了东夷文化的原始感性与高密民间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从"我奶奶"到"母亲"再到"姑姑",莫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大都行为泼辣、敢做敢当,从传统习俗来看,其行为不符合传统认知,甚至可以称得上叛逆。但是,她们内心却有各自对爱情、生活、事业的独特认识和坚守。但在其作品中,"我奶奶"终究还是一位符合男性审美和对女性美好期待的女子;"母亲"则凸显了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是一个承载着时代变迁仍旧不折不屈、仁爱宽厚的地母形象;"姑姑"身上的职业标签、人性的本真则超越了其性别身份,让莫言的创作实现了从"写女人"到"写人"的转变,这其中既包含了时代的价值观,也反映了莫言本人对人生、对生活认识的变化,亦是他创作日臻成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动物保护刑法规范和司法处置备受公众质疑,其涉及刑事立法之公众预测可能性、量刑之合理性、生态刑法边界以及行政刑法属性等一系列重大刑法问题。需要检讨与反思的是:野生动物资源的刑事保护要符合公众认知的阶段与程度,尊重公众法情感。动物刑法保护必须转变末端治理的环保旧念,力促动物保护刑法之公众共识达成,优先适用行政手段保证刑法之谦抑性,注重刑罚配置的体系协调性,并着重解决公众法认知与刑事规范对接问题。  相似文献   

18.
左宁  刘国伟 《工会论坛》2014,(3):157-159
在中英成语、习语中,动物词汇出现的频率极高,而且意义往往相去甚远,这既反映出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的审美情趣,也说明了动物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各异。因此,认识、了解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差异,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差异信息,并有助于我们从文化源头上认识其异同之处,从文化内涵上把握其出入,从文化发展的脉络上理清文化之于语言的影响。同时,把握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于我们英语教学以及对外交流实践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动物保护呼声的高涨和《德国民法典》第90a条“动物不是物”的规定,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日益凸显并在国内法学界引起广泛争论。通过对这一争论呈现的焦点问题之盘查,笔者试图探究这一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这一争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免责事由是动物致害责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关涉侵权责任制度对受害人利益保护和行为人行为自由之价值的平衡。但在学理上学者对其研究并不是很成熟,本文通过对免责事由基本原理的分析,具体探讨可作为动物致害责任免责事由的情形,以此为铺垫,对我国当前动物致害责任免责事由的规定进行评析,并进而提出应增加相关免责事由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