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执行20年来,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加快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这一体制和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笔者认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是适应市场农业需要,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转变,是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规模小,是当前我国农业许多问题集中的焦点,突出表现在:(1)一家一户…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随着土地制度的不断变革,不同时期相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一大二公"管理体制的束缚,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要想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进一步创新改革思路,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制度,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普遍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的这种巨大变化及时进行了肯定和总结,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中国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陆晓云 《学理论》2010,(15):56-58
集体经济取代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集体经济的推广与使用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超前使用同样会破坏生产力。尽管集体经济通过五个方面可以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但在建设集体经济中,一是政府要作为,二是政府在作为中应当通过利益导向逐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取得很大发展,乡镇企业也相继崛起,农民生活水平因此而大大提高,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又突现了出来。一是农业生产不能与市场衔接,出现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农业的增长方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小农产规模的经济,单纯农业性生产比较效益低,没有竞争力,难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二是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与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所有群体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群体,也是与青少年成长最密切相关的群体,因此,家庭问题历来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生产责任制在我国农村普遍推行,改变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随着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农村家庭也在不断变化,家庭职能、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庭成员关系等等都与  相似文献   

7.
农村股份合作制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与出路刘卉编者按: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联产承包制,没有统一的模式,应在有利于农村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继续探索总结。自80年代以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蓬勃兴起的基础上,我国农村涌现出了...  相似文献   

8.
卷首     
《民主》1998,(11)
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二十年光辉历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年年有余,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晋西农村同全国一样,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适应当时农村生产力的要求,改革和调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单一所有制结构。改革,使农村中长期积蓄的农业生产潜力集中释放,粮食生产得到了超常规性发展。然而,近两年来,农村粮食生产发展速度失去了持续性,在个别地区,出现了停滞和下降趋势。究其原因,首先是晋西农业经济基础十分脆弱,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靠老天吃饭的自然经济状态。其次,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后劲不足。这种后劲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民怕“变”的思想和小农意识作祟,对土地经营采取了短期行为的经营方式,使土壤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重新组合使农村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农村政工干部的形象也面临着一个新的变化在变化面前,我们许多政工干部感到  相似文献   

11.
论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一定要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符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等四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央的《决定》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线索,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揭示了这场改革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它在内容上的全面性、深  相似文献   

13.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确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原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极不发达的市  相似文献   

14.
乳山:探索新型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姜喜芹宋学文李镇淹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在我国农村已经逐步建立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如何建立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特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影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形态中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打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因而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同样是历史进步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一、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个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革命的活跃的因素,是不断进步变化的,而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则是相对稳定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变革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  相似文献   

16.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开了新的步伐。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到今年已步入第二十个年头。这二十年间,农村改革首当其冲、首建其功,使中国农业乃至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废除低效率的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实现了农村改革的“第一个飞跃”。1978年11月,面对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面对贫困的生存环境,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  相似文献   

17.
将市场经济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是经过14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所相适应的经济模式的  相似文献   

18.
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节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奇 《理论探索》2004,1(5):40-41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当代资本主义对其生产关系进行了调节。这种自我调节主要表现在 :所有制关系出现了资本社会化的特点 ,分配关系出现了收入分配社会化、公平化的特点 ,阶级关系呈现出阶级结构复杂化、管理民主化的特点 ,经济运行出现了可调控性、有序化的特点。这种调节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普遍推行的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所有制关系的一场重大变革。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