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年,中国高端智库建设等工作为推动国内国际问题研究事业带来重要机遇,既有智库谋划转型,又有新兴智库应运而生,前景值得期待.然而,也出现一些"穿新鞋走老路"、"智库泡沫"等需要重视的负面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能否真正转化为促使国际问题智库升级转型的实际举措,智库建设的良好愿景能否成为现实,也是值得深思的.显然,智库建设不应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不能"撒胡椒面",要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以构建智库规范、提升智库能力、重塑智库生态为旨归,着力解决一些长期困扰中国智库建设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自2013年春季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重要批示的三年来,中央各部委负责人、各省主官均就"智库建设"陆续做过落实要求,各部委、省市自治区就智库建设的推进建议和改革方案也出台了不少,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及各大教育机构、研究部门在原有基础上整合或新创的智库数量数以百计,一些民间组织和社会企业也参与了智库建设的大潮.  相似文献   

3.
美国智库的当代中国研究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影响深刻。近年来,美国智库兴起当代中国研究的直接动力在于当代中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了美国智库高度关注中国崛起问题;而中国对于国际问题解决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也使得美国智库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美国智库关注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维护和扩大美国国家利益。这既是美国智库开始当代中国研究的原始动力,而且美国智库在当代中国研究中也明确提出了如何维护和扩大美国国家利益的问题。利益的需求,实际上又与美国公众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构成了矛盾,这就决定了今后美国智库将会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研究。  相似文献   

4.
《拉丁美洲研究》2021,43(4):43-62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拉美顶尖智库公开发表的涉华文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总结。研究发现,拉美智库在病毒来源和扩散责任上对中国的评价较为负面,但对中国的疫情防控模式与成效表示广泛认可,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强劲并有助于拉美走出低谷。尽管拉美智库指出中国在国内治理和全球领导力方面均优于美国,但却始终对地缘政治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不希望被迫在中美对抗中做出选择。鉴于此,首先,中国应充分了解拉美各国对中拉伙伴关系的利益诉求,在政治、经贸等各领域展现负责任和合作的大国形象,切勿与美国形成"争夺"拉美的零和局面;其次,充分发挥智库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智库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领,消弭阻碍中拉长期双边关系发展的"认知赤字";另一方面还应加强与拉美顶尖智库的交流合作,既要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拉美智库朋友圈,积极借用其对中国的正面评价并提升国际影响力,又要与一些极力渲染意识形态对立的反华智库保持接触,在提高警惕的同时增进了解、扩大共识。  相似文献   

5.
美国智库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和制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智库认为,美中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依存与合作是当前新形势下美中关系的主轴,其中合作是竞争性的.美国智库建议美国政府通过"巧实力"外交"全面接触"中国,其短期目的是让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而长远目标是塑造和改变中国.  相似文献   

6.
泰国涉华研究智库是泰国涉华政策决策的重要参与者,是泰国社会舆论中中国问题的意见领袖,同时也在中泰两国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对泰国涉华研究智库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了解较为有限,最终成为中泰两国建设高质量智库合作的障碍.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观察和访谈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阶段为主线,对泰国涉华研究智库的类型、特点和功能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泰国涉华研究智库受西方话语权影响明显、科研经费和渠道来源有限及缺乏中国更大程度的支持和高素质研究人员等特点,对中国未来与泰国涉华研究智库开展合作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美国智库一直是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提出双重认知评估理论,对美国智库中美贸易关系研究的形成过程开展分析,探讨美国智库内部的认知、思维方式以及敌对意识等因素,以及智库外部的政府、利益集团以及舆论等因素,之于美国智库中美贸易关系研究的影响。剖析其中的关联和逻辑,有助于我们研判美国政府决策,进而推动建构平衡的中美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8.
阅读的境界     
读书是许多人的爱好,一个人从踏入学校之时起就与书结下缘分.但读书有自觉的.也有不自觉的,也即主动和被动.只有真正进入读书生活之后,才能形成读书境界.那些为接受启蒙教育,为父母师长逼迫而读的,属于不自觉.这种读书本身甚少乐趣,更无境界可言.  相似文献   

9.
中国智库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其中,国际问题智库还面临中国快速崛起、国际地位上升,外交积极有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带来的重大机遇.既有政府的鼓励政策推动,又有国家的内生需求拉动,可谓机遇叠加,不可错过. 国际问题智库要应对的挑战同样是双重的:要在国内同行中脱颖而出,更要在与众多外国同行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比什么?比的是"特、专、新、优",即有特色、专业化、有创新理念、能够出高质量知识产品.靠什么?靠的是一流研究人员对全球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理论性问题的精准分析和可行建议.说到底,这是各国高端人才之间的激烈较量.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智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智库不清楚决策部门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决策部门觉得智库提供的成果不管用. 解决第一方面的问题相对容易,既可以自上而下布置研究课题,由智库认领,也可以由智库本身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自下而上主动提供.二者均需要,但后者可能更重要,如一些前瞻性问题主要需要潜心研究、长期思考才能够提出来.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智库与美国政府关系的现有研究中,智库影响美国某届政府政策的方式主要发生于总统胜选并组建政府团队以后,但从智库影响美国政府政策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新政府组建以前就通过参与前期政治运作建立与新政府的密切政治关系也属于智库影响政府政策的重要方式.本文以传统基金会在军事预算政策领域对特朗普政府的影响为案例,说明智库是如何通过前期政治运作来影响美国政府政策这个尚未被学界所重视的影响方式.传统基金会通过提前协助确定特朗普竞选团队的防务政策议程、提前为政府做好人员储备、协助竞选并参与下届政府成员遴选,多举措并举为其影响特朗普政府的军事预算政策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同时,本文试图打开智库对政府进行政策营销这个过程"黑箱",以传统基金会《美国军力指数》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营销为案例,从营销时间点选择、营销观点的具体程度、与政府人员的亲疏程度、营销者的专业信度以及营销力度五方面详细阐述传统基金会对特朗普政府进行政策营销的具体方式与营销技巧.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0月17~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中国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中国广西社会科学院、中国广西北部湾发展研究院和东盟智库网络主办,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北部湾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本次对话会议以"加强新形势下的中国—东盟合作"为主题,下设"后金融危机:世界局势与中国—东盟合作、东南亚地区经济与政治、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与前景、区域合作与中国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文化交流合作与壮老泰(包括岱、侬、掸、印度泰人)族群文化比较等6个议题。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美国、中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对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现把部分专家学者的论文和会议综述分别刊登在本刊2010年第11期和第12期。  相似文献   

13.
2015年6月12~13日,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昆明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承办。论坛主题为:构建利益共同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来自中国、南亚、东南亚、美国主要智库的16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其中国外代表38人。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出了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不同的复兴之路,中国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建立在成功实践基础上的大国外交理论也随之不断开拓和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际形势新变化,着眼中国发展新要求,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回答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由大变强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外交提出的新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外交新理念,彰显了中国大国外交的特色、风格和气派.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智库能不能有效的传播"中国声音"本文以4家国际问题研究智库为例,从国际媒体引用的视角展开评估。研究通过话语分析,以及计算机辅助的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发现:一方面,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智库的引用仅占其涉华报道的极小比例,中国智库还未能成为西方媒体的重要消息源,中国智库对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议程设置能力仍然欠缺;另一方面,智库专家以独立学者身份发出的声音被认为比官方消息源更具可信性,智库被国际媒体引用有利于改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声音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打造中国"智库群"一定要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人口规模10亿级、分别是欧洲的3倍、美国的4倍、日本的10倍;精英、智者规模数以百万计、也可能以千万计,在数量上大约也分别是欧美日的3倍、4倍、10倍.中国每年还有大约600万毕业生新从各大学毕业,数目之大,与新加坡全国人口不相上下.中国的另一个特殊国情是民众自古以来就关心"天下事",这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融进民族血液中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0月17~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广西社会科学院、东盟智库网络、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2009”在广西南宁举行。会议主题是“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中国与东南亚”,来自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中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展开对话,专家学者就中国与东盟关系和东亚地区合作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许多具有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论坛部分专家的论文和会议报告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南海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南海问题同时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秩序观念,即中国坚持的以主权原则为基础的秩序观念,以及美国、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坚持的以国际规则为基础的秩序观念.近年来,通过岛礁建设、行政建设和资源开采,中国对南海的实际控制有了质的飞跃,谈判议价能力大为提升.与此同时,美国通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对中国施压的边际收益正在递减,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缓和,南海秩序进入到一种新常态.随着新权力格局的形成,重新调整既有南海秩序,构建与新权力格局相匹配的南海新秩序,已经具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本国意识,有一个局部发育、整体性自觉(强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国意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由发育期进入整体性自觉时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理论大讨论实质上是一场理论系统化的学术努力,产生了多方面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中国学派"概念的提出。从中国意识,到中国理论,再到中国学派,这是一个递进向前的逻辑。将关系性这个概念作为中国学派建构的本位,是建立既符合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努力,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在中国学派提出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假定,其中体系程度较高、参与讨论范围较广、地域性较强的三个理论流派是道义现实主义、共生理论和共治理论。建立和发展中国学派,有必要建设一套相互间密切联系的概念群或概念体系。关系、共生和共治等概念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未来的中国学派建设,关键要在整合、抽象、国际化和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的70年外交是不断实践创新和理论建设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和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把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放在外交首位,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路线和推进国家利益的同时,自觉地承担起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担当,尤其是在维护世界和平、推进世界多极化、把握发展这一总钥匙、完善全球治理等领域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30年,中国外交需要继续努力夯实大国外交的基础,提高大国外交的能力和自觉,发挥大国外交的国际引领作用,深化大国外交的战略思维和运筹,以及加强大国外交的理论体系建设,从而不断打造和开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