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民法总则在起草过程中关于权利客体制度的条文设计与立法考量,关注到了民法中物与财产制度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脱离人体的器官、组织及尸体等人格物、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新型权利客体对民事权利客体体系的影响,体现了其时代性与前沿性.在考察现代民法中新型权利客体的法律属性和权利归属时可以借助人格理论,关注民事权利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重视此类财产中的人格利益,保持开放的姿态,为新兴权利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2.
生命科技背景下的人体与民法上的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政法论丛》2009,(3):61-65
随着生命科技的发展,传统理论上属于人身权客体的人体的一些部分可以脱离人体,进入到物的领域。捐献的器官、血液、精子、卵子、胚胎、切除的病变组织、细胞等用于生命科技的人体生物材料等来自于人体的特殊的物,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而此类物权的内容与行使不同于一般物权,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安远 《法制与社会》2014,(32):271+273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为不孕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让更多的人可以成为父亲母亲,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冷冻胚胎的归属问题。学界对冷冻胚胎的属性存在"主体说"、"客体说"和"中间说",学说各有所长但也都存在问题。本文对各学说进行介绍分析并结合本土国情和人文情感,提倡将冷冻胚胎归属为特殊物,或者称为人格物、伦理物,只有如此方能在维护家庭伦理情感和法律合理性之间寻找到平衡,从而解决此类问题,为司法活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体器官的法律属性及其权利归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生命科技和医药科技的发展,人体器官移植与利用被广泛采纳,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人体器官的法律属性和权利的归属以及如何确定脱离人体的器官的财产权,进一步的说,我们必须研究人体器官的权利主体以及任何脱离人体器官的权利主体的相关问题,同时必须建立规制器官移植活动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体器官法律属性的争议入手,首先结合相关学说,将人体器官细分为活体内器官、从活体摘除以脱离人体的器官以及尸体器官以深入分析,总结出学说中人体器官法律属性的争议焦点,并围绕争议焦点重点介绍了当前学界就此问题较有影响力或较具创新的三个学说.随后,本文明确了三个学说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并进而从解释论视角上分析了我国现行法中人体器官的法律属性,最终得出人体器官属于人身权范畴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人体医疗废物的权利归属及其支配规则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体医疗废物是由于医疗活动而脱离人体的无生命价值或者生理活性的器官、组织以及人体孳生物。它的法律属性是物,其所有权归原来的身体权人即患者所享有,不归属于医疗机构或者研究机构。支配人体医疗废物,基本规则是尊重权利、保证健康和防免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7.
张鸿绪 《法制与社会》2012,(14):292-294
脱离人体的器官其属性是否为物质直接关系着刑事被害人能否获得有效的赔偿.为了有力地论证该部分器官的“物质”属性,本文从人体医疗废物理论和器官移植理论两个角度出发,着重论证脱离身体部分的人体器官定性为“物质”的理论依据及其合理性,从而为刑事被害人获得“物质”损害赔偿奠定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8.
日本法律上虽然规定了胚胎的定义,将其作为“人之生命萌芽”对待,但并没有规定人工胚胎的法律地位。判例法理上亦未涉及该问题。胚胎移植、研究及生殖辅助技术的规制,主要通过行政指导、学会的自主规制等“软法”的方式加以规制。医疗实践中则以知情同意的方式处理冷冻胚胎的保存和废弃。日本学者对人体胚胎法律地位的讨论并不充分,多将其纳入人体组成部分予以讨论,其集中在所有权客体还是人格权客体的争论上,但都认为应受到人之尊严的公序限制,这为未来关于人工胚胎的性质决定或行为规制提供了一定的方向。人类胚胎道德地位的尊重,也不应忽视胚胎保护与生殖领域其他法律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曹相见 《当代法学》2021,35(5):40-50
《民法典》专编规定人格权,建构起人格、财产的二元体系.但民法通说认可人格权的支配属性,未能彰显人格权的特殊性,这与德国的情形正好相反.事实上,我国通说将支配权与请求权并列,不恰当地强调了支配权的绝对性,从而将人格权的绝对性等同于支配性.基于哲学上的主客体关系,通说认为客体体现了主体的支配力,未意识到权利的规范性和事实性.实际上,作为权利生成机制的权利客体,是法律关系界定的义务人行为,与主体的支配力无关,主体的支配力描述的是权利对象.就权利对象而言,绝对权项下的财产权和人格权存在对物支配和人格自由的分野.人格具有主客观一体性,物质性人格与精神性人格不可分割,其作为人格自由的体现,不存在支配的可能.献身具有道德性,是伦理人格的体现,自杀、自残则属于事实行为,均非法律上的支配.与物权为支配权相对,人格权应为"受尊重权".  相似文献   

10.
器官移植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官移植的问世使得传统的民法体系面临尴尬境地,而这些法律障碍的解决,依赖于器官法律属性的确定。器官法律属性依死体器官和活体器官而有所不同,死体器官属于物,活体器官属于人格。应建立与器官法律属性相适应的尸体器官移植及活体器官移植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正> 在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劳动法学》第五章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中,编写者只阐述了主体和内容,一句也未提到客体。我认为,劳动法律关系要素除主体和内容外还应当包括客体。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律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价值”,一般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效用。根据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观点,“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马克思关于价值的一般定义对于理解法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法律制度与人存在一定的价值关  相似文献   

13.
一、对法律关系客体的几种不同见解关于法律关系的客体问题,解放前我国法学者多是只讲“权利客体”,如:1.认为人之生命身体自由名誉为权利之客体,其最重要者,则为物。2.认为“权利之客体者,依法律之保护以满足人类生活之资料者也。……权利之客体为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从人的尸体上采集器官、组织进行移植或制作标本供医学科研已日趋增多,由此而产生的尸体纠纷已开始诉诸法院。由于我国现行民法对人的尸体能否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无明确规定,法学理论界对此争议很大,法院内部对此类纠纷是否受理也存在着明显地分歧,导致此类纠纷不能够得到及时、正确处理。为此,笔者就尸体的属性是否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以及人民法院能否受理此类纠纷进行一些粗浅探讨。尸体是物,这一点无庸置疑,但是否是法律所调整之物,意见不一。第一种意见认为尸体不是民法调  相似文献   

15.
“特定的物”是“特定物”吗?——与“通说”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立法对物权客体的界定及我国大陆通说(一)比较法上对物权客体的界定物是物权法研究的逻辑起点。〔1〕物是物权的客体。客体是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我国《物权法》第2条第3款规定物权的客体是“特定的物”。〔2〕《德国民法典》第90条规定:“法律意义上的物仅为有体物。”《  相似文献   

16.
虚拟财产和虚拟财产权的法律属性是虚拟财产纠纷法律适用的连接点和法律规则体系构建的基点.既有研究受"虚拟财产"中"财产"一词的误导,直接将虚拟财产定性为财产权的客体并将其置于"物债二分"的财产权体系之下的研究进路存在比较严重的物法思维倾向."物债二分"体系并非财产权体系的全部,虚拟财产作为权利客体也并非当然地属于物权或债权的客体.超越"物债二分"的财产权体系,可以发现虚拟财产并非单一权利的客体,同一虚拟财产可能同时为多种权利之客体,虚拟财产权也并非单一的权利而是包含多种权利的权利束.虚拟财产作为多元权利的客体属性是由其信息本质所决定的,同一信息的不同内容可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权利.《民法总则》第127条将虚拟财产定位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但并未指明其属于何种权利的客体,这为虚拟财产作为多种权利客体的定位提供了解释论的基础.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处理虚拟财产权纠纷时应根据个案被侵害的法益判断被侵害的虚拟财产是作为何种权利之客体进而选择相应的裁判规范.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于医生处方权的法律属性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从分析权利、权力的性质出发,结合医生处方权的取得、所指向的客体及其所处的基础法律关系性质的分析,认为医生处方权应属于私权利。  相似文献   

18.
私法中的“人格”范畴含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拴林 《法律科学》2008,26(4):51-58
在私法理论和制度中,“人格”范畴具有“主体资格”、“主体”、“主体特质”、“主体性要素”四种含义。其中,“主体资格”指特定的实体可以成为私法法律关系之主体的法定条件;“主体”指特定的实体获得主体资格后的法律状态;“主体特质”指特定的实体可以据之享有主体资格的其客观上所具备的属性;“主体性要素”则是人格权的客体,指自然入主体得以构成的且应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客观要素。这四种含义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为:“主体资格”是“主体”得以形成的法定条件,“主体资格”范畴也就是用来描述“(某种)实体”与“私法主体”之间的“转化关系”的概念;而“主体特质”和“主体性要素”都是指“主体”(或拥有主体资格的“实体”)在客观上所具有的属性,这两个范畴都属于描述某种“事物”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论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当代人文科学中普遍使用的概念。哲学界对价值的含义有多种解说,其中主要有“属性说”、“兴趣说”和“关系说”三种,其中“关系说”在我国哲学界已渐成通说。“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任何客体的存在、属性、作用等对于  相似文献   

20.
法的价值是法律科学研究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法的价值是指:“在人(主体)与法(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法律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①”这表明法的价值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体现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之间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法所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