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浒》第十二回中 ,那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整日撒泼、行凶、闯闹 ,连“开封府也治他不下”的泼皮 ,人称没毛大虫的牛二 ,再“牛”也没有“牛”得过虎落平川出卖宝刀的青面兽杨志 ,成了杨志的刀下之鬼。今日的“牛二”们倒比那时的“牛二”们“牛”得多了 ,倒在杨志刀下的“牛二”们没有见到几个 ,“登科”发迹的“牛二”们却见得不少。昨天 ,又一报载某地“恶人当乡官”。思之再三 ,头脑发胀 ,终不得其解。“牛二”们德高?望重?才大?绩显?群众公认?“牛二”们改邪归正浪子回头了所以才纷纷“登科”起来的吗?那些既恶又奸者能够“登科”…  相似文献   

2.
水浒中第十二回,那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整日撒泼、行凶、闯闹,连“开封府也治他不下”的泼皮,人称没毛大虫牛二,再“牛”也没有“牛”得过虎落平川出卖宝刀的青面兽杨志,成了杨志的刀下之鬼。日前读了商正先生的《牛二“登科”》,却发现今日的“牛二”们倒比那时的“牛二”们“牛”得多了,倒在杨志刀下的“牛二”们没有见到几个,“登科”发迹的“牛二”们却见得不少。昨天,又一报载某地“恶人当乡官”。思之再三,头脑发胀,终不得其解。“牛二”们德高?望重?才大?绩显?群众公认?“牛二”们改邪归正浪子回头了所以才纷纷“登科”起来的吗?那些既恶又奸者能够“登科”,而且能够爬上高位尚不难让人理解,他们毕竟属于恶人中的“上乘”,因为奸,总会装出另外一面,哄得某些头头们的赏识。这类人物历史上也见得太多了,与牛二同时代的高俅就是属于恶人中的奸人一类。而“牛二”,只会撒泼,只会楞楞地一头钻入杨志怀中,“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枉送了性命,如何今日也纷纷登科了呢?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乡土人才就在身边却看不到,甚至连有的乡土人才自己也说“乡间无人才”?走出一步,海阔天高。不要总是呆在“唯文凭是才”的圈子里,界定人才内涵区域应有新拓展:“田秀才”、“土专家”也是人才。二、为什么总有人爱对乡土人才说三道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相似文献   

4.
《奋斗》2008,(2):58-61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话道出了天下才子的心声.“才”与“财”孰轻孰重?千金易得,一将难求;“才”与“财”,如何待之?以“财”养“才”,以“财”滋“才”,以“才”为根,以“才”为本。以“财”助“才”!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6,(1):18-19
快过年的时候,快乐大叔跑到饭店去定“年夜饭”,饭店里的人间快乐大叔:是定“平民系列”还是“贵族系列”?快乐大叔不解,经询悯才知道j所谓“平民系列”就是单桌一千元以下的,享受一般化的服务;而“贵族系列?则是单桌一千元以上的,享受“贵族化”的服务。快乐大叔自然是选择了“平民系列”,可转念又想,难道花一千块钱以上就算是“贵族”了吗?如果这样说来,这“贵族”也太好混迹其间了。  相似文献   

6.
周桂钿 《新视野》2000,(4):71-74
中国古代讲人才问题的内容很多,现在研究起来,对我们今天的事业、企业的用人方面都会有启发作用。中国古人一方面讲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一方面又讲“无求备于一人”。在“备”与“不备”的问题上,似乎有矛盾,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所谓“任人唯贤”,这个“贤”就是指贤人。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呢?一般认为德才兼备的人就是贤人。这样一说,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生活却是非常丰富、十分复杂的。例如,什么叫德才兼备?有德的人会不会犯错误?会不会犯道德方面的错误?犯了道德方面错误的人还能不能任用?有德无才和无德有才,这…  相似文献   

7.
在官场上,有人因其“成熟”而前进,有人因“幼稚”而止步,在这个特殊的“场”里,到底什么才是成熟与幼稚?成熟就是圆滑吗?幼稚就是简单吗?看似简单的两个词,其实不简单。  相似文献   

8.
大事与小事     
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来看,认识是完全不同的。许多人认为没饭吃,吃不饱是大事,“民以食为天”,食是头等大事。画家梵高经常吃不饱,靠亲兄弟资助维持生活,他觉得没时间画画才是大事,是绝顶大事。宁可挨饿,宁可受穷,也要画画,结果画出全世界最珍贵的“向日葵”。  相似文献   

9.
日,去某镇党委办公室为一份新闻稿件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属实”,执掌公章者问我这稿件“老板”看过么?我莫名其妙至极,“老板”?老板是谁?他见我连老板是谁都不知道,仿佛见到了外星来客,随即客气地说:“是咱书记嘛,你先请他看一下我再给你办”。我方才明白,“老板”者书记也,心里咯噔一下,若骨鲠在喉,既无法下咽又无法吐出。我们伟大的党从诞生之日起,便以解放天下无产者为己任,凡为此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一切仁人志士,不论国家与肤色皆视为“同志”,“同志”者,志同道合者也。在战火纷飞、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许多人为获得…  相似文献   

10.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3,(12):78-78
“儿子,今年你生日想要什么礼物呢?”“自制拼图,我要在上面拼爸爸的样子。”“儿子真乖,你是要拼好之后再送给爸爸吗?”“才不是呢,大家都说,现在流行拼爹。”  相似文献   

11.
父亲还债     
玉凯 《党课》2006,(8):78-80
我和父亲是在晚上八点到达县城的,刚走出站台,父亲就说:“你哥来接咱们了。”我张望了半天,也没有看见哥哥,我说:“哥哥在哪儿啊?”“那不是吗?”父亲用手指了指前面。我又仔细地瞄了半天,才发现原来不远处冲我们挥手的那个人就是哥哥。  相似文献   

12.
《廉政瞭望》2011,(18):52-53
勾兑原本是一项白酒酿造工艺,用于统一口味,协调香味。近日,却有海底捞、东来顺、味千拉面、山西陈醋、肯德基等知名品牌纷纷卷入“勾兑门”。而今,一说到勾兑。人们都会闻之色变。“勾兑内幕”众说纷纭,哪一版才是客观事实?那些勾兑的猫腻还要隐藏多深?“吃得安心”什么时候才不再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3.
试题:中国古代的治政之道中有一句名言叫:“持其大纲,疏其节目,为政之上术也。”国外领导科学界也有人提出“领导者应该首先是设想家”。请联系领导工作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深层次涵义是提出了领导行为的正确界定问题,即领导者究竟应该干什么?怎样做才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更有利于领导绩效的提高?这是领导者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古今中外对于领导行为的界定可谓丰富至极。《三国志》记载:“蜀国正事无巨细,亮皆独专之”。诸葛孔明尽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由于难以克服事无巨细之弊,最终积劳成疾,…  相似文献   

14.
刘延兵 《新视野》2001,3(2):8-10
一 社会主义,一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词。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通常,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面对一个新的事物,首先判定的是它“不是什么”,然后才判定它“是什么”。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不是什么”,作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论述。 其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其二,纯粹的公有制不是惟一的社会主义。 其三,完全的按劳分配不是惟一的社会主义,平均主义更不是社会主义。 其四,苏联模式、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等等。 以往,我们…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1,(24):27-34
文化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文化产业发生了什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何齐头并进?政府、资本、文化资源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如何萌生、如何发展、如何实现?中国的崛起不应当只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应当是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能只是商品,也应当有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和平崛起”才有可能开创一条新的大国崛起之路,带给全世界一个新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6.
一位参加沈阳市党代会的企业家代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香港记者都能从慕绥新价值几万元港币的一身腐败行头上判断出这个腐败市长,为什么慕绥新、马向东身边的人就是发现不了?”此话见于《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新闻观察”。其问虽是就慕、马一案有感而发,却有“普遍意义”。对于慕、马一伙的腐败,周围的人真是没有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吗?真是因为不易发现才使其“越坐越大”吗?我以为不是。身边的人恐怕早就看出这两人是腐败分子了。是内地的记者反应迟钝么?恐怕也不是。我敢断言,沈阳市的记者肯定比香港记者更早更容易发现慕、…  相似文献   

17.
尤梓 《廉政瞭望》2014,(4):10-10
再迫切的乡恋也阻止不了网友调侃假日办的热情,据说是为了“悼念”得而复失的除夕放假。也就是5年前,不放假还只是不适应;如今,已经成为自然的习惯突然被取消,“不同家看父母不是违法吗?除夕回不了家,把我告上法庭吧”的吐槽接踵而至.逼得众人除夕当天一字不落地背下网贴“如何电话调戏假日办”,才仰天大笑出门。可惜啊,没人笑到了最后,阕为没人查到了岗,按规定.假日办要放假时才开始上班。  相似文献   

18.
和静钧 《廉政瞭望》2010,(12):17-18
赵作海冤案目前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其主因是“刑讯逼供”。南于有了9份有罪供述,才导致法庭作出了赵作海故意杀人罪成立的判决,也就是说“错”在侦查机关,而法院是“连带受蒙蔽”的。假如我们真的只停留于这一步,我们也许虽然“平反”了一个赵作海,但可能无力阻止下一个赵作海的出现。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理论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如何来认识、理解和把握这个观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第一,要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发展的科学含义。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发展是有其深刻含义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发展才是硬道理──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关于发展的理论的体会王晓娟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许多篇幅都是论述发展问题的,其中最著名的论断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① ̄这里所谓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