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马克思从商品生产所有权的基本规律是交换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前提出发,把交换主体之间的交换活动及其所体现出来的自由和平等原则称之为"所有权、自由和平等的三位一体",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的分析,揭示了人权就是劳动者的所有权与劳动的分离,就是资本自由地、平等地剥削劳动力的特权.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5,(4)
马克思承继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需要、劳动与私人权利是市民社会领域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所赖以存在的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独立的经济主体之间以及资本与劳动之间所发生的以商品交换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关系。经济主体之间的商品交换遵循着自由与平等原则;但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中,自由与平等只存在于资本购买劳动力的交换中,而在资本雇佣劳动进行生产过程中,自由与平等就成为资本剥削劳动的特权。  相似文献   

3.
陈学智 《世纪桥》2007,(7):59-59,128
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质是:它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的基本事实,揭露了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论述了异化劳动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及其与劳动者自身的关系,看到了异化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关系,在异化理论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新阶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新阶段。但他当时还没有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异化劳动理论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财富生产观是在批判性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他认为,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历史前提是要使人身获得自由,成为可以自由交换的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商品,它的生产尺度是劳动时间,它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的主体化与劳动的客体化,资本家占有财富,工人丧失财富,以及工人和资本家的权力对立。因此,只有扬弃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才能使人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为我们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开拓了认识的新境界。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可称之为劳动一般,就这个一般性来说的确不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别,它是不同社会形态下人类活动所共有的。“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6页)用马克思的观点来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与劳动力的分离和资本无限扩张的本质,带来了工人和资本家的双重异化。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归自己导致了工人与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异化,而当资本家沉湎于资本增值本身时,就成为了资本的奴隶。资本无限扩张的本性要求消费随之无限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可以被创造的、实现认同和情感发泄的手段,消费者丧失了主动控制权同样被异化。  相似文献   

7.
努力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全面分析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一个半世纪之前,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自己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客观实际出发,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利益的尖锐对立关系,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通过对工资、利润、雇佣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考察,剖析了资本家和工人在收益分配中的对立关系,揭示了资本家获利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下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虚伪性。当前,重新梳理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可以消除过去对马克思原著的误读,恢复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全貌,从而改变过去的一些理论偏见和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21,(4)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阐述异化劳动的具体内容,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展现了其对于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担忧和思考。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梳理异化劳动理论的脉络,窥见异化劳动理论的生态学意蕴,探究异化劳动理论的生态意义及其对当代的启示,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提供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时,有人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23章关于货币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关系的论述出发,以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同其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事实,来解释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是马克思光辉的经济学经典著作之一,马克思的供给理论贯穿于《资本论》中。《资本论》第一卷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商品和货币的供给及其表现形式;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劳动力的供给,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论证了资本主义供给相对过剩的客观必然性;资本积累理论论述了资本供给,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如何改善供给,实现有效需求,在动态中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是马克思供给理论的核心。当前,我国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马克思的供给理论为基础,充分地发掘《资本论》中供给理论体系,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见成效,实现预期目标。同时,深入研读马克思的供给思想,也是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资本逻辑实质。数字资本主义的到来,使数字劳动成为主要劳动形式,并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类型等方面展现出了新特征。作为马克思劳动概念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外延和新的表现形式,数字劳动并没有将人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反而使劳动异化表现出更具有隐蔽性、同化性的新特点。因此,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数字劳动异化问题,对当代数字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索》2014,(3)
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是划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界限。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其性质取决于由哪个阶级所主导,服务于哪个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生产资料、劳动力和消费品的充分商品化,使生产资料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使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远远高于其价值,使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并非等量劳动相交换,使资产阶级成为市场的主导者。而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应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市场,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作为统一的利益主体所主导的市场,是有计划的市场。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化的程度与资本主义相比都是有限的,其最根本的特征是限制乃至消灭剥削,实行基本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只有这种性质的市场,才能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隐藏着无法回避的分配公正风险。作为一种基本分析的基础理论,马克思的分配公正观是一种进行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时的共同性逻辑范式。在批判和解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以生产正义为根本前提,以劳动平等为价值规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践旨归的分配公正观。在这一认识框架内,人工智能与分配公正的根本问题在于智能时代的“财富分配悖论”,其根源于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表现为持续加剧的生产非正义、劳动不平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因此,使“无法回避”的分配不公正得以真正扭转的唯一出路是当人工智能一出现这种全新的伦理风险时就跳出资本逻辑并对此彻底批判,重构人工智能的社会主义价值,将分配的形式体系转变为创造的实质呈现,实现人工智能的真正社会应用。  相似文献   

15.
工作日思想是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系统梳理马克思工作日思想并以之指导当代劳动关系实践对于保障劳动者正常工作日权利,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系统阐发了工作日思想:缩短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是实现资本增殖最大化的秘密;资本家和工人关于工作日界限的权利相对立;资本持续性增殖的需要以及以工人阶级为主的社会力量对资本贪欲的遏制迫使资本家立法规定工人正常的工作日。依据马克思的工作日思想,当前我国必须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关于工作日的规定;继续加强工作日教育;继续发挥工会在与政府和企业的工作日共同协商机制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唯实》1982,(3)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被资本家购买后,把它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不仅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他整个经济理论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说过:“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列宁选集》第2卷,人  相似文献   

17.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不仅不利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呢?我认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首先要解决一个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是雇佣关系。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是剥削者、压迫者,工人则是被剥削者、被压迫者,劳资双方的利益是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第二卷中,阐述了资本的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三个理论,这三个理论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和资本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实现条件,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灭亡的规律。但是,单就这三大理论本身来说,如果去除资本主义这一特殊性质,从普遍意义上看,为促进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向前发展,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活动,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资本论》,本文就社会资本再生产这一理论,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间题谈点粗浅认识。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从简单再生产入手,通过对社会总资本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主张政治问题经济分析,经济问题政治解决,坚持劳动优先于资本。与之相应,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于推进经济解放、政治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在21世纪,劳动与资本关系依然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社会关系。劳动与资本哪一个具有优先性,在不同社会制度中具有不同的制度设计、价值取向与实践后果。对这一制度设计、价值取向和实践后果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不难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中,资本明显具有优先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社会",本质上乃是为了从整体上实现和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社会主义的劳资关系中,劳动必然具有优先性,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为了从整体上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充分重视市场的力量、劳动者的力量和资本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与物化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线索,批判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资本逻辑的实现经历了“人—物—人”的运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化是资本逻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以资本运动这种事物化的形式形成支配劳动的权力,颠倒的物化意识进一步为资本的统治提供了辩护。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蕴含着物化批判这一维度,而资本逻辑的规制、物化社会关系的改变,是摆脱资本统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