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国家的法律支持,但现行的法律无法满足从全局的高度统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尽快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并将其定位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应创设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绿色GDP制度、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抑制废物形成制度、产品回收利用制度等十大法律制度。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过程中,还要理清和调整循环经济促进法与环境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解决环境问题,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措施。制定《循环经济法》,对于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促进中国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循环经济法》应该设计为循环经济政策法,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循环经济活动实行科学的法律调整”的原则,坚持3R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综合调整原则。应该建立健全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制度,例如循环经济计划(规划)制度、经济刺激制度、政府扶植制度、科技支撑制度和示范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绿色采购制度、行政考核与问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循环经济名录制度、生态工业园区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论循环经济的法制障碍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俊然 《河北法学》2005,23(10):64-69
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法律应该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中还存在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这些制度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障碍。在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本质以及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创新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显然遭遇着来自有效制度的供给不足,尤其是相关有效法律制度缺失的“瓶颈”制约。为了有效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供给:努力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支持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权利制度;立法界定政府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与职责;立法规定强制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范围和对象;立法规定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消费者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力与义务,逐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链条的断裂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缺失。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根本。因此,只有进行制度建设,才能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追求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式循环发展。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制度作为基础,然而我国目前实行循环经济中存在制度障碍。这些障碍包括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般性制度障碍和由于我国制度建设不完善所致的障碍,解决这些制度障碍关键在于借鉴别国经验,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制度论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对于推进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预防污染是十分必要的。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应当包括总则、基本管理制度、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激励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七部分。循环经济法最核心部分的法律制度,应当规定循环经济评价与考核制度、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定额管理制度、鼓励、限制、禁止的名录制度、循环经济市场准入制度、循环经济实施的基本顺序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等法律制度。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法,将为建立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背景下水资源立法的健全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不容乐观。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审视现行水资源法律制度,不难发现我国水资源立法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我们应根据循环经济对水资源立法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内容、重视水资源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应改进现行水资源立法在立法思路、立法机制、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发展循环经济之处;应当调整立法思路、改进立法机制、健全水资源法律体系、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我国水资源立法更好地适应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立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被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需在修改现有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改革和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设计合理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是新时期高新企业发展的核心课题。作为创新生力军的中国广大高新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应积极创建企业自主创新管理的完整体系,在加强自身知识产权管理的同时,也要积极防范与应对外部封知识产权的不合理限制与指控。  相似文献   

12.
企业环境责任确立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作为实施循环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力量。因此,企业环境责任的确立有重大的意义,而企业环境责任确立的价值定位是实施企业环境责任的关键。在循环经济视野下,企业环境责任确立的价值定位应以和谐为中心。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而建立的,最大限度地利用废弃物,最小限度地利用天然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环境负荷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价值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循环经济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及相关法律制度,能够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持续有效地解决循环经济运行中的冲突,保障循环经济的有效推行。  相似文献   

14.
陈德敏 《现代法学》2008,30(2):80-87
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既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持续发展的成功之举,也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呼唤着循环经济立法的跟进与法制的保障。本论文针对循环经济法的立法架构、有关立法概念的定义表述、部分条文规范的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从我国资源循环利用实践和立法可行性角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完善立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略论日本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董慧凝 《现代法学》2006,28(1):177-184
日本为克服其环境与资源的限制,在多个层面制定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来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对比邻国日本,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资源因素。为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势在必行。中国环境法修改应从长远考虑,制定整体的修改规划,确立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原则,制定《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并完善各项专门的环境立法。  相似文献   

16.
张晔 《金陵法律评论》2005,(5):44-49,88
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业化道路选择了一条基于吸收FDI为主的出口加工模式,苏州地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苏州地区的案例表明,外资主导的出口加工模式,尽管在经济发展初期能迅速推动当地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但是也极易导致当地产业结构的失衡,形成二元化发展格局,在某种情况下,还会进一步引发空心化危机.因此,有必要重视本土企业的发展,提高本土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实现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互动和平衡.  相似文献   

17.
The explosive expansion of high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ly threatens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 nettlesome problem now and in the decade to come. The Soviet Union has increased its espionage to steal high-tech secrets in order to increase its military strength while bolstering a shaky economy. A major national concern is how to protect national security without damag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otivations of the Soviets, current U.S. efforts to combat this threat, and some measures to deal with illegal technology transfers.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博物馆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然而,数字化、三维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以及文物复仿、衍生制品的兴盛给博物馆带来了很多知识产权问题。博物馆应当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针对具体的著作权问题、商标问题和其他知识产权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避免纠纷,为博物馆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周微 《河北法学》2012,30(7):160-168
公害,作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正在给国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公害犯罪因果关系的证明具有科技性、间接性、积累性、长期性、潜伏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在此情况下,若固守传统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不仅会使诉讼陷入不必要的科学论争,而且也往往会因原告方无法证明事实因果关系的存在而使大量的公害犯罪得不到应有的制裁,使受害者的权益得不到及时的救济,有损于公平正义的法制理念.因此,应当在公害犯罪因果关系的认定中引人推定.  相似文献   

20.
The race to economic superiority is increasingly occurring on a global scale. Competito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employing new types of growth strategies in attempts to win that race. The United States cannot, therefore, continue to rely on outdated economic growth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an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typ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the synergies among tiers in high-tech supply chains. In this context, a detailed rationale is provided for maintaining a viable domestic technology-based manufacturing cap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till dominant neoclassical economic philosophy is at best ambivalent on the issue of whether a technology-based economy should attempt to remain competitive in manufacturing or let this sector continue to offshore in response to trends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revealed through shifts in relative pric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neoclassical view is inaccurate and that a new innovation model is required to guide economic growth policy. Specifically, the paper provides (1) a rationale for why an advanced economy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needs a manufacturing sector; (2) examples of the process of deterioration of competitive positions for individual industries and, more important, entire high-tech supply chains; (3) an explanation of the inadequacy of current economic models for rationalizing needed new policy strategies; and (4) a new economic framework for determining both policy mechanisms and targets for those mechanisms, with emphasis on the systems nature of modern technologies and the consequent requirement for public–private innovation ecosystems to develop and deliver these technologies. Several targets are suggested for major policy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