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许统生 《求实》2002,(9):10-12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已经具备,实施这种战略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实施这种战略的问题.政府、企业对如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都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在对外开放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对外开放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走出去"战略,难点在于:观念滞后;粗放型、数量型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频繁的贸易摩擦;对外投资规模小、竞争力弱、企业改革滞后等.  相似文献   

3.
青岛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在"走出去"战略中走了在全国前列.海尔、海信、青啤等大企业,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成功"走出去";工程承包企业通过打造海外品牌"走出去";中小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中打造专业化品牌"走出去".而政府部门是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助力器.本文对青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做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事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加剧了耕地减少的趋势,加之世界粮食供应形势的严峻和一些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的不确定性,如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针对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农业"走出去"整体战略构想,提出提高对农业"走出去"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形成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格局;成立领导机构;培育农业"走出去"的大企业集团;坚持多方式、多途径的农业"走出去";加强对外信息的收集、研究和咨询;加快对外经贸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强对农业"走出去"企业的资金支持;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监督管理等措施提出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而提出来的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新举措.目前山西已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和条件.要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大型专业化的展销活动;扎实推进境外加工贸易和投资办厂工作;积极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要建立开放型的产业体系,促进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走出去”企业税收支持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迅猛增长趋势。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十几年企业海外实践表明,我国"走出去"企业面临着税收支持力度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走出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应该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大力支持。税收支持体系作为政府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走出去"企业经济利益,关系到国家主权的维护及政府间财政利益。从国家战略高度研究制定"走出去"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发挥政府在"走出去"中的应有作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坚实的国家后盾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我国即将"入世"的历史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一、"走出去"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抉择当前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赢得新发展。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我们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必由之路。"走出去"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举措。在一个开放…  相似文献   

8.
新疆兵团是"一带一路"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电力是兵团参与"一带一路"的优势产业,制定合适的兵团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十分必要。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兵团电力企业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发现,兵团电力企业"走出去"面临电力需求增长、国家政策支持、对外合作、清洁能源发展等方面的机遇以及政治、安全、资源、行业、投资等内外风险;具有区位、社会稳定、体制、市场地位以及技术力量等内外优势;同时存在管理体制、保障机制、人才队伍以及转型压力方面的困难;据此提出了夯实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机制以及文化引领的四大"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9.
彭迪云  甘筱青 《求实》2008,(4):50-52
国际化是实现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途径,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外向国际化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过程,它是企业重大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核心.为了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必须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  相似文献   

10.
外国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走出去"是一项国际经济活动.政府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比企业拥有不少便利条件;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制定政策等方式支持本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借鉴外国的一些经验,我国政府也应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