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所以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是解决经济法纠纷的主要诉讼法律制度。本文主要从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结合经济公益诉讼的特殊性,指出我国传统诉讼理论在诉讼主体资格方面的不足,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提出扩大经济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在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均得到普遍认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之建构最基本的障碍在于诉讼中原告主体资格范围,检察机关、环保团体、环保行政部门谁有资格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谁最适合提起环境公益诉讼,都是争议比较大的问题。确定诉讼主体问题,应当对几类主体优劣势进行比较研究,从各主体的优势和自身职能定位出发赋予各自有限原告资格,构建多元有机互补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体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张绍政 《法制与社会》2011,(13):109+122-109,122
公益诉讼作为学界热点话题之一,近年来对其展开了不少的讨论。即便如此,也难逃对其认知错误。从理论上讲,作为公益诉讼之一的经济公益诉讼也难免存在理论瑕疵。本文试图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以期能为我国经济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4.
杨洁 《法制与社会》2013,(18):114-115
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填补了我国公益诉讼立法的空白,这也是十余年理论探索与司法实践努力的结果。公益诉讼制度对民事诉讼主体的规定有所突破,拓宽了原告资格。作者以环境公益诉讼、消费者公益诉讼及知识产权公益诉讼为案件类型,分析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的构建、保护范围的扩大、举证责任的分配、赔偿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锋 《政法论丛》2010,(3):63-71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实现对自然权利维护的有效途径。实现对自然权利的司法救济,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原告起诉资格的适当放宽,允许公众为了自然的权利而向法院提起诉讼。鉴于我国环境诉讼中原告资格的立法现状,我国环境诉讼中对原告资格立法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李天相 《法学杂志》2016,(8):124-133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研究着重于对环境公共利益的探讨,但对环境公益诉讼可能涉及的原告利益问题则关注甚少,由此引发了一定范围的理论争议.实际上,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存在着原告利益、被告利益和环境公共利益之间的竞争和一致.多种类型的原告利益在环境公益诉讼中是广泛存在的.保障原告利益能够有效促进环境公益诉讼的常态运行.对环境公益诉讼中原告利益的审视和总结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探究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质,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建设具有立法论和解释论层面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7.
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当前已是势在必行,笔者考察了国外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相关制度,结合中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可赋予检察机关、公益组织及公民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8.
试论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新型的诉讼。它突破了传统诉讼中对原告资格的限制,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纳。而我国现行的诉讼法却对原告资格进行了较多的限制,阻碍了环境诉讼和环境保护。从理论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分析了在我国扩大原告资格的依据,将直接受害人、社会一般公众、社会组织、检察机关和后代人列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  相似文献   

9.
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晓玲 《法学评论》2005,23(6):134-141
如何确定原告资格是行政公益诉讼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通过考察西方发达国家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有关理论和制度,对不同主体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作了一定的分析,并就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韩静 《政法学刊》2007,24(6):80-84
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法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上,至今仍有较多的争议,未取得完全一致的共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适格原告的理论依据为"诉的利益"理论,而我国目前仍以"直接利害关系人"理论支撑诉讼原告制度,显现出种种缺陷。适合我国国情的适格原告应为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公民个人。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界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仍处于基础理论阶段,在一些基本的范畴并未取得广泛的共识,其中尤以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及标准问题争议为甚,本文在介绍行政公益诉讼原告研究的理论价值的基础上,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制度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2.
黄璟 《法制与社会》2012,(5):127-132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来的是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更为激烈的相互矛盾,这一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尤为明显,然而由于经济法缺乏独立的诉讼制度,社会问题越发尖锐起来,为缓解社会矛盾,学术界对于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呼声愈发高涨。而原告的适格问题一向是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构想中的瓶颈。本文诣在通过对众说纷纭的原告适格理论的研究,以期能对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适格问题有更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空白,使大量侵损公益的行政行为处于法治真空地带。为此,本文首先从宪法、行政法和诉讼法角度探讨构筑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理论必要性;再通过对我国现有制度的研析,凸显建构该制度的现实需要性;最后介绍美国和德国的相关制度,揭示确立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实践可行性,以期吸引更多关注,加速我国相关制度的启动。  相似文献   

14.
印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为范本,受司法能动主义和环境权社会干预理论影响,结合本土实际形成了鲜明特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放宽;被告资格的明确;书信申请令状等非正式程序合法化;建立调查委员会制度等减轻申请人证据负担;基于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采取临时命令的救济方式等。在建立诉讼激励机制以扩大原告资格、明确环境公益内涵以确定公益诉讼目的、合理划分举证责任以减轻原告证明负担、建立判决能动执行制度以创新救济方式等方面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过程中原告资格的确定是核心问题。本文就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及公民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问题分别作了分析,内容涉及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可行性探讨,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与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6.
目前行政诉讼制度与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 ,在于公益诉讼制度的缺乏 ,公益诉讼的首要问题是原告问题 ,这需要借鉴国外的理论 ,探讨公益诉讼原告的范围、标准及其保障 ,使公益诉讼成为走向民治的一条坦途。  相似文献   

17.
试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司法救济手段,要确立公益诉讼,首先要从诉讼的提起主体入手,对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原告一元化体制进行改革。本文从我国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现状开始分析,提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多元化的理论依据,进一步对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多元化制度进行了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18.
邓志宏 《法制与经济》2008,(6):33-34,37
在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过程中原告资格的确定是核心问题。本文就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及公民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问题分别作了分析,内容涉及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可行性探讨,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与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9.
吴泽 《法制与社会》2014,(8):124-125
公益诉讼的原告问题是建立健全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原告应如何作为,对公益诉讼的制度构造和目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对公益诉讼原告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的内容及其行使方式进行论述,突出其与私益诉讼的不同之处,强调关于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的保障和监督,以体现公益诉讼制度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王敏 《法制与社会》2010,(30):29-3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经济纠纷,而现有的三大诉讼制度难以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公益类的案件,所以应对传统的诉讼理念和制度进行及时更新,构建我国的经济公益诉讼制度。鉴于经济公益诉讼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本文从拓宽原告资格、完善法律责任体系、设立经济审判庭以及建立经济诉讼程序的规则等方面来讨论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