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宋李壁笺注的<王荆文公诗注>是宋代重要的一部诗歌笺注本.李壁在<文选>式的传统笺释方法基础上,发展了前代的注释之学,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以史证诗,借注王诗以显史;探求诗歌旨意;从文学角度来评论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这对后代诗歌笺释之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两首诗歌--丁尼生的《鹰》和休斯的《鹰之栖息》的比较分析,作者从诗歌的音乐性和形式入手,旨在深刻体会诗歌的意义和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诗的形式美与诗的灵魂高度一致,起到说明和强化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不少描写山水的诗歌,向被称作山水诗;因为在他的这些诗歌中,山水成为了审美的主要对象.然而,除了山水之外,谢灵运对自己身体的描述,也是其诗审美的重要对象.尤其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流连,其诗除了写山水景色之外,也涉及作者行旅与游览的姿态和动作.甚至在有些诗作中,谢灵运对自己寓目身观的行姿描写,比对山水自然的描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5.
《名媛诗归》是明末出现的一部辑者名为钟惺的女性诗歌选本。认为钟惺为编者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名媛诗归》中的论诗评诗的确体现出了竟陵派的诗学观念。《名媛诗归》虽然显示出晚明男性对女性文学的重视,但仍是从男性视角出发所作的女性诗歌批评,仍未脱离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并且对女性德与才的评价存在明显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屈原和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史上个性化抒情和自我主体意识的两座高峰,但二者又颇有不同。在抒情的途径和方式上,屈作主要是蕴藉深细的倾诉,李诗倾向于不可遏止的爆发。在处理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屈原多半面对理想化的事物,李白重在理想化地面对事物  相似文献   

7.
一郭沫若早期诗歌评价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女神》之后的几本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怎样评价。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女神》之后,郭沫若的诗歌有了更大的发展。这种观点以楼栖同志为代表。他在《论郭沫若的诗》中认为: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生活》2017,(24):62-63
"诗界莫扎特" 高晓松常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歌,是文字给予我们最为璀璨的赠与.读诗与写诗,从来都是考验耐心的事,既需要心灵的寂静,也需要灵魂的谦卑.  相似文献   

9.
诗是情感语言的浓缩形式。没有情感因素的存在,诗就只剩下枯燥的和僵化的语言外壳,就毫无生气可言,也就失去了动人的力量。任何与感情相脱离的形式,都是死形式;一旦形式中有情感的灌注,这个形式立刻就生动起来,成为一种活形式。诗歌,正是因为有了感情才获得生命,有了感情的诗歌,就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诗歌的生命之所以历久不衰,并不全是因为它表现的某一思想是伟大的。是什么因素支撑着诗的生命,而使其焕发出光辉呢?是情感!诗歌的  相似文献   

10.
邓汉仪认为诗歌应"追国雅而绍诗史",所以他重视记载时变过程,反映一代兴亡之感,关注民生、民瘼的作品.这既是对传统诗学"诗史"观的继承,又是对国雅本质的回归.邓汉仪还以鲜明的历史意识为诗歌选本张目,借助诗歌总集《诗观》的编纂,以求"成一代之伟观",使选本具有诗歌发展史的意义,这是对诗史观的发展.作为康熙前期诗坛旗手,其诗史观对矫正清初世俗诗风,使诗歌创作回归现实主义传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因笃的思路是进一步将师法对象追溯到《诗经》,主张学诗必本乎三百篇 ,“学三百而得苏李 ,学苏李而得曹阮鲍谢 ,学曹阮鲍谢而得开元天宝诸公 ,是真能学者矣。是故湛于三百而后为苏李 ,学苏李未能为苏李也”。以此类推 ,“溯洄从之 ,必自三百 ,所谓登山而诣其极 ,道水而穷其源也 ;溯流从之 ,必自盛唐。否则欲入而闭之门 ,升高而去其梯 ,恶乎可 ?”(《许伯子茁斋诗序》[5] (卷 1) )这虽是“学其上 ,仅得其中”(《沧浪诗话·诗辨》)的老生常谈 ,但对格调派“诗必盛唐”的诗学观念却是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取材于《选》”的介入 ,不仅大大拓宽…  相似文献   

12.
杜牧由淮南节度掌书记调任监察御史,大和九年由扬州经汴路赴京。因朝廷党援关系的变化,不得不移疾分司东都。这一年发生的“甘露之变”是杜牧学创作的转折点,使他的心态由经世报国变为全身远祸。杜牧在大和九年与李戡的交往中,学思想有了明确的表现。他推崇李戡“有道有学有”的品行,并借李勘之口以否定元白的诗作,代表了晚唐前期的学思潮。  相似文献   

13.
新诗的叙事语言是“大白话”,并向着两个方向提升:一种是艾青式的“现代散美”,另一种是李季式的“民间歌谣美”。新诗的叙事方式主要有三种:故事型、散型、情节暗寓型。新诗的叙事结构更加灵活多变,其关键性的突破在一个“大”字上,几乎想写多大就能多大。  相似文献   

14.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点.据此而论:曹操的作品仍是诗歌语言与音乐旋律之美的综合体,属于汉代"歌诗"的范畴;曹丕与曹植的诗歌,则由于创作心态与观念的新变,逐渐表现出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分离,从而走上了诗歌自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代代相传,诗人辈出,世代相袭。中国历代政治家几乎都能诗会文。当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风格古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隽永,常为国人及国际友人传诵引用。毛泽东诗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被译成多种外文,流传到世界各地。其英文译本几近二十余种,各家译本竞显风流。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更加有效促进地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汉魏六朝诗坛的显著特征是新变,这也是它在中国诗歌史上重要意义所在.具体表现为,诗歌作品记名的普遍化、诗歌地位下移并保持平凡身份、注重形式创造、实现从歌诗到诗歌的转变.该时期诗风更迭频繁而较多个人色彩,"教化"意识相对薄弱而审美追求异常活跃,皆是以上新变诸气象的反映.以前正统诗论视六朝诗歌为代降的过程,并以梁陈两朝为诗歌史上最低谷时期,这种见解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认识汉魏六朝的新变特征和意义,有助于完善诗歌史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7.
陆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情感的表现,而后人却认为其诗"不见情性".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在于:陆机诗虽然注重情感抒发,但由于其精神情感处于复杂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意义虽然不大,却难以抒写传达,从而导致陆机诗歌情感内容偏于浅淡的弱点.同时陆机"立象以尽意"的以理性分析见长的诗歌观念和"意在笔先"的创作方式,也在客观上削弱了诗歌情感内容的动人力量.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的辞赋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均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探索.他的辞赋积极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同时又重视辞赋的抒情功能和娱乐功能,重新确立了辞赋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谮散体文风向各种文体浸透的背景下,他以简练传神、以散御骈的行文风格树立了适应时代的美文标准,确立了文赋的地位,突破了不同赋体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9.
诗是否可译,争论由来已久。不少中外学者都提出过不同观点。无论从"传神达意"还是从"形式音韵"看诗的翻译的确很艰难。然而,诗并非不能翻译。通过对优秀译诗赏析,从诗的翻译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辩证统一的角度,我们对诗的可译性问题可以出"诗难译,但可译"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