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丽媛”三个字,无须再加任何修饰词,这名字够响亮的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谁不说俺家乡好》、《父老乡亲》等这些男女老幼耳熟能详的歌曲,都出自她那亮丽高亢的“金嗓子”。她多次担纲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压轴戏,她的歌声也成为中国歌坛的一座高峰。因其端庄、高贵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带回第7期《当代党员》杂志并让妈妈看了。她戴着老花眼镜看得很仔细,开始我只把《心灵的共鸣》中写她和我们的那段给她看,看完后又告诉她前面还有市委书记给我们的信。老人很高兴,一谈到往事就很兴奋,话也多。她很多时候都生活在往事中。  相似文献   

3.
保育钧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他在《财经》第15期上撰文说,非公经济出现、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冲破各种限制的过程。对此,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个体经济其实是被“逼”出来的,私营经济是被“看”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军队党的生活》2010,(2):79-79
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星火燎原》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5.
继去年暑期的讲《论语》,今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百家讲坛”又播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讲《庄子》。从收视情况看,一如既往地“热”。  相似文献   

6.
“说”难     
世上什么事最难?说话最难。韩非子早有这方面的感喟,他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说难》。说话,不就是上嘴唇磕碰下嘴唇吗?人有一张嘴巴,不就是只办吃饭、说话两件事吗(当然还能“咬人”,那是模仿动物行为)?这有什么可难的?然而不然。言为心志,话为思想。说话,就是要说心里想说的话,说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谁要说这样“说话”不难,不妨试试看。鲁迅有一篇名为《立论》的散文,写了如下情景: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时抱出来给客人看,希望听听客人的评价。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相似文献   

7.
刘明钢 《党史纵览》2009,(11):44-44
2009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及《共同纲领》制定60周年。最近,笔者看了一些相关的论著,发现许多作者都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为“新政协”或“新政治协商会议”。比如,杨亲华的文章《新政协诞生纪实》(《党史天地》1994年第8期)、吕虹的文章《论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鲁振祥的文章《毛泽东与新政治协商会议》(《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等。  相似文献   

8.
《红岩春秋》2013,(1):8-9
1981年元旦。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一名女子紧握邓小平的手,笑容可掬。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以及万里之外的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要报纸头版均对此进行了报道。这位女子名叫陈香梅,她就是“飞虎将军”陈纳德的夫人。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文武百官向皇帝“上书言事”。历来喜欢读史的毛泽东,对占代“上书”的作用及特点很感兴趣。早在秦汉时代,“上书”中便出现了许多奇文,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治安策》等,此后历朝历代皆有佳作。在毛泽东看来,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读古代好的“上书”,从中可汲取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达到资政育人、古为今用的目的。在读《旧唐书》、《新唐书》的过程中,毛泽东对其中儿篇有代表性的“上书”,如马周上唐太宗书、朱敬则上武则天书、姚崇上唐玄宗书等反复阅读,在浓圈密画中留下了不少评点文字,很值得我们回味一番。  相似文献   

10.
向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夜航》节目主持人。这个节目的主题是“人生即选择”,她讲述别人做选择的故事,也帮助听众做选择2005年2月至9月,经过她的耐心劝说,3名身负命案的犯罪嫌疑人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2005年,她先后被中宣部、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被公安部授予“金盾特别新闻奖”,被评为“法制新闻人物”和海内外有影响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鉴于本刊版面有限。摘要刊出她劝说其中两名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日前,《环球时报》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吴韦材的文章称,“专家”泛滥危害中国百姓。文章说,“专家”泛滥,这不是一个今天才开始的中国社会现象,而是一个已看到恶劣负面影响的思维误区。今天经济蓬勃的中国,或许也是对应市场上的需要,各类“专家”满天飞。只要有利益可图,企业与媒体就能把“专家”请出来齐齐炒作,在经济谋取活动上,再添加权威、正宗、经典或文化的声望指数。  相似文献   

12.
“你们爱看哪本刊物,有何理由?”一次闲谈,我和几位同事扯到这个话题。“论熟悉程度,当属《当代党员》!”对第一个问题,同事们异口同声。可是,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却各持己见。“以往在学校教书时,我经常看到校长办公桌上摆放着《当代党员》。一次,我随手翻看了一会,感觉这份刊物很有深度,文章也很生动,一来二去竟上瘾了。”一位美女同事道出她的理由——“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3.
谒陈独秀墓     
有机会去了一趟安庆,看了陈独秀墓。 如今,基地不叫墓地,改叫“独秀园”了。独秀园的入口处,有一长60米,高4米的长卷花岗岩浮雕——《惊雷》,上面镌刻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人生轨迹。浮雕的对面,是一座雄伟的汉白玉石牌坊,  相似文献   

14.
以《桃花源记》、《归去来辞》而名世的晋代大诗人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去彭泽县令,一下子身价百倍,名垂千古。你看他辞官路上,“舟摇摇以轻飑,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辞官后的陶潜,多么自由,多么轻松,多么快乐!  相似文献   

15.
“地气”一词,《辞海》中有解曰“地中之气”,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升腾”。世上万事万物皆离不开“地气”。如今“接地气”也成为领导干部“知基层、解兵味”的形象比喻。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地气”,部队战斗力生成和全面建设发展也离不开基层和广大官兵这个“地气”。在新形势下,习主席着眼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以革命回忆录《我的一家》(后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革命家庭》)影响了一代青年而被广大读者尊称为“陶妈妈”、“革命老妈妈”的革命老前辈陶承,没有正式上过学。她于1911年结婚后,曾师从丈夫、战友欧阳梅生学过诗。她说:梅生教书的那个地主家,  相似文献   

17.
“基层行·当代视线”是《当代贵州》杂志的精品栏目,我每期必读。第27期刊发的“34双眼睛看贵州”的报道通过借助“第三只眼”宣传和推介了贵州的新形象,构思新颖、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8.
《新湘评论》2006,(5):61-63
“《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 1942年的“三八”妇女节来到了,当时《解放日报》的陈企霞请丁玲写一篇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文章。丁玲联想到发生在延安的两起离婚事件.心里很为妇女同志鸣不平.又想到文化俱乐部星期日舞会上打扮得“怪里怪气”的几位女同志的模样。又很生气,因此她带着一股情绪连夜写出了《三八节有感》的稿子.自己的情绪也在稿子中发泄出来。  相似文献   

19.
谭元勇 《当代贵州》2011,(29):10-10
“基层行·当代视线”是《当代贵州》杂志的精品栏目,我每期必读。第27期刊发的“34双眼睛看贵州”的报道通过借助“第三只眼”宣传和推介了贵州的新形象,构思新颖、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20.
周武 《世纪风采》2008,(4):19-20
名扬大江南北的《南泥湾》,使三五九旅这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能战斗,能生产”的事迹家喻户晓。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三五九旅,如今又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