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 2 0世纪初中国新诗运动的“殿军” ,宗白华“形”“质”不分的新诗意境创构理论及其对于诗人人格的修养要求 ,体现了辩证的艺术精神 ,对新诗运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的小诗创作则意象新颖、风格独标 ,在理智的清醒与深邃中呈露着情绪的纯真与感动 ,传达了诗人的人生立场与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景观与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从政治文化视角来考察抗战时期中国新诗的转变,我们可以发现,抗日战争改变了诗人们的审美心理、思维方式.这一时段的诗人、诗风和诗体的面貌,较之战前发生了明显改变.为数不少的诗人们走出了纯艺术的象牙塔.在诗坛上,现实主义诗风占据主潮地位,而抗战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诗歌体式,也因抗战的分阶段性、分地域性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赵军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8):136-137,171
穆旦是中国新诗坛的一块奇葩!他是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和中国新诗派的诗友们用他们的创作把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穆旦在中国新诗派中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入手,展现穆旦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挖掘他在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独创性和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兴趣将越来越转向文学自身。郭沫若《女神》留给后世的启示性意义,也许将主要在新诗形式方面。新诗在韵律节奏探索上的一系列尝试和突破表明,新诗中“自由派”与“格律派”之争并非文学史描述中的那种两军对垒,而与诗人创作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经过二十世纪长达八十多年的发展,传统现实主义发展演变为新现实主义,继而分化成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新世纪至今,由于美国政府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增长、“单边主义”的盛行,进攻性现实主义得到了实践支持而迅速发展,并且给“单边主义”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持,尽管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有着偏激与片面的某些弊端,但其他国际关系理论在实践上的弱势使其成为了新世纪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6.
质疑新古典现实主义:建构性现实主义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青岭 《外交评论》2009,26(6):134-142
近年来,对现实主义的各种挑战催生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勃兴,在一定程度上,新古典现实主义开辟了现实主义新的发展空间,但这种学术推动主要源自现实主义在分析层面的技术折中。为摆脱危机,无论是朝向建构一种对外政策理论,还是修正原有的体系结构理论,现实主义都有多种研究路径可供选择。较之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建构性现实主义”的浮现,可以视为现实主义研究向社会学本位的回归,也可看做是古典现实主义之“古典”精神的重振。  相似文献   

7.
宋伟 《外交评论》2009,26(3):25-47
防御性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是近年来现实主义内部兴起的两支重要理论流派,都尝试将现实主义从一种国际政治理论转变为外交政策理论。它们都承认无政府状态的基本假设,认为国际结构是体系层面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分析外交政策时重要的背景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拒绝“原子式国家”的基本假设和“黑箱”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尤其是在实证研究中,都有突出国内层次因素重要性的倾向。但是,这两种理论对国际体系的性质、对国家利益和行为的认识不同。涉及国内层面,防御性现实主义特别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新古典现实主义则很少纳入技术变量和地理变量。双方的理论建构途径也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将其他变量平行纳入,实质上放弃了国际结构的主体地位,新古典现实主义则把国内因素作为附加变量,与现实主义主变量实现了较好结合,建立了从新核心变量到外交政策行为的现实主义统一逻辑。因此,总的来看,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理论创造更为成功。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诗的主体意识群由人道主义意识、悲观主义意识、忧患意识与光明意识组成,它们构成了现代新诗的全部内涵价值。诗人用前所未有、开阔丰富的主体意识抒发诗情,以丰赡的意象群体作相应的表现,开拓了新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了现代新诗异彩纷呈的流派与诗歌创作的实践形态与局面。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以其独特的浪漫诗风、真挚的情感书写在中国新诗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雪花的快乐》作为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性灵自由的歌颂与追求,并以复沓回环的旋律、声韵和谐的节奏实践着诗歌音乐性的创作理念,完成了诗人内在情感与外在音乐形式的互通与转换。  相似文献   

10.
对于国际知识产权法制的创建,无论新现实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都不否认霸权国以及大国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国际关系理论还表明,一个稳定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律秩序对中国“和平崛起”以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实施,中国应在保证“绝对收益”基础上,进一步谋求“相对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将七夕诗单一地理解为“情诗”,我们有必要对七夕诗进行多维度的阐释。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将七夕诗加以解读,可以发现,七夕的重要仪礼——“乞巧”,是当时少女们生活希冀中对爱情的价值认同;七夕诗中表达得最丰富的爱情,其实是妇女求得身份平等的情感承诺;而男女不同诗人所作的七夕诗,在视角转换中可以明显看出男人和女人眼中的“女性”有别而情有所同。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学概念自歌德提出之后,被不断地讨论和阐释,成为重要的理论范式和方法。丹穆若什强调,世界文学是从翻译中获益的文学,它不是指一套经典文本,而是指一种阅读模式。宇文所安以北岛为例分析了中国现代诗歌在向世界传播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文 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等问题。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与流变轨迹既体现了民族化的内在诉求,也见证了其参与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外在需要。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及集大成者诗人的创作历程,都显示出其在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上的不懈努力。中国现代诗歌何以走向世界?罗伯特·白英1947年编译出版的《当代中国诗选》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模式。研究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诗歌的世界性,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是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主要实践者,大批留学生回国后,纷纷以改良教育为己任,以兴女学为目标,积极地创办或任职于各类女校。这批开眼看世界的留学生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爱情主题是中国20世纪女性诗歌创作的第一主题。从20世纪新诗草创时期到世纪后期,女性爱情诗创作从对爱的理性呼唤到情爱的温和抒唱,进而深入到对性爱的神秘探索,直至超越本能的疯狂,实现创造生命本质意义哲学深思,20世纪女性诗歌中最终产生的创作生命的“伟大的疲倦”的雕像,隐示着她们实现本真又超越性爱后的庄严与美丽。这种“人类的思想”正是20世纪女性爱情诗歌的最高境界,它为女性诗歌中这个永恒的话题完成了最美、最神秘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叶,大批外国人进入中国,一部分中国人也开始走出去,他们的旅游活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也揭开了近代中国大规模国际旅游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对20世纪初在英美诗坛盛极一时的意象派诗歌创作曾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却是以一种文化误读的形态存在的.对汉字结构、中国诗的格律、诗歌含义等方面产生的误读,成为庞德等意象派诗人进行诗歌革新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并对当时英美意象诗派的形成和繁荣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大都存在着一个因边塞的位移而影响边塞诗情志的问题。文章以唐代的边塞与边塞诗为例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它相关问题,认为有唐一代边塞诗情志的演变,与大唐王朝边塞的位移密切相关但并非完全同步。大致看来,初唐边塞诗由于朝廷开疆拓土并实行羁縻州府制度,从而使得当时疆域虽然最为广袤但并未体现在边塞诗上;盛唐与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相比领土大为缩小,但由于西域实行都护府管理,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游边入幕乃至参政,于是形成了盛唐边塞诗的兴盛及其风神、气骨;安史之乱,导致大唐疆域的中原化和边塞的内移,从而直接造成了中晚唐边塞诗萧瑟哀怨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在戊戌变法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维新派首次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倡导女性解放,发展女性教育.在此影响下,中国近代第一批女报人脱颖而出,虽然其数量不多,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对女性运动的推进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建安时期,是中国诗歌迅速发展的时期,建安诗人在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建安诗人对音乐情有独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也形成了较高的音乐修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在物质条件、社会秩序结构、法律文化本位、法的人性基础以及对法本身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悖反与冲突,而在刑罚的谦抑性、对权力的限制以及人权保障等方面又有相契合之处,但冲突与悖反是二者关系的主要方面。应当在现代法治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现代化路径,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以适应中国现实制度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