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苏北S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上班族的时间配置、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身份认同等方面进行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上班族在时间配置上,工作和家务劳动占据了主要部分,闲暇时间她们的生活较为丰富;留守妇女上班族的社会支持网中,同事和工作中认识的留守妇女为她们提供了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在工具性支持上,她们和一般农村留守妇女没有差别;留守妇女上班族对社会身份的认同是通过经济独立、家庭地位提高等维持的;留守妇女上班族在工作获得途径、安全保障和工作保障方面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中的一部分有幸继续学业,成为有留守经历的在校大学生。近年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留守经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两方面展开,这些研究成果能帮助人们更清醒和客观地认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高校管理者提供管理的新思路;对当前留守儿童相关的教育举措有所启示,可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和解决措施提供依据。后续研究需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深度、研究视野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改进。  相似文献   

3.
"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高发原因包括社会、家庭、个人、学校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混杂。解决"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需提升社会层面重视度,从根源上控制留守问题;增强"留守经历"大学生自身适应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加大学校层面关注度,努力改善心理问题;加强家庭层面关心度,辅助缓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女权主义批评进入中国,女性的命运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王安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从女性的独特经验出发,潜入人性深层,对现代女性的命运及现代文明、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追问。王安忆的小说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性自觉意识的觉醒,肯定了女性在“性”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对千百年来男性性霸权的反抗和颠覆;女性对时尚性的追求,表现了她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命运的传统性,则表现了女性获得独立解放的曲折性和艰巨性;追求精神恋爱,是女性为摆脱对男性肉体的渴望和依赖而遁入自己的幻想所创造的理想天国,以此表现她们对个性和独立追求的决心和无奈。  相似文献   

5.
随着五四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一部分新女性抛弃了"男尊女卑"、"夫主妇从"的封建伦理与旧礼制,开始建立一种新型的男女平等、夫妻同权的婚姻关系.她们追求夫妻关系平等,期望两性情感融洽;面对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度和父权理论等旧伦理道德,她们大胆进行讨伐;同时部分女性还敢于突破为人妻母的狭小角色内涵,追求广阔的社会生活.五四后新女性夫妻关系的种种变化表明五四后新女性已经有了作为社会的"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一个被称为"农村留守妇女"的群体随之出现。她们面临着劳动强度大、缺乏安全感、夫妻情感缺失、教育子女乏力等诸多问题。如何分担背在农村留守妇女身上的生产务农、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等重任,减轻压在农村留守妇女心中的教育、婚姻、安全等精神负担,有效地带领她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她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现状影响显著,文章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出了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此类群体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术界埘中国农村留守妇女仍定位为弱势群体,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的消极层面或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却忽略了留守妇女自身的主体能动性、留守妇女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践行者这一客观事实。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留守妇女消极的层面,也要看到她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有利的一面,并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文中以新时期留守妇女参政为视角来分析农村留守妇女参政的可能性和积极意义,以及如何为她们参政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萧红与三毛都是极富才华的女作家,尽管她们生活的时空不同,命运也不相同,但她们都具有自觉的生命意识萧红在抗击"男权文化"方面慷慨悲歌,尽显女性意识的自觉;而三毛在张扬"自由生命"方面独步世界.她们都在自己的时代活出了精彩,自觉的生命意识使她们的人生与众不同,这才是其构筑自己独具韵味的具有生命自传特色的艺术世界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制度环境是农村留守家庭离散形成的外生变量,只有明确制度环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农民的行动逻辑,从而更为理性地探寻农村留守家庭离散的制度根源。非均衡的制度环境不仅是城乡巨变的根源,更是农民离土离乡的动因。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与农村形成了巨大的鸿沟,社会化小农不得不遵从先在结构的安排走出土地、走向城市,但单向的城镇化使得农民难以实现举家迁移,农村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留守群体,大量农民家庭被迫离散。治理留守家庭离散要从制度入手,通过制度供给来改变"旧秩序"的不公平与落后,制度变迁方式由"帕累托改进"转向"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以"四化"同步战略为主线,推进举家迁移市民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政策制定更多地考虑家庭维度;增强公共政策的性别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终止留守家庭的非常态生存方式,让农民享受到体面、有尊严的劳动和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造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本研究通过对陕南某县“留守儿童”的实地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其成绩方面的劣势非常显著,而且初中留守儿童相对于小学期间成绩有下滑的显著趋势,其成绩劣势更为凸显.进一步通过深入访谈总结出,学习难度加大、情感和思想需求增多、经济条件、抗挫折能力弱等四大因素是当前出现留守儿童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曹禺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对这些形象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无论她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努力,其命运最终都走向了悲剧.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集中反映了曹禺的以同情妇女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些女性形象也说明: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道路只能靠自己的独立,否则就会丧失自我,而走向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看作叛逆和颠覆传统伦理的典范,但究其深层原因,审视其生存真相,会发现她们深受子嗣至上、男尊女卑精神桎梏的束缚;她们被传统贞操观念、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极度压抑;同时她们对男性依附性的意识也根深蒂固。通过她们的突围及其困境,莫言洞微烛幽,深刻批判了女性长期以来受到男权压迫的事实。莫言用他的作品证明了男性作家描绘女性情感、揭示女性命运的可能性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缺失这一现状,从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的家庭生活出发,对他们在情感、学习以及监护等方面的缺失展开论速,并提出几点拯救措施;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感;实施家庭亲情教育计划,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科学教子的能力}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关注留守女童性侵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他们长期缺少父母情感上的的关注和呵护,以及思想和心理上的教育和引导,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极易受到伤害。其中留守女童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比留守男童更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性侵害。它给未成年女童身心健康尤其是女童的心灵造成了难以抚平的创伤,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因此,农村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以更好地维护未成年女性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涌现出了大批的农民工,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也相应地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盛行以及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我国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更为严重,她们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波伏娃对早期现代阶段的女性命运研究聚焦于法国,对宗教改革对于女性命运的影响基本没有关注。这场思想改革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固化了她们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弱势地位。作为一场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思想革新运动,宗教改革确立的女性形象影响了她们几个世纪的生活,它所崇尚的个人主义、人文精神都没有能够在女性命运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和城乡二元体制的持久存在,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渐趋凸显。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确认了关系为本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留守儿童问题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为关系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关系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之行动策略上,从微观视角出发,借力个案工作修正弱化的亲缘关系,促进农村家庭成员角色的价值回归;从中观视角出发,依托小组工作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同辈群体关系,增强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从宏观视角出发,借助社区工作增加社会资本与重拾邻里关系,重建社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进而为治理该问题提供新的省思视角。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日益严重。表现出“隐匿性”、潜在性、失控性和巨大的危害性等特征。“留守”经历对儿童有终身的影响,极易造成其心理异常并形成反社会人格。并且与其日后的犯罪有高度的关联性。从调查结果看,留守儿童多为“问题儿童”,具有很高的犯罪率,比非留守儿童高出近11个百分点;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被害人,并出现恶逆变;不同家庭结构的留守儿童其犯罪行为有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普遍存在着孤独、自卑、压抑等不良心理问题。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成“空白”、心理需求“悬空”,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现状的对比分析,指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情绪疏导、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