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富农问题的不同认识,是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之间产生的主要分歧之一。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瞿秋白在中共六大上提出了一条对富农既有联合又有斗争的正确策略,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肯定。但随着联共(布)党内反右斗争的不断加剧,共产国际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转而主张坚决地反对富农。瞿秋白与共产国际之间就此引发了一场论争,结果,他被视为以“右倾路线”同共产国际的“正确主张”相抗衡,为后来的政治命运留下了阴影。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党校是1933年3月13日在中央苏区创办的。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办与共产国际关系十分密切:联共(布)中央党校的创办,为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办提供了可以效仿的范例;共产国际的相关决议,为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办提供了直接的政策依据;米夫代表团的使华,为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办提供了直接的推动力量;共产国际出台的相关举措,为中共中央党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具体帮助;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中央党校"熔炉"命题,是中共中央党校"熔炉"命题的主要来源。弄清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办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对于全面把握和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建史,正确理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科学评价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的功过是非,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联准备改变过去向华直接派遣代表指导中国革命的政策而转为希望中国内部有一批直接学习马列主义、学习联共(布)政策的人才,从而直接有效地贯彻联共(布)的意图,孙中山的逝世直接推动了这一进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是孙中山与苏联结盟的产物,是当时中苏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共成立后至1931年间,其主要领导人发生了几次大的更替。它们都是在共产国际与联共(布)的掌控下完成的。莫斯科在取舍中共主要领导人时,更多的是顺从自己的理论指向或自身利益的需要。按照莫斯科的意图来取舍中共的主要领导人,给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共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了两个主要弊端:一是共产国际、联共(布)的理论指向和自身利益不一定符合中国革命的利益;二是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共主要领导人的更替完全围绕着莫斯科的意图来进行,党不能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领导核心。两个弊端给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以及自身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究竟是什么关系,过去一直鲜为人知。共产国际解密档案公开出版后,这个问题才得以弄清。实际上,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热情关注、真诚支持的,他们关注“毛泽东的军队正在扩充”,认为“湘赣的形势相当好”,讨论了“援助朱毛问题”,表彰朱毛红军是“史诗般的英雄行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盛赞“井冈山根据地是最强大的根据地之一”,还论述了“朱毛会师”、“永新困敌”、“大柏地战斗”等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6.
中共“六大”制定了一套土地没收分配方案,其中规定了中立富农、发展富农经济的政策。毛泽东先是根据井冈山斗争的经验,肯定这一方案,继而结合开辟赣西南闽西根据地的实际需要,以及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富农政策的改变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制定出以“争取群众为第一标准”的不同于“六大”决议的土地政策,并成功地实现了对农民群众的革命动员。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三·二○事件”发生在广州 ,时间是 192 6年 3月2 0日 ,故得名。党史学界对这次事件的突发性及短促的经过和深刻的影响 ,已多有记述 ,本文重在运用《共产国际、联共 (布 )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对这次事件所披露的新资料 ,评述苏联共产党处置这一事件过程中发生的争执 ,以及处置方针的失误。当时 ,直接参与处置这一事件的有三个俄国人 ,他们是 :布勃诺夫 化名伊万诺夫斯基 ,亦译作依文诺夫斯基 ,联共 (布 )中央委员、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事件发生之前一周来到广州。他是这次事件的处理决策者。古比雪夫 化…  相似文献   

8.
米夫是共产国际的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导者,由多方面原因促成,他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的前期准备、会务协调及领导工作,包括大会会址与召开时间的确定、工作人员的选拔、参会代表的接待与保护等。会议期间,他还就有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发表了意见和看法,例如土地问题、农民运动中的富农问题、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方向问题、党章党纲问题等。米夫对中共六大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实施局部执政的重要阶段及重要标志,是新中国成立的一次预演,是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学会治国安民艺术的一次伟大尝试,为中国共产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过程中,联共(布)、共产国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联共(布)的作用不容忽视,但联共(布)发挥作用主要还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以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为基础,共产国际提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的民族革命同时也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并制定了以“分配土地”来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土地革命”的战略设想。共产国际以国民党改组为契机,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试图修改国民党党纲,造就一个“革命的雅各宾”国民党来实行土地革命,同时要求中共和苏俄的驻华代表推动孙中山和国民党实行“土地革命”战略。对此,孙中山国民党不赞成激进的“分配农民土地”的办法;中共对于用“没收土地”的激烈方法来组织农民参加革命准备不足;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战略设想也不尽符合中国实际。共产国际试图影响孙中山接受“土地革命”战略的努力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1.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被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文本之一。该文本的编撰,彰显了联共(布)"为政治而党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期待,其鲜明的话语艺术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俄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大众化的重要前提,而该文本独具时代特点的话语风格与话语"陷阱",则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话语构建提供了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王明右倾投降错误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国情的不甚了解,将俄国革命的经验教条式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同时也来源于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的"苏联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13.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新思维正在冲击着苏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术界也无例外。现在,苏联史学界已开始酝酿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重新评价联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重大问题,其中继对联共党史中长期流行的一些影响极大的传统观点作了纠正之后,又把重新评价共产国际史的论题突出地提上了日程。 最近,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会上作的题为《十月革命与改革:革命在继续》的报告中,两处提到了共产国际问题。在一处,他说:“我认为,在我们的这个周年纪念日里,值得提到的还有第三国际亦即共产国际。今后应当恢复关于第三国际的全部  相似文献   

14.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出现的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的损失。这一路线的形成,与当时指导中国革命的共产国际有直接的关系。共产国际的“第三时期”的理论,是立三路线的理论来源;共产国际的反布哈林的所谓右倾斗争,为立三路线造成了一种强大的国际政治声势;共产国际的“左”倾政策指导,也对立三路线的形成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咸为立三路线的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埔军校是共产国际、联共(布)和苏联政府大力支持孙中山和中国国民革命的产物,是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成果。鲍罗廷奉派来华出任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政治顾问,建议创建黄埔军校,为建设与人民相结合的新军队培养军事人才。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走上以俄为师的道路,以此为背景,鲍罗廷为黄埔军校引入苏联红军建校模式和制度资源,刷新了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记录。同时,他以黄埔军校为阵地,积极宣传坚持孙中山三民主义、坚持国共合作和推进国民革命的主张,对于黄埔军校的革命化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富农阶层的特殊性,中共对富农的政策在各时期统一战线思想中各不相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采取既联合又提防的政策;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时期则从中立富农到排斥富农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以联合富农为主,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时期则是一个从联合富农到消灭富农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八七会议的召开,是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提出和决定的。八七会议召开的真实原因,一是为了必须尽快纠正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的错误,说明共产国际执委会方针的正确性;二是统一中共中央领导和全体党员的思想,承认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只能由中共中央前领导者陈独秀负责,不能让共产国际、特别是斯大林承担失败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的富农政策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动的历史过程,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列宁根据不同时期的背景制定了不同的富农政策,但总体上是逐渐放宽对富农经济的限制,以鼓励个体农业的发展。斯大林和布哈林激烈争论的结果,导致了消灭富农政策的全面推行。前苏联的富农,政治上受到歧视、流放,经济上被剥夺、没收。前苏联的富农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的富农政策也经历了一个由保存到消灭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9.
1927年,党的五大和"八七"会议先后在武汉召开。这两次会议召开时间相隔不长,虽然内容不同意义也不一样,但有很多相通和关联的地方:五大是基本正确认识土地革命的思想转变点,"八七"会议是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发起的实践转变点,它标志党的重大战略实现转变;"八七"会议又是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政策转变点,中共从此开创苏维埃政权。五大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土地革命政纲,首倡土地革命的口号;"八七"会议首次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确定为总方针,并与建立红色政权相结合,贯穿整个土地革命全过程。两次会议的"议决案"等,都是记录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文献。有了五大的铺垫,成就了"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犯了严重的错误。本文试图从其贡献、错误及原因三个方面评析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在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功与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