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事后受财行为属于官吏赃罪的范畴,唐律最早明确了事后受财行为的性质、处罚,宋元明清的法律继承了唐律的立法思想,对事后受财的惩戒严密而完备。本文对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事后受财法律进行了考察,在挖掘本土法律资源的基础上,对事后受财的立法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论事后抢劫的既遂与未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凌 《人民检察》2005,(21):44-46
事后抢劫是抢劫罪的一种特殊类型。对于事后抢劫的既遂、未遂的标准,是以行为人最终是否得到财物为标准,还是一概认定事后抢劫都是既遂,在理论上存有争议。在刑法未作出明确规定或解释前,应以事后抢劫行为中先前的盗窃行为的既遂、未遂作为事后抢劫罪的既遂、未遂标准,才能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陈凌 《广东法学》2005,(2):66-69
事后抢劫是抢劫罪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对事后抢劫的规定存有一定的问题。对于认定事后抢劫的既、未遂的标准,是以行为人最终是否得到财物为标准,还是以一概认定事后抢劫都是既遂,在理论上存有争议。但是,在刑法未作出明确规定或解释前,以事后抢劫行为中先前的盗窃财物的行为的既、未遂,并区分不同情况,作为事后抢劫罪的既、未遂标准,才能解决在司法实践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师华 《法学杂志》2002,(6):54-56
国际贸易争议的解决方法主要有国际商事仲裁、国际商事诉讼、WTO争议解决机制和国际争端机制。国际商事仲裁是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国际贸易争议 ,主要是基于双方当事人事先的约定或事后的仲裁协议 ,仲裁人不得对当事人约定范围以外的事项进行仲裁。国际商事诉讼是通过司法诉讼的方式解决国际贸易争议。这里司法诉讼是在一国法院提起的涉及不同国家当事人之间的国际贸易争议 ,各国法院根据本国的民事诉讼法对此类争议行使管辖权。WTO争议解决机制是用来解决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由于执行WTO协定而发生争端的一套法律制度。国际争端…  相似文献   

5.
飞虹 《青海检察》2000,(4):52-55
2000年1月10日下午,历时4年的陈晓“事后受财”案终于有了最后的结果,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依法判处被告人陈晓有期徒刑10年。  相似文献   

6.
贿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不立即图回报的长远感情投资,即先授财不要求办事。第二,授财同时要求办事,即一般情况的贿赂。第三,先要求办事后授之以财,即所谓的“事后受财”。第二种情况若满足犯罪构成要件则构成犯罪勿庸置疑,第三种情况国家工作人员事先实施某种职务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时并没有受贿故意,事后明知他人交付的财物是对自己职务行为的不正当报酬而予以收受的,符合受贿罪特征,也理应认定为犯罪。但第一种情况,即不立即图回报的长远感情投资是否成立贿赂呢,笔者拟从受贿罪所侵害的法益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司法实践中对一些侵财犯罪,尤其是盗窃犯罪中的既未遂认定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期"案例工坊"选取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定期举行的"博约论坛"之"侵财案件既未遂的法律适用",以期通过分享讨论成果,帮助司法官们开阔思路、统一认识,对此类案件的认定和处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我国刑法典中交通肇事罪罪状叙述相对简单的情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此司法解释第2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实质上将事后"有无能力赔偿"作为交通肇事罪定罪的标准之一,在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引起了很大争议,而且这种争议至今有增无减。对此,本文认为事后"有无能力赔偿"不可作为交通肇事罪定罪的标准,并对此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抽象行为之司法审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次一、为何需要对抽象行为实施司法审查二、对抽象行为是否都可以实施司法审查三、如何对抽象行为实施司法审查基于国家权力必然腐败和扩张的特性,必须对其实施法律控制。作为国家权力运行形态之一种的抽象行为①,也同样必须实施法律控制。对抽象行为的法律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司法审查作为事后控制的一种方法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目前学界在关于对抽象行为实施司法审查的范围、审查的主体、审查的方式等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值此修改行政诉讼法之际,有必要就此问题作深入的讨论。一、为何需要对抽象行为实施司法…  相似文献   

10.
徐伟红 《法制与社会》2011,(15):120-121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法院审理了一系列就业歧视案件,最终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审理麦肯尼案件确立了意义深远的关于保护雇员免受雇主就业歧视的麦肯尼规则,虽然这起事后取证案件富有争议,笔者认为在分析该起案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在劳动就业立法和司法审判上的差异,对我国处理劳动争议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能将 《法制与社会》2013,(28):148-149
盗窃罪是侵财型案件重要的罪名之一,也是司法实践最常适用的罪名。由于刑法规定的原则性和司法解释规定的不明确,关于盗窃罪中的相关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为了准确把握盗窃的罪质,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形式时相关问题进行探析,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权力分立制衡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刑事司法权力运作的基础,对于受指控人的基本权利保障具有重大意义.就国际公约与欧、美先进国家的法治经验论,纠问式侦查构造已日渐式微,检察官无羁押权为各国立法之通例.如果检察官已经行使侦查、公诉职权,就不宜再在侦查程序中担当预审法官,也不应当享有羁押决定权.我国未来的刑事司法改革应当温和而渐进地进行,在保障受指控人的听审权与救济权利的前提下保留检察官羁押权,引入事后审查制由中立法院对羁押进行事后复审.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劳动争议一直被划定在私法领或,作为一般的民事雇佣纠纷受民法调整,相当一部分人将劳动争议混同于一般民事纠纷。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诉讼程序法,仍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正确认识劳动法这一独立的司法领域,树立倾斜保护的司法理念,建立适应劳动争议特点的诉讼程序,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重视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立法并没有为司法实践提供判断可仲裁性的清晰标准。自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反垄断可仲裁性司法审查制度展现了放开且细化的趋势,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经验。纠纷可仲裁性的审查标准主要是纠纷解决、公益保护、实质正义和事后补救。基于上述标准,我国反垄断争议应当具有可仲裁性,其他纠纷可仲裁性的审查也可参考上述标准。  相似文献   

15.
司法责任制是司法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在司法责任方面严格要求司法官依法公正审理案件,通过“惟良折狱,奉公去私”“逐级审理,慎刑慎罚”“奉法裁判,依律断罪”“原情定罪,理法合一”等办案准则落实司法责任制。此外,中国古代在惩治受财枉法罪、违背程序罪等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经验,对惩治司法渎职具有借鉴价值,可为当代司法责任制的完善提供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方面的支撑,助推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  相似文献   

16.
徐舟 《法制与社会》2013,(28):102-103
财产处置难一直是人民法院执行难的主要组成。传统司法拍卖也一直广受外界诟病,要求司法拍卖改革之声不绝于耳。而网络司法拍卖作为司法拍卖改革的先行军,自推行以来便争议不断。在本文看来,网络司法拍卖合理、合法。本文谨从法理角度,并结合网络司法拍卖的实际效果以证成网络司法拍卖的正当性,以期在浙江法院,乃至全国法院得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司法权威与司法独立有着密切关系.司法权威包括:(1)司法具有至上的地位.在一个法治国家,法院应享有解决一切法律争议的终局权力.其核心理念是由法院来对国家和社会的强制权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在其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下,任何公民都有权得到公正和有效的司法救济.(2)司法应该受到绝对的尊重.一方面,国家不仅受法律和权利的约束,而且受公正有效的司法保护的约束;另一方面民众对司法裁判结果的普遍遵从是司法权威性的基本要义.上述司法权威要义的实现,一般是在独立的司法环境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李泉 《天津检察》2008,(2):41-41
行为人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的问题,在理论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离职后受贿”,即事后受贿。国家工作人员事先实施某种职务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时,没有受贿的故意,离职后明知他人交付的财物是对自己职务行为的不正当报酬而予以收受的(离职后受财),是否成立受贿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给予了肯定回答,这样的规定增强了实践中对事后受贿行为的认定。在此,笔者对于《意见》中涉及的“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的事后受贿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9.
波兰的违宪审查制既不同于美国的普通法院审查制 ,又不同于法国的宪法委员会审查制 ,波兰宪法裁判所本质上是一个宪法法院 ,兼具司法审查职能和规范审查职能 ;宪法裁判所的职权比较广泛 ,包括审查法律规范、审查政党活动合法性、解决中央机关间的权限争议 ,以及受理宪法诉讼。审查方式包括事前审查与事后审查 ,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刘立辉 《天津检察》2010,(2):62-63,68
量刑建议是检察机关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理论界对量刑建议权的性质、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建构的问题存在诸多争议,其中受关注最多、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量刑建议幅度。本文立足于量刑建议幅度制度构建的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对量刑建议幅度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