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接触中青少年被侵害及相关保护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相关问题,如网上黑客的攻击、色情内容的传播、信息欺诈等,广大青少年也深受其害。认识网络接触中青少年被侵害及相关保护问题,有助于网络道德建设,加快青少年网络体系建设的步伐,使社会注重青少年网上行为教育,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使青少年在网络接触的过程中,尽量少受网络信息的侵害。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青少年接触手机网络不良信息而造成的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日本政府通过出台《交友类网站限制法》、《加强青少年网络环境安全法》等法令,并推广使用手机网络过滤软件等措施,较为有效地保护了青少年免受手机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日本的经验做法对我国正在开展的净化手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好奇心强,自制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网络中有害信息的侵害与困扰,给自己的思想意识及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正确的引导他们合理上网能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安全与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作为当代青少年,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资源和信息,开阔了视野。但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经不住网络的诱惑,上网成瘾。迷恋网络游戏不仅能使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紊乱,而且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网络因素、青少年自身因素、家庭学校教育因素以及管理层面的因素。防治的要旨是提高防范意识,改善教育方法,加强网络立法,抑制网络糟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盗窃、诈骗等侵害财产权益的犯罪越来越多,在一些网络涉黄淫秽案件中,广大青少年成为主要的受害者,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称为了违法犯罪参与者。以前的这些网络犯罪或者可以称为网上犯罪,它们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网络或者网络技术为实施犯罪的重要工具。而如今的“尊龙名社”案反映出的问题却又不同。  相似文献   

6.
对网上青少年隐私的侵权现象,因其主体的特殊,日渐成为网络社会的又一热点与难点问题。个别网络公司与不良行为者采用“小甜饼”“网络臭虫”等技术手段非法刺探、搜集、滥用网上青少年隐私,这不仅严重侵害了广大青少年的人格权,而且直接危害其身心健康。对此,在立足现有法律法规监督、约束、惩罚的基础上,我国还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成立专门机构、加强法制宣传及鼓励主体自律等,逐步提高对网上青少年隐私权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主要分析了互联网上的色情信息、暴力信息以及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对青少年形成性犯罪心理、暴力犯罪心理和诈骗犯罪心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以期对解决这一现实严重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近日,沪上某区出了一个“尊龙名社”案,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互相呼应,酝酿进行一些出轨活动,所幸发现及时,使事情解决于萌芽状态,涉案青少年也幸免于严惩。与此同时,一些调查也显示,此类情况,近年呈上升趋势。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特别是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何以从根本上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笔者今天想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网络有害信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有害信息是网络时代严重侵害青少年安全,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导致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因之一。本文分析了网络有害信息的危害,提出了防御网络有害信息侵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毒品的蔓延,吸毒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社会治安。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带有不成熟的特点,极容易受到毒品的侵害。当前,吸毒现象在我国青少年中不断蔓延,并且滥用冰毒等新型毒品的情况比较严重,必须将青少年作为毒品预防教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1998年我国网络用户只有210万,1999年890万,到2000年底已比两年前翻了近十倍,飚升至2000万,其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在1999年占88.2%,而2000年底已高达94%,成为我国网络用户的绝对主力军(1)。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融入网络,上网冲浪,他们在学习先进科技、传播网络文明的同时,也必然会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负面影响侵害的直接对象。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由于电脑网络技术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迅速,因此网络已经成为传播淫秽色情的新途径,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性犯罪的直接诱因。这无疑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因此,必须多管齐下打击网络色情,以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防止和减少青少年走上性犯罪的歧途。  相似文献   

13.
上海青少年网吧经验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时代给青少年的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而青少年网吧经验的探究是认识这一问题的路径之一。本文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网吧青少年的基本情况、网络使用经验、以及网络成瘾状况,以期能够对青少年网吧经验做一描述性分析。最后,就网吧管理和青少年服务提出如下建议:规范网吧管理规定、实施统一执法队伍,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丰富青少年休闲场所,引入社会工作制度、促进家庭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与之相伴的急剧社会转型,我国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开始出现了大量新情况,而电子游戏、偶像剧及电脑等的出现,尤其是近些年来迅速普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随之遍地开花的网吧,更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本文是对内蒙古两城市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对比分析了网络对边远地区汉族和蒙族青少年社会化(道德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程度。通过汉蒙比较,整体反映出无论是汉族或蒙族青少年都随着接触网络时间的延长,网络对其社会化影响显著,而且严重冲击青少年社会化的传统途径。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网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专门治疗网瘾的医学方法。但是,很多治疗方法并不理想,而且个别治疗方法危害性还十分严重。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青少年网瘾存在认识误区。青少年网瘾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利有弊。产生网瘾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活动易于吸引青少年参与,以及青少年难以区分虚实规则差异。有害网瘾与信息的健康性、成瘾的程度有关,防治有害网瘾的根本途径需通过分而治之、虚实结合、综合治理的措施,努力缩小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提高青少年的社会活动参与度。  相似文献   

16.
社区青少年是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同时也是容易遭受侵害的脆弱群体。新形势下的社区青少年工作,既是一项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控制工作,更是一项依法维护社区青少年权益、促进社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青少年产生着极大的诱惑。而青少年之所以成为上网的主力军,还有其自身的心理原因。网络不仅为青少年的交往、情感宣泄、增长知识等心理需求的满足提供了便利,也为青少年追求新鲜刺激、休闲娱乐和表现自我等心理需要的满足大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可能给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编者:别让网络“网”住孩子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并为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但是,夹杂在网络上的诸多不良信息,也给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侵害的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以致荒废学业,引发网络病症,甚至因网上交友不慎而走向犯罪。对此,有人称之为“网络问题”。在近年来本刊编辑部收到的来稿来信中,有不少就涉及这个问题。其中,一位署名小蕾的女孩,还在来信中诉说了她被网络“网”住而沦落的经过。她说:“从初二开始,我的行为有了巨大的变化,一放学,第一件事就是上网,OICQ ICQ E-mail吸引着我稚嫩的心灵。上网认识了许多当初我眼中所认为的好朋友,其实不然,那些人简直是……我不知该怎么来描述他们”。但她就是抵挡不住这个诱惑,以致厌学,弃学,先后三次离家出走,和那些“网友”厮混在一起。没有钱花了,就去偷别人的手机。她说:“公安念我还小,给我吃了一个警告处分。现在学校已作出让我退学的决定,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这种因迷恋网络而走上邪途的孩子,相信谁都会感到不安和揪心,何况,类似小蕾那样的情况,在当前青少年中并不罕见。所幸的是,“网络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还成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事件层出不穷,已经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当事人家庭也是一个无法挽回的灾难。本文针对青少年网络相约自杀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拟从探讨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法律规制及其防范对策出发,以期帮助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我国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对网络场所的执法力度、网络执法队伍及执法人员水平建设、网络法制建设、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以有效防治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