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慈溪市是浙江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市,地处浙江东北部杭州湾南岸,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辖23个镇,有常住人口101万人,外来人口20余万,去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6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四。为了促进全市的两个文明建设,针对新形势下刑释解教人员的逐年增加,社会不安全因素随之增多的现状,市司法局、各镇司法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推进与实施 “新生工程”,狠抓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安置帮教工作的“四化目标”(即组织机构网络化、帮教工作社会化、安置就业市场化、业务工作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人民调解》2012,(2):19-21
2003年,上海市将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列为全市安置帮教重点工作。2006年,市司法局明确提出要在每个街镇建立一个过渡性安置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安置基地271个,累计安置刑释解教人员7100人次。2019年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文件下发,全国安置帮教工作会议和司法部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座谈会后,  相似文献   

3.
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赵和平中央召开了综治委“杭州会议”后,天津市即于去年12月下旬成立了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随后,全市18个市区、县有14个相继建立了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市139个街、乡、镇建立了安置帮...  相似文献   

4.
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是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帮教工作质量,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这是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拟从宏观上作初步探讨。(一)进一步深化对帮教工作的认识。随着党和政府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和帮教工作的...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东海县司法局积极探索安置帮教社会化帮扶新模式,于2010年创建安置帮教志愿者协会,通过协会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化帮扶,努力增添安置帮教工作新助力,最大限度减少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通过安置帮教志愿者协会开展帮扶救助,实现企业安置166人,免费技能培训238人,自主创业帮扶26人,投入帮扶资金34万元;实现社会...  相似文献   

6.
韩琦 《人民调解》2020,(1):53-54
近年来,河南省开封市司法局把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安置帮教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依托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加强与安置帮教成员单位协作,努力解决刑满释放人员回归初期安身立业问题,切实提升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扶能力。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级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110个、帮教小组2518个,创建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9个。  相似文献   

7.
1999年以来,广西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区兴港镇司法所,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以“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作为安置帮教的出发点,扎实深入地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01年底,该镇有刑释解教人员48人,已安置48人,安置帮教率达100%,重新犯罪为零;其中有4人通过安置帮教,表现良好,成为回归人员转变较好的典型;另有2人还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一)建立健全安置帮教领导组和办事机构,落实帮教工作队伍是搞好安置…  相似文献   

8.
王应举  陈娟 《人民调解》2012,(11):21-22
江苏省徐州市司法局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3500多名,帮教率和安置率均达到100%。2012年上半年全市接收刑释解教人员1671名,其中刑释人员1476名,解教人员195名,落实帮教1671人,帮教率达到100%,安置1668人,安置率达到99%,无一人重新犯罪。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湖南省津市市把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作为竭力维护社会稳定、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治本措施来抓。并在工作中坚持“六个及时”,整体推进帮教运行规范化,收到了明显效果,全市近300名刑释解教人员得到了有效帮教和妥善安置,实现了帮教率100%、安置率100%,且近年来无1人重新违法犯罪。其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0.
《人民调解》2013,(2):35-36
2011年以来,江西省新余市把共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基地作为工作重点,到目前为止,新余市司法局和省洪城监狱共建的两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基地共安置刑释解教人员40余人,无一人重新犯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共同谋划,创新安置帮教基地建设模式江西省新余市司法局探索建设安置帮教基地的新模式,积极与省洪城监狱进行沟通,在共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基地认识上达成一致意见,双方认为,监狱与地方共建安置帮教工作  相似文献   

11.
规范安置帮教衔接工作创造安置帮教良好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刑释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为巩固教育改造成果,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监狱应规范安置帮的钎接工作,协同地方政府构建安置帮教工作体系,做到就业安置市场化,接荐钎接规范化,管理控制法制化,帮教救助社区化。  相似文献   

12.
施琦 《犯罪研究》2013,(2):7-14
特殊人群,目前学者们尚无一致的定义。本文仅就刑满释放与解教人员这一特殊人群的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予以论述。在我国,随着犯罪问题严峻发展,重新犯罪日益凸显。就刑满释放与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而言,除个人原因之外,在客观原因中,包括家庭、社会等不良环境影响,以及社会歧视等等,更为主要的是:社会管理弱化与社会帮教缺失。因此,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刑满释放与解教人员的社区矫正、安置与帮教工作,铲除犯罪滋生的土壤,则成为预防他(她)们重新犯罪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人民调解》2007,(12):28-28
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政策开道,国资开头,县区开源,个私开门,延伸开导"的成功经验,全市共建立各类安置基地18个,安置了598名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政策扶持开道南昌市安置帮教工作一直  相似文献   

14.
《人民调解》2012,(8):21-22
近年来,河北省涉县司法局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中,积极探索,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服务,逐步形成安置帮教“534”工作法,近五年,刑释解教人员无一人重新犯罪。一、健全安置帮教组织网络,构建释解人员衔接“五快”机制涉县17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5.
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以下简称释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安置和帮教两个环节。其中,安置是基础,是手段;帮教是方向,是目的。没有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有效安置,根本就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帮教。因此,安置是第一位的。释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以预防其重新犯罪为直接工作目的,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项工作应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也就是说释解人员的安置就业工作,已不再是一种国家的强制性安置,  相似文献   

16.
抓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也是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帮教安置工作,是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稳定工作的需要,因此,在现阶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系统化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人民调解》2012,(11):19-20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和中央八部委《关于进一步落实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精神,大力推进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实体)创建工作,  相似文献   

18.
做好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减少和预防重新犯罪 ,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新形势下 ,努力探索安置帮教工作开展的新路子 ,亟需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我国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历史发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和帮教工作 ,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作为巩固教育改革成果的一种手段来抓 ,充分体现“给出路”的政策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个方面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 ,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1 95 3年…  相似文献   

19.
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是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监狱在对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的工作中,要重点考察罪犯的重新犯罪问题,较为科学地预测罪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为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同时,社会相关部门应根据监狱提供的预测结果,做好相应的衔接管控、帮教救助等工作,有利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司法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把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摆在突出位置,科学筹划,扎实推进,为释解人员的安置帮教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先后4次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目前,我市已建立省综治委认证的安置基地1个,再就业培训中心5个,经省司法厅认证的安置基地6个,安置实体13个,全市各县(市)区均建立了1个以上过渡性安置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