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彩虹基地是吉林省依托社会企业建立的,用于接纳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就业的特殊社会企业实体。赋予过渡性安置基地为彩虹基地称谓,蕴涵着党和政府为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铺设七彩的阳光就业之路和对他们重新开启新生活的美好期待与祝福。  相似文献   

2.
《人民调解》2008,(2):21-21
近年来,湖南省为解决那些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生活出路问题,大力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规范化建设工作。截至去年10月,所有市(州)和绝大部分县(市、区)都创办了1至两个安置基地,全省安置基地总数达到了143个,年均过渡性安置刑释解教人员9000余人次,90%以上的"三无"刑释解教人员得到了妥善安置。  相似文献   

3.
《人民调解》2012,(2):19-21
2003年,上海市将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列为全市安置帮教重点工作。2006年,市司法局明确提出要在每个街镇建立一个过渡性安置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安置基地271个,累计安置刑释解教人员7100人次。2019年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文件下发,全国安置帮教工作会议和司法部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座谈会后,  相似文献   

4.
为缓解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困难和生存压力,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动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不断探索和完善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每个县(市、区)都建立了过渡性安置基地,全市共41个,过渡性安置了200多人,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去年全市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率达到99.4%以上,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1.5%以下。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结合实际,在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七,以巩固监所教育改造成果、促进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为切入点,以解决“三无”、生活特别困难等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为着力点,三种模式推进政府为主导的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有效减少了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陈雪松 《中国司法》2011,(10):81-83
为全面掌握吉林省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工作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过渡性安置基地在帮扶刑释解教人员暂时安身度过回归社会初期的困难期的职能作用,拓展和规范市州、县(市、区)过渡性安置基地,创新吉林省过渡性安置基地模式,实现我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管理创新,在事先问卷调查和全面摸排的基础上,笔者一行于2010年3月30日-5月21日,对全省现有的126家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并据此形成本报告。  相似文献   

7.
《人民调解》2011,(10):23-24
加强和完善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是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其中鼓励支持刑释解教人员自主创业,在刑释解教人员创办的企业内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可以说是较为直接、有效的好办法。首先,扶持刑释解教人员自主创业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具有很强的  相似文献   

8.
夏训发 《中国司法》2013,(10):31-33
近年来,安徽省司法厅紧紧围绕平安建设大局,紧密结合安徽实际,把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创新工作载体,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依靠全社会资源努力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初期的安身立业问题,全面推动我省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国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座谈会6月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司法局注重开拓创新,不断拓展安置渠道和方式,建立了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实现了由过去单一靠政府部门安置到“政企联动、人性操作、分类帮教、重点安置”的新模式转变。截至目前,  相似文献   

11.
简述仲裁制度及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 《知识产权》2001,11(4):31-35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贸易当中的交易对象与知识产权有着越来越多的关系,在许多跨国界交易中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主要的客体。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服装、纺织品、钢铁等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及其他初级产品贸易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工业制品贸易中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品和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要素服务项目。我国虽然不是一个高新技术进出口大国,但是近年来高新技术进出口发展的很快。据我国海关统计,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  相似文献   

12.
谭振波 《河北法学》2012,(10):125-130
和解合同是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以终止争执或排除法律关系不明确之状态的合同。和解合同的构成要件有三:第一须有争执或法律关系不明确之状态的存在;第二须有终止争执或排除法律关系不明确状态的意思;第三须有相互让步。和解合同具有确认的效力与和解合同对当事人和第三人的效力以及效力障碍等问题,和解合同撤销的情形有,诸如和解与欺诈、胁迫、显失公平和错误制度。  相似文献   

13.
庄绪龙 《法治研究》2010,44(8):70-75
目前,学术界以及司法实务界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理念价值、社会效用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始终没有形成思想和学术上的合力。分析其原因不难看出,刑事和解的适用在"修正"传统刑事司法理念的同时,其本身所呈现的一些缺陷成为合力形成的最主要障碍。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法律思想和制度框架下,积极探索刑事和解制度的保障机制,如加害方"真诚和解"、被害方诉权实现、司法效率保障等保障性制度,为使刑事和解制度真正成为我国刑事诉讼中一种有益模式进行制度上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于锐  王洋 《行政与法》2013,(12):114-117
本文认为,和解协议的民法坐标是和解合同,种类繁多的和解协议能否纳入和解合同范畴进行调整,可以通过三个要素进行识别.“和解权”是控制和解适用对象的实质性要素.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被害人之间达成的刑事和解协议实质上为刑事当事人之间达成的民事和解协议,可归于和解合同范畴.公序良俗原则从另一侧面对和解合同的适用范围作出了限制.  相似文献   

15.
16.
One hallmark of Herb Jacob's analyses of criminal courts—ext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among actors–was less pronounced in his work on civil justice, which was more focused on institutions and the politics behind the laws that those institutions administered. In the research I report here, my emphasis is squarely on the actors in the civil justice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ingency-fee lawyers and clients, and how that relationship plays out in the settlement process. In Felony Justice, Herb, and his coauthor James Eisenstein, focus on the courtroom workgroup as a case-processing (and, largely, case-settling) machine; clients are relatively peripheral. In my account, clients, both current and future,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in how the lawyer works to settle cases. In the criminal court workgroup, lawyers do not worry about where future clients will come from because police secure them. In contrast, the contingency-fee lawyer has constant concerns about future clients, and I argue, this concern provides a control over lawyers that prior analyses of the contingency fee have largely missed. This dynamic also may explain why the courtroom workgroups, or court communities, found in the criminal courts do not appear to exist in the civil justice system.  相似文献   

17.
18.
和解集团诉讼是源于集团诉讼的一种司法创造,通常可以理解为当事人起诉的目的在于和解而不是诉讼的集团诉讼。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众侵权诉讼开始运用和解集团的方法后,这种诉讼方式很快就流行开来。本文分析了和解集团诉讼产生的背景及其方法为什么会对被告、律师和法官有较大吸引力的原因,阐述了和解集团诉讼运作的程序及其与集团诉讼和解的区别,最后,介绍了围绕和解集团诉讼的各种不同意见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In August 2005, the 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 (CEI), a conservative advocacy organization, filed a lawsuit in Louisiana challenging the legality of the 1998 Master Settlement Agreement (MSA). The suit alleges that the MSA, under which the states receive monetary payments and the four major tobacco companies are insulated from price competition, violates the Compact Clause and other provisions of the U.S. Constitution. This lawsuit threatens to unravel of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public health in United States history. We consider the merits of the lawsuit, the problems with the MSA that it highlights, and th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the suit for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国内有关刑事和解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中,均存在着过度抬高被害人地位的问题,似乎只要被害人谅解犯罪嫌疑人,案件就可以无条件地适用刑事和解。而从本质上讲,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和解协议能否得到司法机关的认可并导致量刑上的从宽处理,既取决于被害人有无刑事实体处分权,也受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被害人的谅解并不是刑事和解的核心要素,应当重视犯罪客体在刑事和解中的价值,它决定着被害人刑事实体处分权的有无与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