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的溢美之辞,似乎不能算定论。待他离任之后,不在其位,群众对他的评价如何.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职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为官者离任后,百姓的顾虑少了,包袱扔了,胆子太了,敢说真话了.也就能识“庐山真面目”了。  相似文献   

2.
某镇要拓宽一条街道,征求群众意见时,不少人都说:“好是好,就怕又要搞摊派。”某村的一座桥梁年久失修,人车行走很不方便,村干部打算重新修建,与群众商量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是好,就怕又要搞集资。”现实生活中,不少地方的领导同志都想为群众办点实事,做点好事,诸如修桥、修路、盖学校、办市场等等。然而,群众却对此响应不那么热烈,甚至反应冷淡。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好事、实事群众不需要,而是过去有些干部为了出政绩,急功近利,打着‘人民事业人民办”的旗号,眼睛盯着群众的口袋,大部或全部向群众集资摊派。久而…  相似文献   

3.
管管“吓”基层者浙江碎石俗话说“事在人为”。但事可往好处为,也可往歪处为。就拿干部下基层来说,大多数机关干部到基层之后,不仅严守党纪政纪,积极做好份内工作,而且访贫问苦,排忧解难,做了不少份外的好事。这就叫往好处为。但时下与此相反者,也大有人在。比如...  相似文献   

4.
“政绩”辨     
选拔干部注重政绩,本无可厚非。但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却存在着动机不纯的问题。有的创“政绩”,不是为群众办实事,而是给上级领导看,捞取“升官发财”的资本。他们往往置前任领导确定的大政方针于不顾,扔下一批“半拉子”工程,标新立意另搞一批显示自己“能力”的、具有个人色彩的“新项目”;有的为了出“政绩”,不顾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做表面文章,搭花架子,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甚至搞虚假、浮夸,在数字上做手脚,往成绩里掺水份,把想法说成做法,把点上的经验演变成面上的“成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相似文献   

5.
当领导应该,也必须多做好 事。但做好事也有原则问题、 分寸问题、方法问题,怎样把好事做好,我以为需要掌握以下“心诀”:一、要处理好做大好事与小好事的关系。群众利益无小事,此话固然不错,但实际上好事还是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从前,溱洧河上无桥,百姓靠淌水过河,郑国有个官员叫子产的看到后,就派人用他坐的车送百姓过河,应该说子产能做到这一点很不易,可孟子却批评他“惠而不知为政”,认为如果他能利用自己为官的身份在河上修座便桥,岂不更有利,“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当领导的做好事,关键是把…  相似文献   

6.
一位主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做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好事、孬事、窝囊事,事事都干”;下联是“怨声、骂声、赞扬声,声声入耳”,横批是“难如人意”、这幅对联很快就在市长中间传开了,虽然它不甚准确,但多多少少道出了目前市长们的心情,反映了市民们对城市建设的关切和期望。  相似文献   

7.
常听一些为官者叫苦喊累。如果这些为官者能像孔繁森、张明岐那样,身体力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干好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而感到累,是累得有理,累得有利,累得有价值,累得有份量,因累可得到一片民心,因累可创造出可喜的政绩,因累能树立起不朽的丰碑。而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庸官、贪官、糊涂官却被另一种“累”所困挠。  相似文献   

8.
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抓了十多年了,仍然不如人意,且时常反弹,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以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干部的负担太重。减轻农民负担只有先从减轻干部负担抓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干部的负担,主要是指沉重的“政绩包袱”。这里面既有来自上面的压力,如干部们每年都要层层签订政绩目标责任状,年底考核达不到目标就要受罚;又有来自干部们的自加压力,因为要保住“乌纱帽”或要想得到更大的“乌纱帽”,只有凭政绩说话。不管是来自上面的压力还是自加的压力,干部们一旦将政绩作为自己追求的唯一目标,往往就会走向极端,把“为人民服务”也变成了“为政绩服务”,尤其是  相似文献   

9.
近来,看到两篇有文数字的报道,一是某地山村失火,主要领导对上瞒报数字,谓“若按实上报,位子将不保”。二是王怀忠在任职阜阳期间,大搞“政绩工程”,数字成为其升官的资本。一个是少报数字,一个是多报数字,这两件表面看来完全相反的事情,却有着共同的本质:即将“数字”和“位子”紧密地联系起来。产生这种情况首先源于某些领导的“政绩观”。政绩本是老百姓关心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是因为有的上级机关、领导常常从下级上报的数字上了解、评价和考核下级的工作,自然数字的高低也就成了衡量“政绩”大小的标准。这就使数字和一些干部的“官运…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不愿孤独地埋头做事,怀有侥幸心理;盼着买张彩票,就能撞上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盼着参加选美、选秀,一夜之间“成为名人”;盼着上了互联网,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盼着嫁个有钱人,少走些弯路,得到个“现货”。官员浮躁为政绩,百姓浮躁为成功,专家浮躁为名利……在当下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1.
岁末年初,各种总结、统计变得多了起来,于是,一些平时工作不踏实的同志便在数字上动起了脑筋,能够显示政绩的数字被“驴打滚似地往上翻”,数字的真实性、可信度令人生疑。因此,挤掉数字  相似文献   

12.
“以事明理,以案说法,传授知识,传递信息,欢迎走进《农民电视课堂》……”这是扬州市江都区现代农民教育专题节目《农民电视课堂》的片头语。13年来,节目播出610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不断,其中来信就有2200多封。《农民电视课堂》通过报道劳动之声、百姓之声、基层之声,真正发挥了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卫国 《党政论坛》2008,(18):49-49
“功利”型战略创新。有些领导者在推动领导战略创新时总是存在着某种不正当的功利心理,急功近利,尤其是把提拔当做唯一的追求,有利于提拔的事便不惜代价地去做,不利于提拔的事便不做,在工作中不是把重心放在群众的需要上,而是放在琢磨个人的进退上。最为突出的是把领导战略创新指向制造“政绩”,一切创新都围绕“政绩”展开,对修大马路、立大高楼、建大广场情有独钟,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却漠不关心;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却不愿投入精力;对见效快的项目催促上马,对长远的发展却无暇顾及。  相似文献   

14.
近日听说这样一件事:一伙退休老职工因数月拿不到工资,便到企业问个“究竟”。企业负责人解释说:“发不出工资不是我们一家,希望各位能顾全大局”。至于如何贯彻中央关于足额发放退休金的指示,却没了下文。 此类把“大局”当筐的例子有的是,一些地方为官者以“顾全大局”的名义,或强征乱派,肆意加重农民的负担;或为假冒伪劣、走私贩私构筑防空洞;或为地方保护主义张目,等等,不一而足。 要不要“顾全大局”?回答是肯定的,但这个“大局”应该是国家和人民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这样的“大局”不仅要经常讲,还要坚决维护才是。事…  相似文献   

15.
宋斌 《瞭望》2003,(14)
时下,一些干部在追求政绩上出现了一种“病态”:为急于在任期内快出政绩,热衷于大搞“表面风光”之事。对修大马路,立大高楼,建大广场“情有独钟”,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却漠不关心: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却不愿投入精力:对见效快的政绩“快马加鞭”,对长远的发展却无暇顾及;个别干部甚至靠造假“速成”政绩,骗取荣誉。  相似文献   

16.
过去有句话叫:“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话是很有点辨证意味的。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得到的溢美之辞,似乎不能算定评。待他离任之后,不在其位,群众对他无所顾忌了,这时的评价如何,或是赞颂,或是詈骂,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  相似文献   

17.
政绩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有形政绩,如兴土木、上项目、搞开发等均属此类;另一类是无形政绩,比如发展后劲的积蓄,环境生态的保护,道德素质的培养等等。为官一任就得竭尽全力创造政绩,为民有所作为。但政绩的创造,又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从大局的利益出发,决不能凭私欲、论嗜好、看风势,要考虑有形政绩与无形政绩互动共生,同举并立,切不可急功近利,以牺牲无形政绩去换得有形政绩的一时轰轰烈烈、卓著赫然。这是人民的长远利益所要求的,是社会的协调发展所要求的,也是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要求的。“以政绩论…  相似文献   

18.
华丁 《瞭望》1991,(Z1)
一千多年来,我国人民一直把诸葛亮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一提起诸葛亮,人们脑海里就显现出一个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形象来。诸葛亮死后的头几年,未获准建筑祠庙,但每逢清明时节,百姓们就拿着香火到田间陌上祭祀他,纪念他。直到他死后数十年,蜀国人民还唱歌寄托对诸葛亮的哀思。 诸葛亮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人望,首先是因为他辅佐蜀汉,政绩斐然。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经过不算长的时间,就使蜀汉境内“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  相似文献   

19.
瞭望哨     
《瞭望》1983,(11)
农民自己买汽车,真是一件好事。但有些单位看农民无处买车,就把破车、旧车推给农民,名曰“支援”,实则大敲竹杠。 据有关部门反映,今年上半年湖南岳阳地区农民购置的四百八十多辆汽车中,大部分是旧车或被淘汰的破车。这些车耗油大,运力低,又容易出故障。农民干吃哑巴亏。  相似文献   

20.
有 些单位 ,工作上虽没有出色的成绩 ,但到了节骨眼上 ,却都能总结出很多“经验”。不仅会上有他们的发言 ,报刊或电视屏幕上也常见这些“经验”报道。这些“经验”到底有多少推广价值?有什么指导作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无须笔者饶舌。要问这些人为什么要搞这些“经验” ,则另有奥妙。你想 ,这“经验”不就是政绩”吗?有了“政绩” ,当然就有了“政治资本” ,有了进身之阶 ,荣誉、地位也就接踵而至。这种“有唱功 ,没做功”的怪现象如同前几年的“泡沫经济”一样 ,危害很大 ,因而被人称之为“泡沫经验”。倘若任其发展 ,必将给我们的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