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5年12月出版的《科技分析与战略管理杂志》刊登了荷兰特文特大学教授卡拉克·J.米勒等人撰写的文章《政府在科技创新园区发展中的作用》。文章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的企业体制,并对当前世界上主要的科技园区进行了归类研究,指出由市场驱动的英美发展模式不是经济成功的惟一道路,且其自身也存在许多弊端,因此中国应该重视政府在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文章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
由于一系列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主义运动在美国没有生下根.美国独特的政党制度,使包括曾经出现的社会主义政党在内的第三政党从来没有在美国政坛上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并使得“社会主义”在美国一直是一个贬义的、异己的、反动的甚至是可怕的字眼.“罗斯福新政”就曾经被攻击为“偷偷摸摸的社会主义”,罗斯福本人也曾被指责为“斯大林分子”.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革命”虽然对国家干预主义有所冲击,但2007年金融危机事实上宣告了里根革命的破产.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虽然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下层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与社会主义几乎毫无关联.无论是罗斯福还是奥巴马,他们奉行的都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3.
成立由来 1880年,德国慕尼黑的一位青年工程师冯·米勒参观了巴黎的世界第一座手工业博物馆和伦敦的全球第一家工业博物馆之后,对两者的静物展出的方式感到遗憾,而立志要在德国建一座像技术游乐园般的博物馆。1903年米勒与友人成立了“科学技术杰作博物馆协会”。三年后,在慕尼黑伊松河的一个岛上奠基。1925年这座完全由民间捐助建造的博物馆终于竣工落成,为纪念全民的踊跃捐款,该馆被命名为“德意志博物馆”。馆内采取开放的展出方式。二战中,德意志博物馆的建筑被炸,收藏品虽大部分被疏散,仍有20%毁于战火。战后,博物馆立即重建。 德意志博物馆的宗旨是要把科技历史  相似文献   

4.
一、奥巴马:“华盛顿的政治现状必须要改变”。奥巴马的出现是美国应对国内外重大危机与挑战的标志性事件。其竞选与就任之际,这个国家正期盼改变、渴望新面孔、寻找新的方向。2008年的美国大选,并不是一次“活动”,实质上是一场“拯救美国”和“变革美国”的“运动”。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在台利益,美国不仅长期维持与台湾的所谓“盟友”关系,并将支持和保护台湾的“民主”纳入美国对台政策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前后,美国敦促台湾当局启动和完成“民主转型”,“民主牌”也成为台湾当局寻求美国支持的重要手段,成为美台“断交”后双方构筑“实质关系”的价值纽带。但是,美国推动台湾实现“政治体制民主化”客观上也为台湾当局以“民主”方式抗衡外部特别是美国压力、  相似文献   

6.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及至今仍然看不到“光亮”的西方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不仅严重冲击了西方经济,也对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广泛质疑.对此,西方国家不仅需要调整国内制度与政策,其对外经济政策与方式也将面临重要变化与调整.其中近年来美日两国围绕“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政策变化就是其中一例.如果说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加入TPP是美国回归亚太战略在对外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那么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日本一改过去东亚共同体构想转而宣布加入TPP谈判,使TPP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则是日本呼应美国“回归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9·11”之后,在是否需要和由谁来扮演世界警察、反恐的暴力与非暴力手段等后续应急课题上,已是众说纷纭。而“9·11”的“前传”——冲突的根源与性质,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以下是几种比较有竞争力的解释,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 1.传统国际关系学的解释:这是美国单边主义的中东政策所导致的冲突。 2.新自由主义者的解释:这是专制邪恶势力挑战自由民主制度和现有国际体制。  相似文献   

8.
费城是美国东海岸的古老城市之一,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到自由钟去看看,对军事迷来说,也有一处圣地值得一探,它就是“奥林匹业”号巡洋舰。许多海军迷对这艘军舰可能会感到比较陌生,它的名气远不及“无畏”号航母、“密苏里号”、“马萨诸塞”号及“阿拉巴马”号战列舰等美国近代战舰。但如果想看19世纪末的美国军舰,就只有到费城来参观“奥林匹亚”号了。  相似文献   

9.
与200多年前不同,拉丁美洲国家不是沉溺于反殖民求独立的枪炮革命中,而是纠缠在欲罢不能的“去美国化”烟雾革命里。对于墨西哥与中美洲国家而言,一波又一波的非法移民潮正穿越美墨绵延的边境线,形成一支令美国人胆寒的“去美国”大军。而对于南美洲来说,左派政治旗帜时隐时现,正在或明或暗地疏离与美国的关系,形成另一种“去美国化”蓝色革命。都在“去”美国,方向却截然不同,拉美似乎形成了“一分为二”的撕裂状态,并且随着美国保守派政客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于当前美国流行的“新帝国论”进行剖析,分析了“新帝国论”的政策含义。作者认为,“新帝国论”主要是美国新保守派的外交安全政策学说,它主张凭借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实力优势,通过建立美国帝国来推翻现状,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秩序的权力结构,以便塑造一种与力量结构相匹配的、更有利于美国价值观、自由观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1.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评论说,英国“在不经意间”获得了帝国地位。如果美国可 以被称为帝国,那么,它是“在一直否认的状态下”获得了帝国地位。但是,“9. 11”事件是对美国人的一次提醒,它显示出美国霸权的势力范围以及由此引发的对 美国的仇视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在军事打击伊拉克之前,曾与伊朗达成默契:伊朗保持中立,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不会殃及伊朗。然而,伊拉克战争刚刚结束,美国就把矛头指向伊朗,指责伊朗支持包括“基地”组织、“哈马斯”在内的国际恐怖主义和企图发展核武器等,并支持伊朗国内的动乱,企图用各种手段改变伊朗政权。伊朗坚决否认美国的指控,并指责美国“干涉内政”,“制造混乱”,两国矛盾骤然激化。一时间,关于美国要用“煽动动乱”、“策划用恐怖组织”甚至“动用武力”等手段推翻伊朗现政权的猜测四起。  相似文献   

13.
2006年6月26日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网站发表了法国著名左翼学者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题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金融与管理———对美国和法国轨迹的比较》的文章,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产生的影响:当20世纪70年代初大众阶级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与“3·20”前美国对陈水扁在“公投”问题上大加训斥的态度相比,美国近期对陈水扁的态度似乎又大变脸。美国不仅迅速肯定了陈水扁的“就职”演说,称它具有“建设性”,随之又允许吕秀莲过境美国;布什还签署文件要求推动台湾成为世卫组织的观察员。美国还迫不急待地宣布向台湾出售武器,帮助台湾发射针对祖国大陆的间谍卫星,而且还围着台海大搞航母军演,甚至暗示,一旦台海发生冲突,不排除美军直接“进驻”台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郁金香革命"与后苏联空间的混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3年开始,一场波涛汹涌的“颜色革命”席卷了独联体的薄弱地区,造成了后苏联空间的局势突变。从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到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再到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颜色革命”中反对派借众“逼宫”的幕后,似乎都隐现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人的身影。西方,特别是美国力促“颜色革命”的发生,其意欲何为?2005年3月24日俄《真理》网站(www.pravda.info)刊载了安东·苏里科夫的文章———《“郁金香革命”与后苏联空间的混乱》,该文章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华盛顿在伊拉克的行动不断受挫,这迫使…  相似文献   

16.
国际著名左翼学者乔万尼·阿瑞吉在英刊《新左派评论》2005年第32、33期发表了长篇文章《霸权的瓦解》,探讨了当前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其根源。阿瑞吉认为,美国为应对“9·11”事件而开始实施的“新美国世纪计划”代表了它与20世纪90年代的真正决裂,美国开始采用新保守主义的帝国计划争夺全球霸权。也正是这种发展,使“帝国”、“帝国主义”等词取代了“全球化”重新流行开来,被用来描述美国兴起的全球争霸计划。阿瑞吉从全球政治经济变动即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过度积累的危机出发,探讨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根源,认为这一计划破坏而不是…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印太战略以制衡与“规制”中国为核心目标,其机制与内涵在拜登政府时期进一步延伸拓展。台湾在特朗普时期即被纳入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于拜登任内扮演美国“主要区域伙伴”,在军事防卫、经济科技和区域安全上全面配合美国对华竞争战略。拜登政府采取印太多边结盟和增强威慑介入台海安全事务,着力对冲中国政府“遏制台独”、促进统一战略。美国维持台湾所谓“事实独立”和台海两岸“分离”以服务其印太战略,将继续对台海局势产生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言,“对于美国来说,一个理想的敌人就是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敌对,在种族和文化上与美国相异,在军事上有足够能力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实实在在的威胁”。可见,在意识形态上对美国构成威胁是成为美国“理想敌人”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谢冰 《工会博览》2006,(7):64-64
美国的“婴儿潮”一代与人口老龄化美国“婴儿潮”一代指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代:  相似文献   

20.
试论冷战后美国的干涉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凭借美国的实力和地位,广泛实行干涉主义。美国通过政治干涉、经济制裁和军事干预等各种途径,力图把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推向全世界,以实现美国的国际战略,赢得最大的国家利益。克林顿称,为了建立一个在美国治下的“和平与安全的新时代”,“美国必须抵制极端民族主义有害的诱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