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作是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笔者试图通过初步探究鲁迅的直译翻译法、以及其坚持的"信"的翻译原则,表明鲁迅深刻的翻译思想已涉及到翻译的多个方面。鲁迅的翻译理论不但对当时的译界有重大影响,对今天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在武汉、重庆、上海等地,多次参加鲁迅逝世的纪念活动,同时结合当时的革命任务和形势特点,发表重要演说和文章,对鲁迅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这些演说和文章曾经对中国革命起过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仍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葛琴与鲁迅     
鲁迅用《〈总退却〉序》将葛琴推向了文坛,葛琴沿着鲁迅所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描绘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动荡的社会现实,作品极富时代特色,“将中国的眼睛点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葛琴对鲁迅精神的再一次逼近。  相似文献   

4.
别面鲁迅     
岭南 《人事天地》2007,(9):35-35
提到鲁迅,人们就想到匕首、投枪、硬骨头、痛打落水狗等等。大家印象中的鲁迅都是战斗着的。不久前在一次“鲁迅是谁”图片展上,鲁迅孙子周令飞说:“我们发现鲁迅被过于‘意识形态化’了,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一个幽默的人,常爱开玩笑,十分爱笑,而在晚年专心写作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相似文献   

5.
日本现代思想家竹内好在1930年代前后借由对鲁迅的研究对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进行反思,由此塑造出著名的"竹内鲁迅"。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从漠视到热衷介绍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学界在现代化诉求中对西方的单一认同的一种扭转,但值得警惕的是,对"竹内鲁迅"的热衷是否会造成另一种盲目的认同。一个"竹内鲁迅"不能说明一个近代中国的存在,我们要以"竹内鲁迅"为"他者"来关照自身,我们的学者仍然需要想象。  相似文献   

6.
鲁迅既犀利孤傲,又宽容善良,两者构成了鲁迅多样化的性格特征,并造就其既有投枪匕首,也有幽默调侃的论战风格,前者来自于对封建礼教的憎恶,后者是由于对良善弱小的宽厚情 怀.宽厚情怀不仅充盈于亲情和友情里,更体现在对论敌的幽默调侃中.这种宽厚之心在鲁迅的论战诗歌里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30年代提出"宁信而不顺"的主张引起了翻译界的一场大辩论,很多人认为鲁迅的这种观点仅仅是对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的"顺而不信"的回击,是"矫枉过正"或是"意气用事",这对鲁迅先生是很不公平的."宁信而不顺"只代表鲁迅的"欧化"翻译观的一方面.鲁迅先生"欧化"翻译的反映了他的文化立场和政治立场.它的形成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是在对"内忧外患"的国情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为"革命家"似乎成了定论,连《现代汉语词典》在注释"革命家"一词的时候举的例子都是鲁迅。但是通过对鲁迅一生为人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一直是坚守在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想家,而不是一个为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以及反动政权而从事实际活动的革命家。而且鲁迅在实际活动方面的弱点,恰好是他作为思想家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鲁迅奋斗的一生,从他思想、政治、文学和历史等元素中,可分析出鲁迅的一些符号形象内涵。从鲁迅自身塑造的元素中,他的符号形象,无疑会带有事实上的中性定位,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鲁迅的符号形象,便会多了一些特定的涵义。确定鲁迅的形象符号,将他自身中性的和阶级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来定位,他的形象符号,才算客观与圆满。实际上,对待任何一个人形象符号的界定,都该是这样的原则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谁?这个仿佛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代却因为鲁迅身上的粉饰太多而成为问题,也因为不同的政治派别对鲁迅遗产的不同解读而成为问题。当然,作为解释者我们无法还原鲁迅,但是我们可以"扫除腻粉"而贴近鲁迅。尽管复杂性是鲁迅精神的一大特征,然而鲁迅文化上的"恶魔品格"以及天才的文体创造,使之具有持续不断的魅力,并且大致构成了鲁迅之为鲁迅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就使得造神运动对鲁迅的扭曲变形显得荒谬,也烛照出了当代对鲁迅解读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