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是初次分配公平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劳动收入是初次分配的主体,因而促进初次分配公平的关键是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长期以为,我国居民的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我们要切实采取措施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实现初次分配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2.
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不能光靠涨工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占GDP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态势。特别是2003-2006年间,劳动收入份额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十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因素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实证表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外出口比率与全国及西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对外进口比率与中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外商直接投资比率与全国及东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正相关;贷款比率与中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正相关,与西部显著负相关;资本总额中利用外资比率与全国及中部劳动收入份额呈显著负相关。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也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一定程度影响。最后从贸易、投资和金融角度提出增加劳动收入份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02,(9):26-27
——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60—8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超过35%,而我国2001年这一比重仅为33.6%。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保护合法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主流经济学都是把劳动收入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中的一个因素研究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系统地批判了这种“因素论”,第一次真正地把劳动收入放在了经济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收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最真的本质,这些本质不会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改变:工人享有经济自由,人类社会真正从“蜜蜂社会”中剥离出来,然而工人们并没有摆脱“蜜蜂社会”中“工蜂”的命运,有时连“工蜂”的命运都达不到;劳动收入是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一个结果,它与它的主人——劳动者阶级一样。都无法摆脱被压榨被剥削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我国产业结构尽管几经调整,但偏差仍然很大,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比重不合理。第二产业结构失调,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使第一产业劳动力收入比重严重偏低,农村广阔的消费市场难以启动,从而制约了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等收入者比重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现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缩小贫: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必须要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加快社会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02,(1):29-30
1、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收入。这里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是指劳动收入的孽患即劳动者把收入的一部分通过银行存款获得的利息、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和红利、购买债券获得的债息、亲友的赠予以及国家给予的救助和社会保障等,这些收入既不是直接的劳动收入,也不  相似文献   

10.
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衡量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就是劳动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这个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本文从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比较了各收入主体在宏观收入分配中收入比重的变化规律,指出我国"强资本而弱劳动"的初次分配格局明显.文章还分析了劳动报酬偏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从劳动者、企业、政府三大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它们在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方面的作用和行为.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就资产占有差距带来的个人收入差距发表看法提出以下观点: 第一,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个人资本在全社会所占比重仍处于不断提高的时期,所以,从制度演变背景来看,我国现阶段资产性收入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影响作用及所占比重仍处于上升期,因而资产占有差异仍是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农民的政治参与状况直接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进程,也直接制约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农村因受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制约,农民的政治参与状况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村民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是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多品种、小批量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具有机制灵活,激励较强,技术创新的产出率较高的优势.从地区分布看,中小企业在西部比重偏低,规模较小.我国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吸纳就业人数多、出口数量大,并且是改革的先导力量.但由于历史和现行体制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面临和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的管理体制建设滞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中小企业素质普遍较低,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原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比重不合理问题,不利于促进消费,也不利于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调整与优化。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和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13,(9):6
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动向,但居民文化消费还存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总体偏低等问题。由于文化消费总量和结构受公众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制约,而且我国市场机制尚不成熟,人均GDP水平不高,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仅为51.1%和38.2%,再加上人们收入水平不均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教育支出过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消费还处于初级阶段。希望有关  相似文献   

16.
浅谈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1、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虽然我国服务业取得一定发展,但是无论其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低。2004年,我国服务业产值经过修订之后,占GDP的比重为40.7%,仍然低于发达国家的60%—75%,低于印度的52%,甚至低于2000年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43%。二是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占劳动者总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收入形式。作者认为,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复合型的人才,他们的收入是多元化的,既有剥削收入,又有劳动收入,还有非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18.
郭克莎 《新视野》2001,(1):10-1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列为经济发展的主线。这是因为,结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当前经济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三大产业的结构偏差,另一个是各个产业的结构升级缓慢。三大产业的结构偏差,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由于改革前片面推行工业化战略,改革初期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其他国家相比就存在着这种结构偏差。80年代的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结构偏差有…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权力"期权化"倾向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军 《求实》2005,(6):25-28
近年来,在党中央反腐败斗争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的背景下,权力腐败出现了新的变种--领导干部权力"期权化".领导干部权力"期权化"倾向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权力自身的因素,也有外在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既有权力配置不尽合理的行政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近年来我国反腐败力度加强的原因;既有权力监督存在漏洞方面的原因,也有我国现行公务员退休待遇偏低等方面的原因.只有科学配置权力,加快干部轮岗,加强离任审计,设置离任缓冲期,提高干部退休的待遇标准,加强舆论监督,才能标本兼治,将腐败现象扑灭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20.
“非劳动收入“与“剥削“的同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劳动收入"和"剥削"有着确定的内涵,它们的产生、消亡要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剥削与剥削阶级是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两个范畴;我国目前存在"非劳动收入"和"剥削"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们的存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