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李阳 《唯实》2011,(12):20-24
基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我党历代领导人的社会矛盾观进行初步回眸和总结表明,毛泽东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邓小平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江泽民的"善于分析和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管理理念与胡锦涛提出用"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产物。  相似文献   

2.
耗散结构理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及随机涨落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从系统论角度来看,邓小平经济思想体现了耗散结构理论的特征,如他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具有开放性特征,他提出的"先富"与"共富"论具有非平衡性特征,他对"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论述具有非线性特征,他发表的"南方谈话"具有激发涨落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与社会革命理论相比,社会建设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中轴线"理论和"历史合力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以"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建设"概念,提出了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论核心,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途径和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思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的民主与当代中国社会建构思想有着不同的着眼点。在民主的实现方式上 ,毛泽东更重视“大民主”的方法 ,而邓小平则重视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上 ,毛泽东重在急于求成 ,邓小平则注重渐进推进 ;在对民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 ,毛泽东着重将民主作为手段 ,而邓小平则将民主既作为手段又作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替代全球主义运动”是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的一种寻找另一种全球化以替代当前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运动。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最初的名称是反全球化运动,其目标主要是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拉美国家制定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随之,这项运动逐步扩展到美国和欧洲,并在20世纪末达到高潮。从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到90年代“反全球化运动”的勃然兴起,再到2007年第五届国际马克思大会提出的“替代全球主义”,可以说,“替代全球主义运动”与“全球化”、“反全球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厘清替代全球主义的产生及发展脉络,对我们正确把握这项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向前看”理论季明在阅读《邓小平文选》的过程中,笔者作过一个初步统计,邓小平同志使用"向前看"这一概念和直接包含"向前看"思想的论述,多达40余处。无论从他的讲话、著作,还是在他倡导和直接参与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之中,以及在他的一生革...  相似文献   

7.
1619年,年轻的笛卡尔有三个梦想,由此形成了他后来的知识论。几百年后,在19世纪40年代早期,青年马克思有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梦想,即人类将最终在实践中实现人类繁荣这个古老的梦想,或者说作为个体的人类将在历史空间中实现完整的自我发展。马克思逝世后,他的梦想仍然很有影响力。本文将从一位外国观察者的角度提出一系列关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评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是反黑格尔主义的。与此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黑格尔主义的,围绕马克思的学术努力,在转向工业社会的研究中基于黑格尔的观点重读并修改了马克思的思想。实现马克思梦想的努力如今正在中国展开,我们期待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能在后资本主义社会有效促进马克思关于人类繁荣的梦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走上了由科学社会主义转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种改旗易帜的邪路;他通过全盘否定斯大林,把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历史自我丑化为"犯了罪"的"极权社会主义"、"专横社会主义",从而创造了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前提;他又通过倡议"公开性、民主化、社会多元论",召唤反共势力集结起来推翻共产党的领导,这就促成了苏联解体这一20世纪的最大灾难。  相似文献   

9.
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矢志不移的毕生事业石仲泉邓小平同志比毛泽东同志小11岁,但却几乎是在同时代求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不同的经历,使两人在本世纪20年代时天各一方。30年代初起,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反对书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邓小平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和实践刘娟一马克思在他的东方社会理论中提出了一种设想:由于俄国村社的公有性质,以及它是和西欧资本主义同时并存的东西,所以具有从原始公有制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而不必经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波折,但要吸收...  相似文献   

11.
波普尔反乌托邦社会工程的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红 《唯实》2002,(10):8-13
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和乌托邦社会工程的三个方面所进行的批判 ,有益地揭示了旧历史决定论和旧乌托邦社会工程的缺陷 ,同时也陷入到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之中。他的反经验归纳的科学知识方法论和反历史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有严重的逻辑缺陷 ,因此 ,他对历史决定论和乌托邦社会工程的批判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实现社会公平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宗旨。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始终致力于探索社会公平问题.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公平思想。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是新中国20世纪50~60年代起主导作用的科技体制。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特定的国情下,这种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法律体系,不仅是协调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平衡发展的各种制度的呼唤,而且也是与它相适应的道德准则的诉求,其走过了一条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渐进之路。中国式"大科学"体制法律体系的确立,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抉择。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不同时代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领导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最初探索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并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毛泽东的政治发展模式具有突出的全能主义、激进主义和个人权威主义特征,邓小平的政治发展模式则表现出鲜明的一元主导、渐进演化与权威指导下的群众性试验探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认为,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使其由理论变成了实践;毛泽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运用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涂小雨 《学习论坛》2009,25(8):63-66
当前社会分层领域中的理论流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与新韦伯主义、涂尔干主义与新涂尔干主义.认真梳理当前社会分层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流派,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特点和理论取向,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以及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卫小将  孙平 《探索》2011,(3):138-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隐性到显在、从理念到理论、从边缘到中心"的渐进历程。它初萌于第一代中央领导,隐性产生于第二代中央领导,初步发展于第三代中央领导,显性成熟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具体阐释为:社会建设的许多话语和理念弥散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断中;邓小平初步将其条理化、成型化;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使其趋于显性化、实践化;胡锦涛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使其显性化、理论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8.
改革与稳定一直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两个重要命题。邓小平在阐述其社会协调发展理论时认为,社会的改革和稳定是社会进行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系统而又辩证地剖析了社会的改革和稳定关系,指出我们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妥善协调好改革和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苏区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批判曹仲彬1929年底至1930年初,邓小平在广西发动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了左右江苏区。后来,中共中央派他到中央苏区工作。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中央苏区后,发动了反"罗明路线"斗争。邓小平因执...  相似文献   

20.
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观点摘要本刊记者王梅1995年11月2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办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20多位学者围绕如何学习、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展开讨论,现将主要观点分述如下:邓小平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