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徐松荣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戊戌维新,既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发挥了什么作用,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与维新派的关系怎样?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因篇幅有限,论述难以详尺.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嫌,敬请方家校正...  相似文献   

2.
林士俊 《前沿》2010,(7):116-119
康有为的边政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著《官制议》之中。在论述中央官制改革时,康有为结合当时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和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对边疆治理进行了详细地勾画,提出了区域治理和边疆地区自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其结局是悲壮而耐人寻味的。由于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办报刊、立学会、开学校,充满了近代文化气息,因而被后人看成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滥觞。可以说,向西方学习是戊戌维新的主题。然而,由于戊戌维新没有经过如西方文艺复兴那样的沉思和文化兴盛,难免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甚至走进了文化追寻的误区,这是值得深思而未引起注意的文化研究课题。“不中不西”:西学中化的急就之章比照当前成功进行着的改革,返观戊戌变法,不难看出改革的成功要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正确的文化理论导向。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周妤 《前沿》2011,(6):159-163
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后,确定了行政改革为先、政治体制改革在后的基本思路,以三权分立原则,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改革,以求以官制改革,为预备立宪奠定基础。地方则仿照中央,以省咨议局为立法机关,以总督、巡抚为地方行政机关,以高等审判厅为地方最高审判机关。各府、州、县的机关也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从1906年11月至1907年2月,地方督抚根据中央提供的预案就地方官制改革问题的方方面面展开了激烈讨论,主要涉及省政府机关的设置、地方自治机关的设置、官吏的选拔标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国力乃其真精神,官制由如形式"的有益见解,为1907年7月7日正式出台的地方官制改革方案提供了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末官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不适应,清政府不断进行官制改革来协调各种矛盾,开始只是小修小补,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清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实施大规模的官制改革,而改革的结果却不尽符合既定目标,也不能满足各种势力的利益需求。但不能说这就是清政府的一场骗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晋南地区洪洞县城北二华里靠近贾村有个大槐树处。大槐树处不是地名,但现在已被地名化。大槐树处挺有名,这是山西移民的遗址地。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曾存在自然移民和官制移民两种形式。自然移民多因天灾兵患所造成,是属逃亡性的大迁徙。官制移民是官方有目的有准备的强制性迁民行为,是为调节军事政治或经济诸方面的失衡所需要。大槐树处遗迹就是这种官制移民的物证。元朝末年,兵戈四起。朝野攻伐、拔地屠城,兵患持续十六年。除兵患以外,水旱灾害以及蝗灾和瘟疫亦经年不断。天灾加人祸,致使中原地区“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  相似文献   

7.
刘伟  单伟 《前沿》2012,(6):142-143
剖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苏联高度集中的官制问题。苏联官制的产生有其历史、理论以及政党本身等渊源。本文试从这几个角度分析苏联官制的形成,从而提出观点,即在苏联官制形成的渊源中孕育了官制高度集权的特点,这也是导致苏联历届领导者改革没有成功,苏联最终解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清末各省巡警道的设立是在清廷推行官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中央与地方督抚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纷和权力纠葛在巡警道人选的争夺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受此影响,湖北巡警道的选任调黜便成为晚清官场吏治腐败、中央与督抚权力纷争政治生态的一个典型缩影,并在一个侧面上反映出晚清湖北警政建设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清末筹备立宪以官制改革为先,清末吏治不同于之前的也在于官制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机构名称、职权的变化如增设新部、加强内阁权力,更主要的是官吏考选方式由科举选拔向新学堂培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顾久幸 《理论月刊》2002,(11):38-41
在楚国的典章制度中,官制是一种既保留有楚国的传统习惯,我们在楚国的官制这一部分,可以看到楚国官员的形形色色的名称,独具一格选官、任官、考查、罢免的制度。楚国的官制对于楚国发展强大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给人启示。  相似文献   

11.
清季,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一直是地方官制改革的重心。虽然外官制久议未决,但南方少数省已着手进行政区改革,如江苏等省裁并附郭县。辛亥革命后,光复的南方各省纷纷颁布新的地方官制,制度各异。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曾令各省统一地方行政制度,但由于中央政府权力过弱,各地在改革行政制度时,仍各自为政,模式不一。  相似文献   

12.
刘志玲 《前沿》2007,(1):234-237
我国的妇女运动起源于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革命中的妇女运动归于失败;共产党成立后,将妇女运动带上了正确的道路,妇女在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缺乏独立性,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获得了一系列社会权利,妇女获得了政治层面上的解放,70年代末的改革引发的妇女问题,促进了女性的反思,女性主体意识出现,开始寻求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13.
清末湖北立宪派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所谓政治参与,指大众直接间接参加变革现行政治状况的活动。大众参与政治,是一个国家建立健全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对一般民众来说,根本谈不上政治参与。中国近代的政治参与意识萌发于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于戊戌维新时期。到二十世纪初,参与扩大了。革命派用暴力方式进行政治参与,而立宪派则采用了和平参与方式,并作了一定的尝试。二十世纪初政治参与的扩大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试以湖北立宪派的有关材料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中,增加教育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许多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同志认为,千改革万改革,教育内容的改革是关键。而增加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提高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因此,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指示,必须充分认识增加教育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的必要性,在增加教育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依据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从保举题补制度、皇帝人事权(人事因素)、捐纳制度(经济因素)和科举制度(文化因素)等层面来透视雍正朝的选官特点和各选官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雍正对官制的改革使“康乾盛世”有了组织保障,同时也增强了政治和行政的非理性因素,使中国官僚体制的近代转型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6.
杨子新 《湖湘论坛》2001,14(4):62-63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一科学论断,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系,面对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政治保证。   一、充分认识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无产阶级政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无产阶级统治并运用其政权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我们党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方针。在排除错误思潮干扰的同时,澄清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政治和经济的根本关系中,政治是手段,经济才是目的。三、改革是社会的全面改革,改革必须配套进行,某一环节的滞后,必然会影响整个改革的进程。四、只有深入改革,坚持发展,才能建立动态的持久稳定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党组织在改革中如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刘子书党组织在企业中如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是新形势下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在企业改革中,党组织如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谈几点看法和体会。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和推进企业改革,党组织必须发挥好三个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就挑战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政府和政治改革。在WTO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中,对我国政府和政治改革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就是“透明度”原则。透明度原则虽然直接针对的只是与贸易有关的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但它的影响远不止如此。它对我国政府的影响,将通过“影响政府具体行政行为一影响我国政府具体政治行为一影响我国政体的权力结构”这样一个链条逐渐深入,环环相扣,最终影响我国的整个政治权力体系,改变我国的政治权力格局,而且,它的这种作用同我国预先设定的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对我国政府和政治改革而言,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史新恒 《求索》2010,(8):236-239
清末官制改革一波三折,提法使的出笼更是饱经艰难。提法使的设置决不仅仅是法制改革的一部分,更是一场官场博弈。提法使的设立过程集中体现了清廷既想学习、效法西方,走司法独立之路,又想借法制改革之机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心态。在这一心态指引下造成的道路选择和方案设计上的摇摆不定,使本来就已经陷入困境的改革更加曲折和艰难。通过对提法使设立过程的考察,能够深刻揭示清末法制改革的内在困境,并通过这一困境透视改革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