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S100β表达与损伤时间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S100β在脑组织中不同部位的时间相关性表达,并以此为弥漫性脑损伤时间推断,生前伤和死后伤判断,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弥漫性脑损伤后30min和2,4,12,24h及3,7d,死后10min损伤,各组S100β在大脑皮质、海马、丘脑、脑干中神经胶质细胞的表达,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S100β阳性细胞个数及蛋白表达在皮质、海马、丘脑形成先增后降再升的曲线,即两次表达高峰,脑干表达变化不显著;在伤后2h,海马、丘脑S100β表达细胞个数和蛋白量开始增加,4h有显著增加,12h达到高峰值,皮质部位在4h达到高峰。伤后7d恢复正常值。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后S100β在不同部位表达有不同规律性且有较好的时间相关性,可成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的一种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亢登峰  刘雁军  王英元 《证据科学》2007,14(1):76-78,68
目的 探讨大鼠脑挫伤后HIF-1α蛋白表达的规律.方法 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2h,6h,12h,24h,2d,3d,5d,7d,14d取脑,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偶见阳性反应细胞.损伤后2h,即可观察到HIF-1α蛋白表达,6h后表达明显增强,24h达高峰,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7d后仍可见少量表达,14d后恢复.表达呈弥漫性,以大脑皮层、海马、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a蛋白的表达规律可用于脑挫伤的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脑挫伤后HIF-1α蛋白表达的规律.方法 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2h,6h,12h,24h,2d,3d,5d,7d,14d取脑,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偶见阳性反应细胞.损伤后2h,即可观察到HIF-1α蛋白表达,6h后表达明显增强,24h达高峰,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7d后仍可见少量表达,14d后恢复.表达呈弥漫性,以大脑皮层、海马、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a蛋白的表达规律可用于脑挫伤的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后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0个DBI组、1个对照组和1个假手术组。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DBI后0.5、1、3、6、12、24、48、72、96、168 h和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组织内α-syn表达规律,所得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DBI大鼠大脑皮质、海马、脑干内α-syn阳性细胞个数及平均光密度变化形成先升后降再升的曲线。大脑皮质α-syn阳性细胞个数和平均光密度在损伤后1h少量增加,3 h明显增多,6 h达到高峰。而后逐渐减少,大脑皮质α-syn第2次表达高峰在损伤后96 h出现。海马、脑干部位α-syn阳性细胞个数及平均光密度第1次表达高峰出现于损伤后6 h,第2次表达高峰约在损伤后72 h出现。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内α-syn可作为DBI诊断的参考指标,同时对推断弥漫性脑损伤时间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HIF-1α、IGF-1表达与脑挫伤时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登峰  刘扬  王英元  王亚方 《法医学杂志》2007,23(3):174-176,F0003
目的探讨大鼠脑挫伤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对正常及伤后不同时间HIF-1α、IGF-1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神经细胞偶见HIF-1α表达,IGF-1表达呈弱阳性。脑挫伤后HIF-1α和IGF-1的表达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脑干和海马的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并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伤后2h挫伤区周围神经细胞可见HIF-1α蛋白阳性表达增加,24h达高峰,14d后恢复正常;伤后6hIGF-1蛋白阳性表达增加,3d达高峰,14d后恢复正常。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损伤后HIF-1α、IGF-1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可望用于法医病理学推断脑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的时序性变化,探讨其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作用。方法 5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和DAI组,采用HE、Gless氏嗜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不同时间(30min~7d)脑干组织病理学改变及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DIA大鼠脑干组织结构疏松、水肿,Gless氏嗜银染色可见轴索肿胀、扭曲、收缩球形成等改变,证明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成功;IL-1β和TNF-α在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干神经元内有低表达,而在DAI后30min~6h大鼠脑干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内表达迅速增加,于6h达高峰。结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在脑干内表达的增加,与轴索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大鼠脊髓损伤后HIF—1α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脊髓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法医学应用。方法建立大鼠静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对伤后不同时间(0、3、6、12h和1、3、5、7、11、14d)HIF-1α和HIF-1α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BI2000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结果正常及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内有低水平的HIF-1α mRNA表达,但几乎检测不到HIF-1α阳性细胞;脊髓损伤后,HIF-1α及HIF-1α mRNA表达开始升高,其中HIF-1α mRNA表达在伤后3h开始增加,3d达高峰,14d时恢复正常;HIF—1α表达在伤后3h开始增加,1d达高峰,较HIF—1α mRNA的达峰时间(伤后3d)提前。HIF-1α免疫阳性产物可见于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及间质内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脊髓损伤后HIF-1α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对组织和细胞起低氧保护作用,其表达的时序性规律可望用于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8.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c-fos基因表达的法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的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打击后15min时,即可观察到c-fos基因的表达,1h后表达明显增加,3h达到高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24h可见少量表达。表达呈弥漫性,以皮层、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对照组未见阳性反应细胞。结论c-fos基因的表达规律可用于弥漫性脑损伤的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的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5min,30min,1h,3h,6h,12h,24h取脑组织,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打击后15min时,即可观察到c-fos基因的表达,1h后表达明显增加,3h达到高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24h可见少量表达。表达呈弥漫性,以皮层、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对照组未见阳性反应细胞。结论c-fos基因的表达规律可用于弥漫性脑损伤的早期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脑挫伤后HIF-1a蛋白表达的规律。方法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2h,6h,12h,24h,2d,3d,5d,7d,14d取脑,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IF-1a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偶见阳性反应细胞。损伤后2h,即可观察到HIF-1a蛋白表达,6h后表达明显增强,24h达高峰,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7d后仍可见少量表达,14d后恢复。表达呈弥漫性,以大脑皮层、海马、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a蛋白的表达规律可用于脑挫伤的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1.
1+1〉2之迷     
近几年,全国各省、市、区GDP的总量相加,其数值大大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的总量,即长期存在着1+1〉2的不正常现象。2000~2003年误差为117%~28%,2004年误差猛增到193%,当年国家统计局花了几十亿元,搞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才使误差缩小到48%。但此后,各年的误差不仅未逐年缩小,反而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1-苯基-1-丙酮和1-苯基-2-丙酮在色谱行为、用途和受管制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方法使用GC/MS对1-苯基一1-丙酮和1-苯基-2-丙酮进行定性分析。结果1-苯基-1-丙酮和1-苯基-2-丙酮的保留时间相差约1min,特征离子显著不同。结论1-苯基-1-丙酮和1-苯基-2-丙酮虽然为同分异构体,且多数时中文名称都简称为苯丙酮,也都是制备毒品的原料,但其实二者在色谱行为、用途、管制程度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补偿要件 ) :第 1条  ( 1 )在刑事诉讼法 (昭和 2 3年法律第 1 31号 )的普通程序、再审程序或者特别上告 ③ 程序中 ,获得无罪判决者受到了基于刑事诉讼法、少年法 (昭和 2 3年法律第 1 6 8号 )或者经济调查厅法 (昭和 2 3年第 2 0 6号 )而实施的判决前羁押或拘禁 ,可以因该羁押或拘禁向国家请求补偿。( 2 )在基于上诉权恢复而进行的上诉、再审或者特别上告程序中 ,获得无罪判决者受到了原判决已执行的刑罚或者基于刑法 (明治 4 0年法律第 4 5号 )第 1 1条第 2项 ④ 规定而实施的拘押 ,可以因该刑罚或者拘押而向国家请求补偿。( 3)依刑事…  相似文献   

14.
15.
信息动态1     
  相似文献   

16.
17.
自由评弹1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