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悦 《江淮法治》2012,(16):27-27
延长退休年龄,在为劳动力问题出谋划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中国本身的国情现状。就业压力是人口不断增长的中国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加上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有2400万人,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大约有800万人,而每年城镇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200万个。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商南县坚持以统筹城乡就业为主旋律,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重点实施五大举措促进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6.34万人(其中:就近就地转移1.8万人),创劳务经济收入9.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157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1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1%以内;举办创业培训班16期,培训学员400人;发放创业贷款3530万元.  相似文献   

3.
快评十二     
新奇和麻木 为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六部委联合颁布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引导性培训,以及职业技能培训.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 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相似文献   

4.
程成 《法庭内外》2009,(12):30-31
当前,劳动力市场仍远远供大于求。仅就大学生就业形势来说,今年新增的610万大学毕业生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毕业生,便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曾这样描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仍会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会加大,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湖北省南漳县清河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状况进行了详查,认真分析了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情况及转移潜力,并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立,加大力度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早日实现农村的伟大复兴开创天地。本文将探索如何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莫荣 《中国法律》2007,(2):22-23,80-83
中国有13多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  相似文献   

8.
商南县劳动力资源开发局精心布署,扎实安排,抓早动快,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显著.一季度,全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92万人,创劳务收入2.61亿元,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首季开门红. 一是扩大就业宣传,引导农民工自主择业.通过商南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播发劳工信息,发放招工简章、招工宣传车下乡等多种途径营造转移就业氛围,传递劳务信息,宣讲亲农惠农政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四送"活动.通过外出务工、县内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三种途径,拓展就业空间,促进就业转移,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9.
论农民的就业平等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就业权的平等实现,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研究和探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权的平等实现,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存在的现实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权平等实现的法律途径,以此来维护农民劳动就业权的平等实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转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这种现象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劳动力转移进城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以及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肖云  郭峰 《行政与法》2004,(12):55-57
培育良好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高其就业能力,保证农民工充分高品质就业是当前我国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建设关键所在,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重庆为例,通过对就业环境和就业能力的分析并提出相关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滨 《检察风云》2011,(13):28-29
新闻背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就业、再就业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台了对培训就业人员的机构给予补贴等政策。对这个好的政策,广西河池市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兼河池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詹晨,看到的却是个人商机。他成立一家技校,之后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弄虚作假,为自己控制的这所技校套取财政补贴款158万元,并从中分赃。去年9月,南宁市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詹晨有期徒刑8年,并处没收财产8万元。  相似文献   

13.
高静 《行政与法》2012,(4):46-49
就业乃民生之本。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再就业人员就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就业人口不断增加,解决就业问题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实施积极的就业战略,完善就业公共政策,借鉴发达国家和省份促进就业的先进经验,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拥有众多人口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的就业是一个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同时,中国的就业又是跨世纪的问题,既有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又有产业结构凋整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既有类似体制转轨国家出现的富余人员问题,又有类似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引发的新的竞争环境与原有的就业困境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就需要政府有一整套同社会经济发展相衔接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需要把握好就业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拟对此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天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西藏: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5%以内,河南: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9万套,广东: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80万人,转移就业125万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有关民生的工作目标切实而具体,折射出各省区市政府的民生关怀。各地物价调控力度加大,力求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受国内流通性过剩和国际输入因素影响,去年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16.
春节将至,农民工年终讨要工资维权的话题又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全国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的紫阳,每年以8万人次的转移就业,年创收超过10亿元,支撑起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18.
我国20年来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讨论,较多关注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以及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较少关注已经完成行业转移的农民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农民工”谤种就业模式具有低地位职业、低技术劳动、流动就业这三个基本特征,氏地位主要形成于先赋的原因;劳动素质低和社会网支持差是低技术劳动的原因;家庭经济选择是就业流动性大的原因。“农民工”就业模式将成为一种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略阳县创业促就业工作全面展开。经过坚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227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92人,其中“4050”人员就业288人,占41%;城镇登记失业率已下至2。4%,统筹城乡。抓创业促就业工作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基本情况和特点四川省是劳动力资源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截至2006年,全省8760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970万,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人员1637万,进城务工人员1307万人(其中跨省农民工600万人),占全国流动就业总数的13.3%左右。总结近几年我省农民工基本状况,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从外出务工就业方式看:随着“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的开展,农民工有组织外出、有目的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但还未达到外出务工就业主渠道地位。目前,依靠亲缘、人缘和地缘关系自助化外出务工的占58%,通过政府部门、企业和中介机构组织外出务工的占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