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以来,《求是》杂志在第1期、第4期、第7期相继刊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共三篇署名"秋石"的文章。"道德三论"引起读者广泛而强烈关注,就此《人民日报》进行了详细解读。本刊特分三期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2.
陈迎明 《求索》2012,(9):161-162
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进程中,道德价值观在社会意识中呈现了多元、多样与多变形态。问题主要反映在官员行政腐败问题、商业诚信缺失问题、社会公德失范等方面。本文认为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需倡导践行道德行政、道德司法、道德资本积聚等三种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3.
《山东人大工作》2012,(8):59+61
二论:认清道德领域的成绩与问题、主流与支流,坚定道德信心《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2011年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真正危险的道德状况,不是人们对失德现象的义愤,而是对道德滑坡的冷漠。无论是感动还是疼痛、谴责还是反思、忧虑还是希望,都传递着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利益意识、自主性以及理性化趋势增强,而且交往方式也越来越具有公共性。但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公民社会发育不足导致人们的道德信仰危机,社会普遍表现出一种以公德缺失为主、发展性的道德危机。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相协调。  相似文献   

5.
如果按人们自觉的程度来划分 ,道德与法律可以分为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法律他律由高到低三个层次。从人们遵守规范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来看 ,道德自律是最高境界 ,道德他律和法律他律都必须转换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自律才能发挥最大功能 ,三个层次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三种实现形式。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法律他律三种形式整合的实现是衡量精神文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6.
吴灿新等著的《道德代价论》对道德代价问题研究有如下贡献:第一,对以往国内外道德代价问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清理和总结;第二,从道德代价本质论、道德代价基础论、道德代价根源论、道德代价调控论、道德代价机制论等不同视角系统分析了道德代价问题;第三,从调控道德代价内外机制等方面开辟了当代中国低道德代价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姚书志  李帅卫 《前沿》2010,(24):93-96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道德现状令人堪忧。新旧道德观的冲突,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社会转型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民主法治建设的滞后,价值观念混乱造成的无所适从,社会严重分化造成的心理失衡,德育教育的收效甚微,使人们在社会现实面前迷茫和困惑,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当前道德现状产生的原因,对于今后道德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邵刚 《前沿》2004,(5):163-165
当前我国道德失范问题的实质是道德信念危机 ,引发道德信念危机的原因主要有道德评价标准的理想化、共产主义信念的动摇、伴随社会转型出现的价值失范以及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加强道德理想教育、抓好“官德”建设、加大赏罚力度等措施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9.
吴争春  吕锡琛 《求索》2010,(4):66-68
忠孝道德困境是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主要道德难题,它既反映了社会转型所引起的公共政治领域与家庭私域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体现了同一价值规范体系内两种道德的矛盾与冲突。先贤解决忠孝道德困境的智慧,对于我们解决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问题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颜璋 《求索》2010,(11):119-121
良法体系的道德效应问题是法学界与伦理学界研究的重要命题,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政府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这一命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得以彰显。论文主要从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是研究展开的逻辑起点、良法体系构建产生道德效应的前提条件、良法体系构建产生道德效应的基本范域等三个方面,对社会良法体系构建的道德效应进行了法哲学层面的理论考量,从而为中国社会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制度道德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正进行社会治理的根本手段。制度道德建设成为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中,在历史转型的背景下,进行制度创新,建设科学的制度道德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宁健  娄章胜 《桂海论丛》2002,18(2):56-58
在社会转型这一社会结构调整变革阶段 ,为了充分发挥道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必须在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道德与日常生活道德的基础上 ,根据日常生活道德的经常性、相对稳定性和习惯性等特征 ,通过制定规范、加强教育和营造生活环境等措施来加强日常生活道德建设 ,以解决目前面临的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等现实问题 ,促进日常生活的道德完善  相似文献   

13.
应正视中国社会信任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之间的道德互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生活人文化的显著特征.当下中国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其与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关系约束机制日渐失效而新的制度约束机制严重缺失,以及道德的位次在社会价值序列中急剧下降紧密相关.走出信任危机,需要加强道德教化,努力培育人们的契约精神、契约意识,特别要加强制度建设,增强人们对制度承诺的信任.  相似文献   

14.
唐克军先生的<论道德恐怖主义>一文对他所谓的"道德恐怖主义"的实质、危害、根源进行了可谓是"独到"的分析,但是,由于他没有真正认识清楚道德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此论导致以下三点混淆:道德恐怖主义的根源究竟是道德还是缺德;道德恐怖主义的手段究竟是道德还是技术;道德恐怖主义实施的主体究竟是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从道德建设的角度着眼,唐先生的"道德恐怖主义"并无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道德滑坡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滑坡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道德现象,严重影响 社会和谐发展。造成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转型、法 治不健全、腐败及道德权威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李金法 《人民论坛》2010,(4):160-161
市场经济背景下,新的道德问题逐渐浮现,并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道德主体目标的弱化、道德规范制度的滞后、道德约束力的缺失等等的分析,阐述了道德体系重构的原则和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变迁.各种价值观念错综复杂,相互交融又互相碰撞,对学校德育和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本文结合青年学生自身特点,阐发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判断水平的必要性,并从学校道德教育的角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一些领域社会成员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现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和谐,破坏经济秩序,毒化人们思想,损害社会公正,增加社会运行成本。造成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德育虚化,利益驱动,官员腐败,社会转型,法制不全,监管不力等。要采取加强道德教育、健全法律制度、加强道德监管、加强官德修养、发挥媒体功能、把握政策导向等措施,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恐怖主义>一文从一个不能成立的前提假设出发,构造了名日"道德恐怖主义"的"假想敌",根源在于对道德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和理解有偏差.它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片面强调人性,没能认识到道德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规范系统,否定了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道德范畴存在的必要性,表现出一种"道德虚无主义"的倾向;且将道德运行的正常机制视为"非常态",否认了民间自发的道德生机的正当性.道德在社会中有其特殊的、不可取代的价值,当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反恐",而是反对中国社会陷入到普遍的道德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