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佤族的龙崇拜,表现在他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服饰上也有表现,如沧源县佤族妇女头饰中的彩虹头饰就是典型的例子。佤族妇女喜欢蓄长发,她们常常以自已头发的黑、旺、长而自豪。男女青年中,谁的头发旺盛而黑亮,谁就会被旁人更加地爱慕,因此,他们特别地爱护自已的头发,更喜欢梳理打扮自已的头发。佤族女孩子们从十一二岁起就预备好了彩虹头饰的主要饰物,即一撮三尺长的黑丝线、五根三米长的不同颜色的毛线和六颗彩色毛线绣球等。装点彩虹头饰时,先把长发梳理平直,将长发根部用线扎紧,然后将黑丝线附在长发上,黑丝线一定要比长发长出五六…  相似文献   

2.
把文化饰在身上的佤族妇女温益群在云南阿佤山地区,大山连绵起伏,原始森林中栖息着虎、象、鹿等各种动物,佤族人的竹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腰河畔。34万佤族人就生活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佤族妇女的服饰特征十分突出:头戴银头箍或缠黑包头,或盘发辫带绒球;身穿...  相似文献   

3.
佤族木鼓舞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的木鼓首次搬上舞台是在1978年举行的“云南民族舞蹈调演”上。由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创作表演的集体舞蹈《木鼓声声向北京》将象征着幸福、吉祥的木鼓敬献给首都北京,该节目由此获得了云南省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优秀节目创作三等奖;并在1980年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荣获成绩优良奖。1984年,沧源县文工队再次以木鼓为题材创作了男性集体舞蹈《拉木鼓》,并在当年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民族舞蹈会演”中荣获了编导二等奖,作曲、创作三等奖和集体表演奖。木鼓文化成为了佤族文艺创作的一个视点…  相似文献   

4.
王有明 《今日民族》2003,(11):47-48
佤族的龙崇拜,表现在他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服饰上也有表现,如沧源县佤族妇女头饰中的彩虹头饰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5.
晋思 《创造》2004,(1):38-40
茶红明常以生长在沧源为自豪.的确,这块土地孕育了能歌善舞的佤族.沧源县从60年代成立文工队以来,一直活跃到今日.因为佤族的性情就是喜好歌舞,一天劳累之后,"打歌"是他们消除疲劳的最好方式.所以在最困难的时候,沧源的县委政府也保留着这支队伍.如今,沧源一个县就有88支打歌队,79支在农村,常年累月活动,一呼百应,男女老少几千人参与,跳唱通霄达旦,自娱自乐地宣传农村文化生活.沧源歌舞团更是托起木鼓上舞台,首次把佤族的传统民间木鼓搬上舞台,于是,佤族的木鼓、长发从深山老林走向城市,走得越来越远,全国各大城市的景区景点都有.  相似文献   

6.
陈晓琴 《今日民族》2002,(10):42-43
大多数人只知傣族支系花腰傣有漂亮的花腰箩,殊不知佤族也有一种造型奇特,含义深远的腰箩。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人们喜食草烟,据说草烟对消暑提神很有作用,还能防止野外劳作时被蚊虫叮咬。凡抽吸草烟的佤族妇女都要配备存放草烟的烟袋。在其琳琅满目的烟袋中,要数笔者1996年下乡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大寨征得的竹篾箩格外引人注目。它质地朴实,造型独特,称得上是佤族竹编器中的精品。这古色古香的小竹箩,既实用,又精美,是难得一见的腰上装饰物。有意思的是,这种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具,还有其神圣不可轻告他人的内涵。腰箩必须…  相似文献   

7.
佤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山上,自称是大山的民族。青山绿水,养育了世代的佤族人,雄峰险峻的大山,赋予了佤族坚强的性格,山高树茂的大森林,是佤族赖以生存的源泉。自古以来,佤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森林和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  相似文献   

8.
佤族鸡肉烂饭,佤语称“迈尼亚布勒”,“迈”为烂饭,“尼”为肉,“亚”为鸡,“布勒”为佤族自称,连起来就是佤族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历史悠久,是佤族食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佤族鸡肉烂饭由来的传说佤族鸡肉烂饭的由来,传说是古代时候,有一对佤族夫妇生育的儿女很多,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儿女长大后,姑娘嫁出去了,儿子结婚后分家出去了,多年互相没有见面,因此,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互相邀约回来看望老人。父母没有办法给儿女吃好的东西,只有把自己养的唯—一只鸡杀了,和大米、冷水一块放进土锅里煮成鸡肉烂饭…  相似文献   

9.
《今日民族》2013,(9):18-18
佤族音乐舞蹈史诗《司岗里》,以《司岗里》史诗的核心思想为主线,通过真实的九大人文自然符号,演绎阿佤人敬畏生命、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团结和谐的普世精神和弘扬传统、自强诚信、广结天下、勇于创新的人性品质,让人们在音乐、舞蹈和诗的审美享受中,感悟佤山、佤族、佤文化的丰富和独特的内涵。吉歌由《恐慌舞》、《击石舞》、《取新火》、《古歌》、《火把舞》构成。反映阿佤先民对生命、对自然的认知,生发和积累万物有灵、和谐生存的原始意念,昭示佤山古老文明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10.
田志高 《今日民族》2009,(12):54-56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阿佤山地区,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土面积3837平方公里,总人口26.3万人。佤族人口4.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2008年佤族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耿马县佤族学子助学协会成立于2007年,是广大佤族干部群众和社会各族各界有识之士自发并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11.
《今日民族》2013,(9):11-11
《狂欢佤部落》汇集了佤族神话传说、祭祀、民风民俗等内容,再现了佤族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在佤山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集中展现出佤族文化神秘、古朴、自然,阿佤歌舞粗犷豪迈、阿佤人热情奔放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为古老的佤族文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2.
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公信乡广科村有这样一对佤族夫妻,丈夫岩摆是县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妻子叶美是县政协委员、村妇女主任。在十多年的工作中,他们积极发挥着代表、委员作用,成为了群众的“代言人”。这对夫妻真情为民的故事在广科村乃至公信乡广为  相似文献   

13.
沿着澜西公路进入佤山,在澜沧与西盟交界处,栖息着一个佤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的村落--勐梭镇博航自然村。
  博航村是一个佤族聚居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村内的森林遮天蔽日,林间山花灿烂,这里的佤族群众大多能席地而歌,即兴起舞,佤族神话为村子增添了神秘色彩。然而,这样一个美丽的村落,过去却十分贫困,直到2007年,西盟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调研,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思路逐渐清晰,对博航村的改造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4.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佤族是佤族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穿着、语言与“布饶”方言区有较大的差别,他们自称为“黄衣阿佤”。  相似文献   

15.
叶孜 《今日民族》2001,(5):22-24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诗人、佤语翻译家、副编审、云南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刘允褆生前好友们的诉说,把记者的视线带进到一个饱含佤族情结、血液里浸透着阿佤魂的普通…  相似文献   

16.
佤族筒帕     
筒帕,又叫挎包,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男女老少,基本上都随身携带。他们不论出门做事,还是上山干活,都喜欢把它挎在肩上。在佤族人民看来,筒帕既美观又实用,同时还是馈赠朋友的礼物。佤族群众特别钟爱黑、红两种颜色。佤族人认黑为美,而红色则认为是生命的原色,对其崇信并且普遍使用。受此影响,佤族的筒帕也是认黑、红两种颜色为基本主色调,同时饰认黄、绿等多种颜色,经过精心编织成各种图案,有方形的,有菱形的,有的三角相错,也有的波浪滚边,这些美丽的图案背后都有着相关的神话传说,还有的饰以牛头图…  相似文献   

17.
现有36万多人口的佤族,世居在以阿佤山为中心的滇南山区。在这短暂的50年中,佤族从原始部落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萌芽期一步跨入了现代社会。在阿佤山的村寨采访,六七十岁以上的佤族老人几乎都能记起他们年轻时曾见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幕:每到庄稼下种和收获季节,“猎头英雄”便埋伏在云遮雾绕的山路上,等着来人路过,然后手起刀落,将“猎”来的人头供奉在木鼓房的人头桩上。佤族过去遵行的砍人头祭木鼓的做法,源自佤族先民的固执信仰:只有用人头祭祀,大地才有收获。故而,因“猎人头”产生的部落战争也在千百年中连绵不息。到1958年,…  相似文献   

18.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波诡云谲、变化莫测。历史造就英雄,在这既有黑暗和血腥,又有光明和希望的历史岁月里,佤族与国内其他民族一样,也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传奇的一生,既体现了佤族人民英勇顽强、刚正不阿的民族个性,同时又反映了边疆民族地区艰难曲折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佤族人民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云南佤族地区介于东经99°至100°,北纬22°至23°之间,这里山峦起伏连绵不断,至今生活着30多万佤族同胞。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他们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有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然而,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进行,佤族做为“直接过渡”民族和这个地区  相似文献   

20.
杨志坚 《今日民族》2002,(11):48-48
莫口,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佤族山寨,从盂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县城来到位于中缅国界旁的富岩乡莫口村,需沿着蜿蜒若蛇的崎岖山路-路颠簸才能到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