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佤族是佤族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穿着、语言与“布饶”方言区有较大的差别,他们自称为“黄衣阿佤”。  相似文献   

2.
陈康 《今日民族》2003,(2):68-68
2002年9月19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佤族聚居的富岩乡举行了盛大的“新米节”活动,富岩民族中学师生集体前去庆贺。“新米节”是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新米节,佤语称“地京国”,意为“收头道谷子”。又称“朋窦”,意为“尝新米”。节日里要用新谷舂成米,做成新米饭,先祭祀谷神、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然后邀亲朋来尝新。富裕的人家要剽牛、杀猪宴请客人。入夜,人们聚集村场载歌载舞,欢庆节日。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农历八月十四日为佤族新米节。中午时分,当师…  相似文献   

3.
佤族有着灿烂独特的文化,尤其在民族习惯法方面卓有建树。佤族民事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隶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两个文化系统不断地交流碰撞,产生了各种冲突。基于对佤族习惯法的特点,坚持法律多元化是充分发掘民族法律资源、处理国家制定法与佤族民事习惯法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翁丁佤族的民间仪式中有大量馈赠行为存在,仪式实践中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呈现了翁丁佤族村寨中人际网络关系的建构和再生产,发掘某些使该社区的礼物馈赠形式区别于其他礼物馈赠体系的特性对深入研究佤族的仪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佤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山上,自称是大山的民族。青山绿水,养育了世代的佤族人,雄峰险峻的大山,赋予了佤族坚强的性格,山高树茂的大森林,是佤族赖以生存的源泉。自古以来,佤族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森林和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  相似文献   

6.
佤族婚礼     
阳春三月,阿佤山百花盛开,是佤族有情人举行婚礼的最好时节。 3月15日这天,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的佤族青年岩忠和娜瑞举行结婚仪式的日子。清晨,新郎和一群小伙伴就提着米酒等候在离寨子一里开外的路上,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亲友来到,小伙子唱着祝酒歌献上美酒,来客必干三碗方才进寨。 寨口,佤族传统美食--用鸡肉、菜和米一起煮的“鸡烂饭”已经在大锅中烧开,操办喜事的人们正忙着切肉。按照佤族习俗,寨里人无论谁有了好吃的东西,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人均分给一份。今天岩忠和娜瑞的婚礼也不例外,鸡烂饭煮熟时,用…  相似文献   

7.
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因全国60%以上的佤族人口世居于此而成为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2002年4月28日,古老的临沧城流光溢彩,春光明媚。伴随着第三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的脚步,一台《走进佤山》的大型民族歌舞表演,拉开了第二届中国临沧佤族文化旅游节的序幕。佤族歌舞之魂4月28日上午,春风拂面,南汀河水奔流得格外欢快。世纪大道上,木鼓声、号角声、呼喊声摇撼大地,琴弦声、跺脚声、欢歌声融汇一起。阿佤小伙敲响了震天的木鼓,美丽多情的阿佤少女甩起了黑发,以如火的激情,演出了一台气势恢宏而又美不胜收的大型…  相似文献   

8.
田志高 《今日民族》2009,(12):54-56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阿佤山地区,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土面积3837平方公里,总人口26.3万人。佤族人口4.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2008年佤族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耿马县佤族学子助学协会成立于2007年,是广大佤族干部群众和社会各族各界有识之士自发并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9.
《今日民族》2013,(9):11-11
《狂欢佤部落》汇集了佤族神话传说、祭祀、民风民俗等内容,再现了佤族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在佤山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集中展现出佤族文化神秘、古朴、自然,阿佤歌舞粗犷豪迈、阿佤人热情奔放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为古老的佤族文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0.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淮平 《思想战线》2006,32(6):102-106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本质属性是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它表现为对于动植物的亲情、对于大自然的感恩意识以及利用资源的责任体系三个层次。从当代生态主义的视角考察,佤族传统生态观具有非人类中心主义之向度,从而对于当代全球的生态平衡,对于中国科学、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内涵及其与当代人类价值观的可通约处,可以使佤族在未来寻找到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佤族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学生既是少数民族成员,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民族认同存在身份的双重认同,其民族认同及文化融合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在此以437名佤族中学生为被试,研究了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民族认同主要包括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等四方面,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性别、年级、社会文化环境及语言的影响。此外,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存在双重身份认同理论负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何平 《思想战线》2006,32(6):107-110
虽然中文史书对于佤族的记载比较晚,但从国外的文献记载和民族学的调查资料来看,佤族这个族称,至迟在11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佤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岩佳 《今日民族》2005,(4):37-38
凡到过佤族村寨的人都知道,佤族村寨旁边都不少见几棵高大的榕树。在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水系之间,凡有较大榕树或有榕树群的地方都曾留下佤族村寨部落的踪迹。寻觅过去,这里有个感人的传说。榕树号称林中之“王”,它可以生长在平坝之上,也可以植根于峻岭之中,它可以自生自长,也可以孳生于其它树木而茁壮成长,最终压倒群雄独缘树成林。依山而居的佤族普遍认为,万物有神灵,神灵与神灵间相通。神与神之间既有争斗,也有和谐。追寻历史的足迹,佤族祖先虽算不上是游牧民族,但在上千年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中仍免不了有少许的迁徙。后来,佤族先民定居山…  相似文献   

14.
阿佤山印象     
走近临沧,便走近了阿佤,走进沧源,便走进了佤山;阿佤山再高,却有条条山路通向山外。佤山是神奇的,阿佤人的胸怀是敞开的。在大雾淌散,新茶待摘之时,我们走进了佤山。佤山沧源,我国佤族聚落之乡,全县现有佤族人口1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3.8%,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28%。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临沧地区西南角,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峰峦连绵,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南滚河、小黑河,属萨尔温江水系;拉勐河、勐董河,属澜沧江水系。全县有闻名遐迩的古崖画群、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  相似文献   

15.
陈晓琴 《今日民族》2002,(10):42-43
大多数人只知傣族支系花腰傣有漂亮的花腰箩,殊不知佤族也有一种造型奇特,含义深远的腰箩。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人们喜食草烟,据说草烟对消暑提神很有作用,还能防止野外劳作时被蚊虫叮咬。凡抽吸草烟的佤族妇女都要配备存放草烟的烟袋。在其琳琅满目的烟袋中,要数笔者1996年下乡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大寨征得的竹篾箩格外引人注目。它质地朴实,造型独特,称得上是佤族竹编器中的精品。这古色古香的小竹箩,既实用,又精美,是难得一见的腰上装饰物。有意思的是,这种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具,还有其神圣不可轻告他人的内涵。腰箩必须…  相似文献   

16.
叶孜 《今日民族》2001,(5):22-24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诗人、佤语翻译家、副编审、云南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刘允褆生前好友们的诉说,把记者的视线带进到一个饱含佤族情结、血液里浸透着阿佤魂的普通…  相似文献   

17.
佤族石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崇拜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其信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梅神”石房子崇拜、牛角桩石崇拜、远古石器遗物崇拜、“相”石崇拜等等。佤族的石崇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以石崇拜为核心,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其中不仅包含古老的生殖文化的含义,而且反映了佤族历史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陈旺丽 《今日民族》2012,(11):58-59
佤族历史悠久,其民间舞蹈有着民族性、地域性、仪式性、群体性和传统性等五个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孙闯 《创造》2020,(2):19-25
班洪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在班洪事件发生前,班洪与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较为脆弱,当地社会发展的阶段也相对滞后,无法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意识,仍属于传统的国家认同范畴。班洪事件发生后,班洪佤族人民在与各族人民联合抗击英国侵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清晰的现代国家认同意识,知道了自己是中国人。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班洪佤族人民最终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进入现代社会不足百年的民族,佤族的民间信仰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并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直至今日仍继续对维护本民族自然生态产生实际效用。文章认为深挖佤族民间信仰及其具体生态实践行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可为当今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