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玲 《外交评论》2011,28(6):129-141
在利比亚战争中,欧洲国家通过展现自身的硬实力以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其间欧盟对外行为方式在表现出大国主导、欧盟追随的同时,也展现了成员国外交政策中的"欧洲化"特色,并且在成员国与欧盟之间初步形成了"大国舞剑,欧盟扛旗"的分工模式。欧盟对外行为方式的变化,既是成员国多样化国内利益和政策实践的反映,也是欧盟层面制度设计的结果。作为后冷战时代欧洲主导的第一场战争,利比亚战争对塑造欧盟的对外行为方式及国际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国内还有人在讨论抗美援朝战争该不该打,这场战争打没打赢。不可争辩的事实是,始于1950年6月25日的朝鲜战争可能是平局。而对于中国来说,始于1950年10月25日的抗美援朝战争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历史性胜利!  相似文献   

3.
2003年3月20日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是冷战后美国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进行的第四场地区性战争,它是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而发动的一场改变中东格局的关键性战争。这场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单边主义,加强和巩固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并对国际政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朝鲜核问题的升级,人们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日益关注.受地缘政治和历史的影响,尤其是朝鲜战争的影响,中国在此中的作用愈发显现.重新梳理朝鲜战争的始末,并以史为鉴探究其对中国战略的影响,更好地发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彰显中国的力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沉浸在对和平与发展的美好向往之中。他们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前提下,只要大家都普遍遵守和平竞争的原则,就会带来世界各国经济利益的平均化、普遍化或者所谓的"双赢"。但事实上,冷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不但没有放松对军事实力的提升,反而更为重视。他们认为,从历史上来看,世界上的任何一场战争都起源于对不同利益的争夺,而解决不同利益争夺的最终途径无不通过军事实力;从国际政治的现实来看,沿用这种思维和手段的现象仍然存在,面对全球各种资源竞争日趋加剧的世情,中国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必须的。  相似文献   

6.
亓成章  赵磊 《理论前沿》2003,(12):26-28
从战争性质上分析伊拉克战争,确实是美国这个年轻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古老的发展中国家伊拉克发动的一场出师无名的非正义战争。这场非正义战争,一旦在美国淫威驱使下被“合法化”,将会对冷战后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极为深刻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的安全威胁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冲突和战争的类型发生变化,而且其动因也有了变化。中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已经不再是某一现实或潜在的国家,套用冷战思维就会错判。更重要的是,在看待和应对威胁上应当具有符合新的时代条件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杜鲁门政府迫于现实形势与对苏战略的需要,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决定放弃台湾,但由于朝鲜战争突然爆发,美国与新中国都卷入朝鲜冲突,成为敌人。杜鲁门政府终止了从中国内战中脱身、放弃台湾以及与北京发展正常外交关系的计划。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军事干涉仍然是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色。冷战结束后 ,美国开始重新界定其国家利益 ,美国军事干涉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其所谓的国家利益 ,美国实施的所谓人道主义军事干涉也是以其本国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10.
简论中韩建交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中韩建交的历史背景石源华战后由于美苏冷战,尤其是50年代初期发生的朝鲜战争的影响,中韩两国曾经在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对峙、经济上隔绝,时间长达30余年之久。中韩两国能够在1992年8月建交,并在建交后迅速发展双边关系,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国际...  相似文献   

11.
犤3犦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其进展之快出乎绝大多数人的预料。战争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也是扑朔迷离,尚未尘埃落定。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不顾世界多数国家的反对和规模空前的反战浪潮,执意在几个盟友的支持下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显示出美国“倒萨”的真实意图并不是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是为了一己私利。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贯彻其全球战略的必然结果,因此战争必然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国际关系带来深远的影响。一、“倒萨”:美国多重战略利益的汇合点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就是维持、加强美国的“一超”地位,建立美国的单极霸权。为此需要从三…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以来,朝鲜核政策的钟摆已明显指向拥核,朝核问题进入了关键时刻。在内外力量的合力下,朝核问题可能有三种前景:走上拥核不归路、引发军事冲突甚至战争、重新纳入对话解决的轨道。朝核危机的持续升级给半岛形势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近期,半岛形势更为紧张,朝鲜与美日韩之间发生擦枪走火、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进一步上升。在中远期,如果朝鲜继续进行核导试验,甚至成为事实核国家,朝鲜与美日韩的军事对峙只会更加严重,半岛将更加远离和平稳定,朝鲜要想专心进行经济建设、改善民生也将更无可能。面对朝核与半岛的严峻形势,中国的对朝政策应与时俱进,有所调整:一是应积极主动地介入朝核问题的解决,二是要切实把握好半岛无核化与半岛和平稳定的关系,三是要坚决避免被他国的错误做法牵着鼻子走,四是要对可能发生的紧急事态和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只要坚持将本国利益、全球共同利益及朝鲜半岛人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中国就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的10年间,日本0DA的金额每年都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以此作为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要外交手段,这一阶段日本的0DA也从以谋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转变为更重视政治利益的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14.
美国凭借超强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抛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这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战争,而是在新世纪进行的第一次包括军事、政治、外交、传媒、宗教、文化等许多方面综合性的战争。这一场战争必然对整个中东地区的经济、安全、政治力量对比、人道主义灾难及生态环境等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笔者仅就此作一浅显分析。一、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经济的影响明显,使该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众所周知,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石油贸易、经贸往来以及旅游收入等,然而战争破坏了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威胁着中东诸国石油利益、阻断了…  相似文献   

15.
中日邦交的恢复与日台“外交”关系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学实证研究的角度,考察中日恢复邦交与日台“断交”的基本过程,指出日台“建交”是冷战初期意识形态斗争加剧、中日关系被严重扭曲以及朝鲜战争热战之形势下的产物,对于一向讲求实际的日本民族来说不会过于长久;中日邦交的实现,凝聚了两国领导人的智慧与魄力,给中日两国带来的不仅是历史恩怨得到化解,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国家行为的双方受益。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中美英三国围绕香港的战后地位问题展开激烈斗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美国政府支持战后由中国收回香港主权,英国拒绝战后将香港主权交还中国。但是在战争结束前夕,美国与苏联开始进行冷战,美国需要英国的支持,因此放弃了原来的政策,其结果是英国在战争结束时重新占领香港。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战争或武装冲突远还不能避免,战争作为一种暴力行为,是国家相互之间为了利益而彼此进行制服的武力争斗,有战争就必然有战俘,而战俘身份的认定问题是每一场战争及武装冲突都必须遇到、必须面对的问题,日内瓦公约为其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所谓“北方政策”,是指南朝鲜当局在西德前总理勃兰特的“东方政策”启发下制定的外交战略,内容为:“超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障碍,努力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乃至政治关系。它因社会主义国家在地理上大都在其北方而得名。 自朝鲜战争以后,南朝鲜同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状态,没有交往。70年代初,南朝鲜总统朴正熙第一次提出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设想,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图存自保”。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是后起的帝国主义,为侵略中国首先侵略朝鲜作为跳板。一八九四年,朝鲜南部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要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清军开抵牙山。日本急忙派兵到朝鲜,突然袭击牙山的清军,挑起了战争。九月,清军统率叶志超率军逃到平壤,日本侵略军又进攻平壤,叶志超带领一批将领向北狂奔五百里,逃过鸭绿江,退到辽东九连城、凤凰城一带。从此日本侵略军  相似文献   

20.
美国反恐战争不对称性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后,美国似乎打赢了对阿富汗、伊拉克两场反恐战争,显示了近代以来的战争最为鲜明的不对称性。美反恐战争的不对称性,即为先发制人的绝对强权战略,高新科技的绝对军事优势,以及美国推行的绝对价值取向。美国在军事、经济、政治三个方面的失衡不对称,是美追求反恐战争不对称性重要的现实致因,而追求美国最大利益化,则是其实施反恐战争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追求对全球化虚拟经济的时空支配权,已成为美国获得更大利益的基础性战略目标,也是美国追求反恐战争不对称性的“底牌”。在国际社会间,武力使用的合法性应该是确定的而不是不确定的,这是首要必须的前提,这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是世界秩序和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反恐战争不对称性的后果,使得先发制人的战争行为,发生了对国际法合法性的打击,从而产生了对国际秩序难以治理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