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重庆江津市鹤山坪。陈独秀身后全靠江津邓家的代表人物邓蟾秋老先生及其侄子邓燮康全力帮助,才得到妥善安葬。陈的灵柩于1942年6月1日下午1时30分安葬于江津城大西门外鼎山山麓的康庄,陈独秀的坟呈圆形,有墓碑,上刻写“陈独秀先生(1879年——1942年)之墓”。其实,陈独秀在江津一直得到邓家的资助。邓蟾秋的祖父邓石泉于1880年在白沙黑石山建成聚奎书院。许是家风影响,邓蟾秋一生虽积累了数百万元家财,却大多用于创办学校图书馆及资助贫苦子弟上学。1940年…  相似文献   

2.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陈独秀作为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被免去中共总书记的职务。从此开始了后期清苦的生活。 1932年10月,倒入托派的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抓获。抗战爆发,周恩来和董老在南京迫使蒋分石履行“西安事变”时释放政治犯的诺言,蒋于1937年8月不得不将陈释放。陈独秀出狱后,董老衔中共中央之令,曾前去访问过他一次,劝他以国家民族为重,抛弃偏见和固执,写一个书面检查,回党工作。  相似文献   

3.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4):14-17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任弼时、刘少奇、邓中夏、张国焘、张太雷、李立三、李维汉、陈延年、彭湃、  相似文献   

4.
《中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其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文对条例的起草背景、经过和条例的特点、意义作一简略的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高度重视党内监督,这为党保持肌体的健康和活力,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规定了关于党内监督的内容。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规定设立党内监督机构———检察委员会。从1935年的遵义会议起,以…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1889-1927)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人。广为人知的是,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躯,于1927年4月6日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无疑,张作霖是杀害李大钊的元凶,但实施杀害的主要凶手是谁?他们当时是何等身份?这恐怕就少有人知了。请惠阅——  相似文献   

6.
孙金根 《传承》2014,(1):37-39
有人认为陈独秀在主持党中央工作期间实行"家长制",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当时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关系,使陈独秀难以搞"家长制"。陈独秀比较重视发扬党内民主,初步建立并较好地遵循了党内民主制度,有些还属首创。  相似文献   

7.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10):17-18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由谁来作,是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决定的。政治报告通常是由时任党的最高领导人来作,有时是中央政治局决议由党内职务高、威望高的人来作。六大的政治报告是瞿秋白作的。1927年5月瞿秋自在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6月增选为政治局常务委员。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由瞿秋白主持,会议纠正和结束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对中央的领导,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选举产生中央临时政治局。瞿秋白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主席。1927年11月后犯了  相似文献   

8.
新书信息     
《小康》2013,(9):115
《陈独秀全传》唐宝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定价:128.00元对陈独秀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都是对历史极大的不尊重。南陈北李创建中国共产党,他是大功臣;在任总书记时遭遇大革命的失败,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来成了托派,又同国民党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直至病逝于贫病交加。本书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客观描述真实的陈独秀。  相似文献   

9.
1927年中共五大成立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以及党的章程修正案关于党内监督组织的规定,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组织建设的源头,具有开创之功。它的产生,与当时国内国际因素密切相关,来自共产国际的指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形势剧变,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存在历时不长。党内监督组织的建设,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恢复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经过了曲折的历程。1927年中共党内监督组织建设的创意,尤其是以党的代表大会为党内监督的最高权威和党内适度的分权制衡的制度安排,确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于1916年12月22日从上海到达北京,准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为了改造旧北大,他决心聘请一批有真才实学又富有革新精神的教员。他认为陈独秀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聘请陈任北大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长)。12月25日,蔡元培就到陈独秀所住的前门中西  相似文献   

11.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革命新道路,也开创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的新道路,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开展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而最终逐步改变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教条和宗派式的党内政治生活方式。两条道路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秋收起义不朽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2.
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中,最长寿的就是被称为党内“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在那个时代里,他与李大钊、陈独秀走过同样的人生道路,由读私塾、考秀才、任教到赴日本留学,了解到共产主义思想,再回国革命。此后几十年急风暴雨中,当战友和同道者纷纷倒下或落伍后,董老始终站到斗争的最前沿,格外令人敬慕。  相似文献   

13.
2月17日和18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分别公布。这两部党内法规的颁市实施,是我们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  相似文献   

14.
1939年至1942年,曾是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在其住地四川省江津县(今属重庆市)给居住在成都的杨鹏升写过40封亲笔信。这批亲笔信作为重要历史文物,在解放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保存在四川省渠县档案馆,后被中央档案馆收藏。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中央档案馆中央处收存有陈独秀1939年至1942年间,寓居江津时写给国民党爱国将领杨鹏升的亲笔书信四十封,其中包括明信片两封(图)。这四十封珍贵的信件,对于研究陈独秀晚年生活及其思想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陈独秀(1879—1942)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名噪一时的政论家和思想家。作为《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的创办者和主编,他对青年十分关怀,就青年问题撰写了诸多文章。本文旨在阐明和解析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和思想。一、对吾国青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以说,陈独秀对人的青年时期或青年人可谓讴歌和赞美有加:"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出身于书香门第,先从儒学秀才转为康梁维新派,后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又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早期领导人转向党内异端"左派反对派",最后寂寂而终.他在北大红楼度过"五四"时期,不仅创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更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相似文献   

18.
溥德书 《创造》2016,(11):17-18
正《条例》是推进依规治党、标本兼治的重要制度成果,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的制度利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党内监督条例》)。《条例》是推进依规治党、标本兼治的重要制度成果,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的制度利器,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谋远虑的重大战略安排,对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法治化,对于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9.
《今日浙江》2004,(6):14-15
历经13年砥砺,备受关注的&lt;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gt;今年2月17日向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从此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6600余字的党内监督条例,闪烁着一个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相似文献   

20.
正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民主活动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即"完全的公开性、选举制和普遍监督"。也就是说,在这三个方面中,"监督"成为最后的一道关口和防线。即将于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重要议程之一是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监督条例》)。这无疑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党内监督,为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