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帆 《前沿》2005,(8):118-120
“天人合一”观念是儒学中的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和谐观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厚的理论价值。尤其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创新的原点亦不外乎此。“天人合一”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观和“天下为公”的终极理想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启发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中继承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来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2.
袁德娟 《前沿》2004,(11):31-33
如何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生态破坏大难题 ,中国的传统哲学早已为之提供了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智慧成果 ,那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所包涵的基本内涵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中世界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性有许多契合点和相通之处。本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出发点 ,是期望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其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点滴功效  相似文献   

3.
陈煜 《前沿》2002,(12):166-168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上的一个命题。含义丰富。本文旨在从其中一个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谈起 ,从“天人合一”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表现 :主客观相融 ,情景交融 ,一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翠玲 《前沿》2008,(6):179-181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理想、道家的天道自然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其意蕴得以重新阐扬。  相似文献   

5.
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之一,“天人合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到追求社会秩序以及天下秩序的和谐,最终落实到人类内心的和谐,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该命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使得传统中国的权力始终朝着集权的方向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立宪运动也产生了影响。正是基于该思想,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设计了一个集权的“万能政府”。由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作用,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终归失败。从中可知: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对舶来宪法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王彬 《理论月刊》2002,(8):10-1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论述,不仅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了目标。依照“三个代表”的精神,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向经济工作的战场,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思想保证;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的思想、理念及情感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对秩序与和谐、公平与正义之法律价值理想的追求,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道和谐之精神内核相互契合。特别是随着天道和谐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依归,天道与人道的水乳交融便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天与人的关系格局出发,传统法文化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平主义和世俗主义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冯德光  赵晓燕 《前沿》2007,(5):215-21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而儒家的和谐思想,则以“仁爱”为核心,以礼乐教化为手段,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最高社会理想,同时,以中庸思想为方法论,阐释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也阐释了“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10.
刘晓春 《前沿》2005,(12):195-197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诸多哲人和政治思想家们对天人关系的一种天才式的领悟,其中所蕴涵的唯物辨证的智慧精髓,不仅对我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思想的建构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当前我们树立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其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非常一致。而对各方面因素的全面考虑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辩证法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演化物,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新发展和最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天人感应思想与乐论结合的结果是天、乐、人三位一体,乐成为沟通天与人的媒介。“天人合一”成为乐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乐纬》中的节令式宇宙图式以及祭祀用乐等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理想。《乐纬》认为乐是调和阴阳和天地的,因此制乐须法天地。闻乐知政思想在《乐纬》中表现出细致化、预兆性、祥瑞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璇  李灵灵 《求索》2008,(10):194-195
由于生态恶化和设计理念混乱等影响,当前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在整体上陷入困境和危机。有学者因此提出“诗意地栖居”的新人居环境理念,将美学纳入人居环境科学。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历经数千年,早已将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文人诗意的生活美学熔铸于一炉,本身就是“诗意栖居”人居环境的典范。本文试图从唐诗中挖掘文人造园理想中体现的人居环境思想,作为从传统人居环境思想中寻求资源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胡新 《求索》2007,(12):145-14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提倡“道法自然”、“惟齐非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强调“人化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过度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人们在受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为此,提倡生态文明,赋予“自然”以人文关怀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筑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本文试从儒家的人文精神、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三个方面对中国典型建筑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染和渗透现象进行了文化审视。  相似文献   

16.
传统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实用理性倾向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将维护社会秩序作为自己的应然使命,并有利于把握社会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将义的精神价值追求放在首位,这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被教育者理想人格,引导其将义作为行为的价值方针和人生的价值目的;在义利观上承认人情化的生活世界又以天人合一的态度实现对义利观的超世俗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看到物质利益所带来的幸福,又能享受超越物质利益之后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满足感;传统儒家义利观以"和欲"为内在超越之路从而达到义利统一的意义世界,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义利统一为基点,满足时代之诉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庄子“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内涵分析了其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关系。试图阐明庄子“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于现代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和实践具有启示作用。然而,庄子的生态观是不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建立需要对“天人合一”生态观加以超越。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技艺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传统社会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技艺观。这种传统技艺观主要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轻技重道,该技艺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艺术。然而,中国传统技艺美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向度,即"天人相分"。"天人相分"的技艺观,根植于儒家——特别是荀子的思想资源,充分肯定人为,强调由技进道。该技艺观在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真工实能的技艺追求与心性论色彩浓重的天人合一技艺观相异趣,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现实适用性,对当代工匠精神的拓展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易  黄刚 《长白学刊》2008,(6):128-132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下观”、“和谐睨”的思想精华,为雏护世界和谐提供了一种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按,回应了诸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制造世界不和谐因素的错误论调;它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实生物”、“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实现世界和谐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罗昌勤 《理论月刊》2006,(11):179-181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张“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其主要实质还是在强调一种“天命”不可违,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压抑人的具体的个性和谐,以相对封闭的、强制式的主观和谐代替主体性的自由式和谐。在封建皇权思想被粉碎的同时,这种传统的道德“和谐”思想结构同时被解体。重构一种符合科学和谐观的道德模式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