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雄 《求是》2013,(12):35-36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务实推进城镇化,必须把提升城镇化质量摆在重要位置。当前,一些地方城镇化盲目扩张,一哄而上,贪大求洋,城市迅猛"长大",导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有的"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重短期轻长远",缺乏产业支撑,有城无市;有的"化地不化人",重物轻人,忽视人的城镇化,城镇建设品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然而这并非城镇化的唯一模式。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以"城乡等值化"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即通过城乡之间生活"不同类但等值",从而探索出了城镇化的一种新模式。"城乡等值化"是中国的目标模式,也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地城镇化"可以作为城镇化的一种模式,以乡镇为单位推进土地整理和规划,推进乡镇与中小城市和大中城市的等值化,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  相似文献   

3.
从物役到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城镇化建设暴露出一系列物役问题:大拆大建盲目造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片面追求GDP增长,大量融资导致债台高筑。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相应的政府职能定位则是:制定科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推进有序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倡导可持续的绿色循环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下,农民工及其家庭的生存空间可划分为农村行动情境与城市行动情境,这有助于描述与研究农民工的行动选择与生存状态。基于影响行动情境的内部变量和应用规则对农民及家庭的行动选择、结果以及影响进行深入解析可以发现:在农村,传统农业转型缓慢,农业现代化滞后,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农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在城市,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户籍"坚冰"难破,人的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农民想留却留不下。在非均衡的制度安排下,农民工通过家庭化迁移来实现家庭弥合并非易事,不得不处于"半市民"状态,家庭处于离散状态。  相似文献   

5.
叶学平 《学习月刊》2013,(13):33-35
当前,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背后,却还存在着城镇化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异地城镇化、"化地不化人"、摊大饼、"房地产化"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加快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忽视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和产生的一些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毫无疑问,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巨量投入的资金从哪儿来?成为当前困扰各级  相似文献   

6.
当中央把城镇化定位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无疑会激发各级干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如果不改变城镇化理念,很有可能重蹈以往规模城镇化的老路,使土地城镇化超越于人口城镇化,城市二元结构长期保留下来,这就有悖于城镇化的初衰。城镇化的动力源是寓于人类的需求欲望,由于农业社会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使人类变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城市,便因此应运而生。人是城市化的主体,也是城市化的目的,离开了“以人为本”的轨道,城市化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我国城镇化已经演变到这个阶段,即不提高城镇化质量,不着力于“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拉丁美洲国家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虽然城市化率超过80%,但是至今仍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5,(7)
就地城镇化兴起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但在中国城镇化背景下,就地城镇化的可行性和适用限度等问题却存在广泛争议。我国城镇化面临困境的基础上界定就地城镇化的实质和适用价值,通过理论模型以及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现状对就地城镇化的可行性、现实基础及适应限度的现实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因地制宜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8.
人的城镇化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新兴小城镇文化建设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新兴小城镇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城镇化。从人的城镇化视角分析,目前小城镇文化建设还面临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后,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缺陷等问题。搞好小城镇文化建设,应由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小城镇的文化建设和推进人的城镇化为中心,实施新兴小城镇文化发展战略,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完善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群众参与小城镇文化建设,真正使新兴小城镇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所,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还是“农民的被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带来了数字上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而这必然催生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反思与转型。城镇化不能再是片面追求城镇面积、城镇人口比率而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人为"造城",以及缺乏产业支撑、丧失人口集聚能力的"空城";而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为目的,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将是"乡村城市化"以及人们"居住在乡村享受城市的文明",而不是消灭乡村的运动以及"农民的被终结"。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临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两个"二元结构"的严重制约。城乡"二元结构"本质上是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权利不平等;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形成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和棚户区贫困居民。两个"二元结构"使得"半城镇化"、"伪城镇化"问题突出,人户分离、公共服务分享的不平等等问题更加凸显,如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成为各地城镇化建设应对的课题。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重要交通枢纽、黔中经济区重要节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5,(2)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人的城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我国在推进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传统发展模式占主导,一味追求以物为中心的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主导下的旧有体制阻碍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公共产品供给不到位,公共服务均等化受阻;城市病问题突出,人们的宜居环境遭到破坏等。要实现人的城镇化,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保障农民的权利,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消除人的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在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和城镇的人本化的统一。推进城镇化不仅仅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打造适宜人们居住的人文城市。而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往往看重的是其规模和速度,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对城镇化的文化考量不够,以至造成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和"文化硬伤"。为此,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文为基",以文化之道引领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的文化涵养,实现城镇化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深度结合发展就是在把握二者之间协调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在互动中推进两化进程。但是在辽宁省的发展实践中,却忽略了两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导致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推进辽宁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深度结合发展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改居"已成为部分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新建"撤县设区"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但市民化进程仍然较慢、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一直影响其城镇化发展。研究"村改居"政策并破解这些难题,能更好地推动新建区城乡一元化协调发展,助力新建区打造"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的新建样板。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本质上是资源要素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传统的城镇化是在制度安排并不充分的背景下快速推进的,对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价格的人为压制,损害了农民融入城镇的经济基础,而压低成本资源要素助长了城市的粗放发展和资源的过度透支;地方政府对资源的错配加剧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背离,这是影响我国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原因。随着城镇化高成本时代的快速降临,政府开支的刚性增长和土地收益的日益递减凸显地方"财困",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如何应对高成本的挑战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兵团"三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的实现需要全局化的战略眼光。城市的定位和与周边关系的处理决定着兵团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以发展极理论为指导,采取不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兵团城市体系,对于打破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单极发展格局,实现兵团城镇化,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并进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发展造成了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资源环境问题又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当前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必须认清哈尔滨市快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体系、选择集约化城市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城市森林、建设绿色城市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和对策来实现哈尔滨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村庄治理的分权化模式是针对村民自治及其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而设计的新的村级治理模式。该模式体现了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原则。按照“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设计的村级治理的分权化模式,对于村庄治理有其现实意义。第一,决策权与执行权二分有助于解决村庄治理的效率问题。第二,决策权与执行权二分有助于应对日益复杂的村级事务管理的需要。第三,决策权与执行权二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庄权力的并化。对于完善现有的分权化模式,“政治与行政二分”具有理论启迪和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发展模式是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着时间上的演化和空间上的分异。文章研究了浙江省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演进的特征以及省内区域发展模式的差异。尽管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总体呈现由不协调向协调转变,城镇化进程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发展。两者关系在浙东北区基本协调,以宁绍模式为典型;浙东南区协调程度较高,以温州模式为典型;浙中区基本协调,属于混合模式;浙西南区则是一种低水平的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本质上是资源要素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传统的城镇化是在制度安排并不充分的背景下快速推进的,对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价格的人为压制,损害了农民融入城镇的经济基础,而压低成本资源要素助长了城市的粗放发展和资源的过度透支;地方政府对资源的错配加剧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背离,这是影响我国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原因。随着城镇化高成本时代的快速降临,政府开支的刚性增长和土地收益的日益递减凸显地方“财困”,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如何应对高成本的挑战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