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言语的个体差别是对言语进行比较鉴别的基本条件。言语的类同性和模式化,为言语的类别确定提供了依据。个人语言形态的相对稳定性,更为我们依据言语的轨迹识别判断主体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2.
在文件检验甚至各类刑事技术手段中,言语识别作为一门古老的技术手段,能够发现侦缉对象的行踪。该文就一个杀人案件的分析、研究,说明通过研究言语人的言语特点和规律,准确分析言语人的社会群体属性,可以为案件侦查准确提供侦查方向、范围,及早破案。  相似文献   

3.
个人言语风格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风格具有三个基本属性:特殊性、稳定性、反映性。侦查技术人员依法对有关案件言语材料的言语风格进行识别,可以分析出制作人个人特征,确定案件言语材料与嫌疑人的关系,从而为侦查工作提供方向和线索,为认定作案人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得以形成。人们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又产生了言语。言语识别是以语言文字为检验对象,运用语言学、侦查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和原理,判断言语人的地域属性、社会属性和发声习惯的一种应用技术。言语既是社会现象,又是个人现象。言语识别可以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及其他涉案人员现场遗留的言语信息的分析判断,确定或缩小侦查范围,分析案件性质,为确定侦查方向、范围提供依据,对侦查破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讯问中的非言语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非言语行为 ,是指与说话者言语行为相伴而产生的身体姿势、手和腿的动作、目光接触、脸部表情以及副语言行为。虽然非言语行为经常被误用 ,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非自主控制的特征 ,仍然可以帮助在侦查讯问中识别犯罪嫌疑人的谎言。需要注意的是 ,必须要掌握促进识别非言语行为的有效性的方法 ,尽量提高识别谎言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侦讯中的非言语交流是侦讯双方发出的可能在对方那里产生意义的行为暗示语的加工过程,一般有副言语、体态语、界域语、环境语、物体语五类。侦讯交流中,言语和非言语相互渗透。非言语的信息量大,利用价值大,具有证据价值。非言语在侦讯中的运用,需要正确理解疑犯的非言语线索。非言语行为的影响,有双方和环境三大因素,其表征具有相对性。用其识别谎言时,需要从非言语群的角度分析,还可运用监控、测谎、录音录像等记录、分析非言语行为,其科技含量高,证明效果也好。侦查人员对自身非言语的运用,配合侦讯手段和对话内容,可以营造侦讯气氛等。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具有口头语言的一般特征,言语人通过键盘录入文字、传输文字信息、阅读文字内容的方式交流,是一种文字化的语言。对网络语言这样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言进行言语识别,主要是针对网络书面言语材料进行的特征识别。只要网络对话内容比较丰富,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言语特征识别确定说话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生活地域等。  相似文献   

8.
个人言语风格具有差异性、稳定性、反映性,在案件言语材料中能反映出制作人的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在实践中,检材言语材料和样本言语材料达到一定条件后,侦查技术人员可通过个人言语风格识别.确定侦查破案的范围及方向.最终确定作案人。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语言广泛普及使用,犯罪言语呈现出网络言语独有特点。本文研究犯罪中的网络言语现象,揭示其个性化、形象化、口语化、符号化等特征,从语言学及鉴定学层面分析网络言语识别的可行性,并总结利用网络言语特征刻画犯罪嫌疑人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文化程度、心理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立言 《传承》2008,(8):59-61
言语的诚意性、对应性、平等性、准确性以及相容性反映或构成了言语道德的内容。言语道德可以促进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与质量。遵循言语道德应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责任。  相似文献   

11.
马京 《思想战线》2003,29(1):55-60
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以及语言实践、言语行为、指引性和参与性等理论方法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实践 ,即一种行为形式的语言观 ,使得这门边缘学科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学科 ,同时对我们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有其独特的贡献。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 ,是把语言作为文化源和言语作为文化实践的研究 ,是语言学的一种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12.
言语的诚意性、对应性、平等性、准确性以及相容性反映或构成了言语道德的内容.言语道德可以促进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与质量.遵循言语道德应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责任.  相似文献   

13.
王委艳 《前沿》2013,(7):160-163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意义是以言行事,研究语言的施为性和交流性。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本质特性即表现为这种施为性和由这种施为性带来的具有历史内涵的交流性。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施为性本质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作家的技巧性选择、文本语言、主题意象、接受效果等。从言语行为理论三个结构性层次:"以言表意""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来分析民族作家作品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言语特证、言语行为表现的社会角色、言语行为主体即作案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案件言语特征研究的新的视角。言语行为是角色行为模式中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和表现角色的其他方面行为纠缠紧密,通过言语特征可以透视作案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言语特征反映作案人实际角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交际意图与言语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华 《求索》2007,(4):189-191
交际意图一般是指通过言语行为传达的、进入言语交流过程的意图。从动态的角度看,交际意图具有依附性、交流性、动力性、衍生性和不可控性,可以分为信息意图和动机意图、直接意图和间接意图、显性意图和隐含意图、始发意图与继生意图等类型。言语交际活动中,同一个交际意图可以用多种言语行为传递,同一种言语行为也可以传递多种交际意图,这就要求明示准确,推理正确,以利于交际意图的实现和言语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都是语言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礼貌用语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着手,探讨了它们在礼貌语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许平 《求索》2006,(10)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非言语符号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可。非言语符号在教育传播中的作用可以借鉴到思想教育中来,并对思想教育效果产生重要作用。恰当而自然地运用非言语符号,是加强思想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非言语符号可以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进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书面言语中“超语言剩余部分”的个人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书面言语中存在千差万别的“超语言剩余部分”,它是共同语在个人具体运用上的变异。“超语言剩余部分”所具有的特殊性、稳定性和再现性 ,是对书面言语作品进行个人识别的依据和条件。在文件鉴定中 ,只要满足相关条件 ,能够依据“超语言剩余部分”认定言语人的同一。  相似文献   

19.
李振中  ;曾常红 《求索》2014,(6):155-159
虚词的审美特喷具有内部隐藏、外部激活的特点。内部隐藏的动图在于其个性化的审美涵义,外部激活的动图在于其言语焦点结构。在言语焦点结构中,虚词语义发生转化。虚词语义的转化,使言语作品在作者和读者等审美创造主体的双向互动中达到无形大象的审美境界。虚词语义转化的审美特喷主要有韵味性、意味性和情味性。这为意境审美效应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汤敬安 《求索》2008,(2):202-203
情态动词是一个复杂的语言学范畴,情态语义中总是凝结着情态语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态的主客观性,情态取向以及情态说话听话双方中的语用因素,并以疑问句为例分析了情态动词的间接言语行为及其认知语用理据,文章继而剖析归纳了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的言语行为类别,即指令类,承诺类和断言类。本研究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情态语用的纵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