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晓光 《思想战线》2005,31(2):9-12
当代西方出现的所谓"后女权主义"并不意味着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而是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转型.后现代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对传统理论的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精神分析法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成为了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补充.20世纪90年代的酷儿(Queer)理论以及赛伯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理论的提出,则是对传统的规范性形态的破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潮流蓬勃兴起,到90年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散文创作中的一个特点即"感性"与"知性"的交融.本文具体分析了台湾女作家钟怡雯散文创作中感性与知性的呈现与交融,并将其置于台湾女性文学历史中加以考察,从中找出当今女性创作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赛博女性主义"这一提法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用来指赛博空间中女性之间强有力的互动关系及带有女性主义特点的活动。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是多纳.哈洛维(Donna Haraway)倡导的电子人隐喻,二是以塞迪.普朗特(Sadie Plant)为代表的关于女性与电子技术之间的关系的主张。本文试图评述赛博女性主义的理论要点和发展状况,剖析这一在90年代活跃一时的理论热点在进入新千年之后逐渐冷却的原因,认为赛博女性主义对我们今天了解社会性别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男权意识形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赛博文化中,赛博女性主义的呼声仍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是女性主义在教育领域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成果。[1]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教育出版界还是一块"没有妇女的园地"。[2](P413)作为女性主义政治和学术研究的产物,1989年,《性别与教育》(Gender and Education)杂志创刊,由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路特里奇出版社出版。该杂志是一个将社会性别作为主要分析范畴、讨论多学科的教育研究和观念的国际论坛,承诺在广义上发展关于社会性别与教育的批判性讨论,寻求促进女性主义的知识、理论、意识、行动和争论。[3]  相似文献   

5.
论萧红小说的修辞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倩 《思想战线》2001,27(4):57-60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在语言方面,她的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语言表达应配合一定的语境与情境",在不经意间展现出过人的叙事才能.她的语言存在是现代汉语语言运用的一个个案.她不期然达到的语言高度,是值得探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顾凤威 《桂海论丛》2001,17(5):32-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腐倡廉小说在文坛逐渐火爆,以至形成一股不可遏阻的文学思潮.这种现象,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看,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及文化内蕴.反腐倡廉小说的创作,证明江总书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提出深得人心,是正确的、及时的、有力的.  相似文献   

7.
李金荣 《青年论坛》2011,(5):112-114
新生代女性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生于6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和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生于7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影响下,高举性别旗帜,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描写女性心理与生活体验,在文本中表现出愈陷愈深的“自恋”情结和渐行渐远的“恋父”情结,凸显了新生代女性小说明晰的情感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都市小说以其独具的风采占据了文坛的一席之地,并逐渐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中最活跃的题材领域之一.都市小说的繁荣,是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文学创作领域的一种反映,不断变化的都市生活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都市小说,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都市人面对社会转型而产生的丰富的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急速的现代化变革在给人带来物质富足的同时也伴生着精神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赵凯 《思想战线》2005,31(4):125-128
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主义经济学,是在后现代哲学思潮和新古典经济学内在缺陷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异端经济学流派.女性主义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拓展与修正,甚至颠覆.由于性别视角的采用,女性主义经济学具有批判性、政治性和人文性等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新特征,并提出了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女性主义经济学作为一个新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继续发展的空间,但其对经济学研究方式的革新与批判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王军 《理论月刊》2009,(7):125-128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探讨女性问题、女性经验和女性书写为内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不仅描述女性的生活经历,还试图寻求一种包容两性的"有性"的文学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基础,以女性文学话语为切入点,力图拆解中国文学中的男性霸权主义思想,建立女性的话语体系.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同时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及批评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1.
Jiwei Xiao 《当代中国》2008,17(56):513-528
This article is a study of aesthetic idealism that characterizes the fictional works written by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Wang Anyi during the 1990s. I start with a comparison of Wang Anyi with Zhang Ailing, arguing that Wang's ambivalence towards Zhang's aesthetics of details is translated into a dilemma the former faces in her own writing. On the one hand, Wang Anyi appreciates Zhang's passion for life's details. Wang's own works show a high penchant for details. On the other hand, Wang is critical of Zhang's aesthetic leap from the sensuous (detail) to the nihilistic (meaning). Wang's anxiety over the ultimate value of detail can be attributed to her ideological allegiance to a May Fourth leftist tradition as well as to her awareness of the derogatory association of detail with women's writing in China. So in what way can Wang Anyi say no to Zhang Ailing? How does she try to steer clear of the danger of ‘materialistic’ trivialization that she sees lurking in details? I observe that in Wang's fiction there is neither a full embrace of idealism nor a total rejection of detailed realism à la Zhang Ailing. Instead, Wang Anyi treasures the use of details as a signifying practice to embrace her idealism.

In her 1990s' fictional works, Wang Anyi's effort to circumvent the dichotomy between detail and idea is complicated by her attempt to use details to reconstruct pictures of the past. There are several aspects to this issue. First, although nostalgic details in Wang Anyi's ‘memory stories’ help to give expression to idealistic longings of the author, they also tend to conspire with the official ban on the discourse of the traumatic socialist past. Second, while details are regarded as important in sum total, they are actually relegated by the writer to a secondary place as mere constructing materials to serve the function of bringing out the larger idea. In terms of actual narration, the highly ‘authoritative’ voice often suppresses the depth of individual subjects in her fiction. Third, Wang's ambiguity with regards to details and ‘feminine materials’ affects her characterization of women. A reading of Wang's two fictional works,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Changhen ge) and Fu Ping (Fu Ping), demonstrates that the writer's instrumental approach tends to render female characters stranded between allegorical figures and individual subjects.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发展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金玲 《思想战线》2002,28(1):94-101
中国女性社会学并不是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中国大陆社会学的复兴中应运而生的 ,相反 ,它是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妇女问题”研究的产物。在近 15年的进程中 ,中国大陆的女性社会学在研究的立场上以价值中立为主转变成价值中立、女性主义共存 ,甚至出现了某种女性主义的倾向 ;在研究的理念上 ,将妇女视作一种角色的“特殊性”逐渐转变成更多地关注妇女的多种角色 ,注意把握妇女作为“人”的整体整合性 ;在研究的方法上 ,对策研究的主倾向被打破 ,形成对策研究、纯学术研究、参与式研究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参与式研究正在成为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质 ;在研究内容方面 ,2 0世纪 80年代以“问题研究”为主 ,90年代上半叶以对“女人”研究为主 ,而从 90年代下半叶开始 ,“性别人”研究成为重点。这些变化的结果之一是 ,女性社会学由对社会学、妇女研究的依附走向相对独立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女性社会学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3.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鼻祖。对吉尔曼的小说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她的创作经历了从解构“他乡”(男权社会)到建构“她乡”(女性乌托邦)的转变,或者说,从以揭露和解构为主的现实主义,走向了以规划和建构为目标的乌托邦主义写作。这使她成为树立女性乌托邦典范的枢纽人物,其对于现代女性乌托邦文学的影响可谓深远。同时,这一转变也充分显示了吉尔曼女性主义思想的前瞻性,她预见性地实践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女性主义文学之目标,即:击破、摧毁、预见与规划。  相似文献   

14.
NOT ONE LESS     
正A school that hopes to see fewer students With her short hair dyed bright purple,15-year old Du Fangmei is easy to spot in her class.She practiced giving a haircut to a mannequin head as she talked to Beijing Review in her classroom."My hair was dyed by the hairdressing teacher last month," she said in standard Chinese."I like it a lot."  相似文献   

15.
正Through her lens, photographer Hailun Ma allows people to ogle at the beauty of XinjiangBefore she graduated from the School of Visual Arts in New York City, one of the leading art institutions in the U.S., Xinjiangborn photographer Hailun Ma gained a new awareness of her hometown in northwest China. "So-called ‘high fashion' is far removed from my own life. I want to rebuild my connection with fashion photography," Ma said.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权主义”的表述渐渐隐匿到“女性主义”表达的背后,这是女性主义在后现代视野中所发生的嬗变。后现代女性主义不再以争取男女平权为主要宗旨,而是将关注的焦点从权力转向女性本身,主张消解本质主义和二元对立,承认两性差异,提倡建构一套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球化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民族国家的疆界,迅速改写着地方、国家和地区的意义。对妇女而言,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超越国家边界的妇女问题迅速攀升,如贫困的女性化,女性移民人口的增长,等等;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妇女运动在全球范围里的连接,比如联合国的世界妇女大会,跨国NGO妇女组织和因特网。为界定这些全球化的新发展,推动全球范围内妇女运动的发展,自上世纪后期,“全球女性主义”,“跨国女性主义”的概念先后出现。本文将以上世纪70年代之后历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的实践为开端,进而转入对全球女性主义的思想理念——全球姐妹情谊(globalsisterhood)的分析,然后通过对跨国女性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介绍,进一步考察跨国女性主义的知识生产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台湾酷儿小说与“酷儿”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文化场域中形成不可忽视的次文化存在,成为一时潮流,冲击了性别论述的方式.本文通过具体分析酷儿小说的身体叙事,探讨酷儿书写对情欲、身体的认知,进一步考察酷儿小说的性别理念及其对性别身份的思考.同时,本文考察酷儿小说如何以跨文类的跨界书写展现酷儿的性别理念,以此尝试梳理酷儿小说在台湾语境中的特征及其性别论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