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国际服务外包已成为世界服务业转移和跨国公司调整全球布局的重要方式。世界服务业转移和国际服务外包过程中也同时伴随着知识转移,这促进了承接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
进入本世纪以来,以国际服务业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服务业离岸外包逐步向我国转移,我国已经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目的地。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于加速我国服务业全面发展,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对外经济结构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  相似文献   

3.
加快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服务外包不断发展和国际化已成为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核心;同时,近年来,承接服务外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承接服务外包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抓住新机遇,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与挑战,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升级,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祖强  杨志琴 《唯实》2007,(12):39-42
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正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瓶颈约束,如何培育新的更高层次的要素,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江苏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新一轮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是江苏开放型经济转型的重要契机,江苏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接跨国服务外包,为开放型经济的科学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服务外包是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绿色产业,是加快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促进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但在引进模式、政策制定、市场开拓、管理手段及人才素质等方面仍存在制约瓶颈。当前,必须抓住"后危机时代"带来的新机遇,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认识,完善落实政策,重视人才培养,加快业内整合,降低承接风险,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成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国内外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新疆发展服务外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的关系,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外包,打造乌鲁木齐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积极构建面向服务外包的企业运行机制,实施企业CMMI资格认证,注重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切实建立服务外包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服务业飞速发展,并被认为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也日渐活跃。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同时,服务业国际转移与地方产业升级有密切联系。鉴于目前服务业国际转移理论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通过对服务业和产业转移理论的阐述,以期为我国有序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苏州服务外包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嵚楠 《世纪桥》2010,(17):64-66
近年来苏州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势头强劲。本文通过SWOT分析,对苏州服务外包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苏州服务外包应抓住历史机遇,在投资环境、专业人才、法制建设、经营策略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将苏州建成服务外包在中国的重要承接基地,促进苏州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机遇,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找准承接方向,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环境,大力发展产业——雅安的出路日渐明晰。  相似文献   

10.
按照梯度理念承接产业转移,欠发达地区只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后即将丧失竞争力的产业类型.其必将使欠发达地区陷入"承接--落后--再承接"的窠臼,不仅难以真正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江西也难以实现中部崛起.东亚模式、珠三角模式和苏州模式等典型产业承接模式告诉我们.承接区域以政策制度化、创新网络化、人才本土化和资源优势化,充分利用区域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竭力延纳和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溢出效应.以江西新余经济开发区为例,江西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承接热地应在承接理念由梯度承接向顺势承接更迭的基础上进行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20,(2):58-61
服务外包助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凤凰网1月3日刊登马亮的文章说,1月3日,国务院召开2020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部署加快承接服务外包能力建设和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举措。会议提出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服务+”,深化服务外包领域“放管服”改革,并将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经验做法向更多地区推广。这将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呈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已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服务外包是跨国公司"归核化"(Refocusing)战略调整的副产品,同时为那些寻求服务业发展的其他国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深刻认识服务外包的本质,对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予以全速判断,积极构筑我国承接外包服务的战略措施,是我国应对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比较香港服务业与福建服务业发展现状,借鉴香港服务业发展经验,对发展福建服务业提出五点启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服务业引导机制;推行经济多元化,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注重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优势,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与香港的经济联系,主动承接香港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4.
正凤凰网1月3日刊登马亮的文章说,1月3日,国务院召开2020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部署加快承接服务外包能力建设和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举措。会议提出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服务+",深化服务外包领域"放管服"改革,并将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经验做法向更多地区推广。这将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15.
韦东  刘厚俊  李莉 《唯实》2011,(7):57-62
在近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热潮中,存在着一些认识与实践上的问题。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相对优势与劣势并存,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中利益与风险相伴。理性思考我国服务外包,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实际问题,采取必要措施,着力提高服务外包业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6.
结合福建离岸软件外包产业的实际情况,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模型确立了五个关键因素,即生产要素、企业过程管理和规模、政府、国际市场、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和一个辅助因素即行业协会作为衡量一国离岸软件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以此对福建离岸软件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认为软件企业必须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政府必须为离岸软件外包服务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行业协会必须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津滨海新区目前进入服务业高速发展时期.天津滨海新区应积极承接全球现代服务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利用大型工业项目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通过地区、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动走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天津滨海新区的服务业需充分利用内生的动力因素,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演化,实现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走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纵观美日欧发达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以IT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仍在继续,国际服务业外包方兴未艾。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机遇,应对得当,就有可能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信息与生物等新技术兴起相伴相生,既体现在制造环节的转移,也体现在服务业外包和高技术产业的转移。这次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主导力量是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调整和重组。经…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80年代以来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把握和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机制保障。因而有必要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中国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体现在产业发展战略上,是要推动制造业的转移和服务业的转移;体现在区域发展战略上,是要推动中国国内产业的区域转移;体现在产业转移流向上,是要推动产…  相似文献   

20.
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都表明,承接软件外包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市场集中度、市场需求、企业研发能力四个中介变量提升承接国的软件产业竞争力。因此,我国应该加强软件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大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软件企业的整体规模、大力开拓国内国际软件外包市场,提升中国软件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