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作明 《新青年》2005,(6):14-15
(一)2001年12月2日下午,我收到女友兰红的一封“情书”:明:我有要紧的事告诉你,望接到信就来。你的红我反复读着这一封爱意缠绵而简单急迫的来信,猜测肯定是她的父母采取了断然措施来阻止我们的交往,他们是有理由这样做的。教育局长的女儿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跟一个家贫如洗的山里青年谈恋爱呢?我预感到就要失去和我保持了两年恋情的兰红了。我对母亲说了这事。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你能把兰红接到乡下来吗?我会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待的。”说着,催我搭班车到县城里去。我设想了许多见面的场面,全都是忧伤。赶到县城第四小学时,天已一片漆黑了…  相似文献   

2.
我上初中那时,喜欢上了《格林童话》丛书,并到了痴迷的地步。当时,那套丛书的定价还不到一元钱。不过要买下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父母微薄的工资早已被柴米油盐安排得所剩无几,哪里还有余钱去买一本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呢? 就在我无可奈何的时候,一天,当我放学回家时,我无意间看到了写字台上放着一把钥匙。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抽屉的钥匙正是放在写字台上的那一把。几经犹豫之后,我试着用钥匙打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一元的纸币。  相似文献   

3.
鞋上有眼     
母亲的布鞋长着千百双眼睛,时刻牵挂着我的脚步……前不久,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是母亲从乡下寄来的一双鞋。包裹里面,还有母亲请人代写的一封信,信中说,她的眼睛早已昏花,看不清东西,只能做一些样式和做工都很简单的布拖鞋了……可我发现,母亲的这双鞋并不普通,它的样式和做工都很讲究:白底、黑帮,鞋底上整整齐齐地扎满了针眼,一行行地,错落有致。我想像得出,母亲为了它,一定在灯光下操弄了不少时日,更是熬过了好多个夜晚。我甚至看到了母亲正睁着昏花的眼睛,一遍一遍艰难穿针的情形,还有她艰难地纳底缀帮的样子……母亲今年已经60多岁…  相似文献   

4.
北原 《新青年》2004,(11):31
读初中的日子,已经习惯了母亲为我打理一切.一日三餐、整理房间自不必说,就连每天穿哪件衣服、哪双袜子也都是母亲为我找好放在床头.母亲常说,你学习忙,压力大,妈不帮你一把怎么能行?也好,有老妈为我操持,我倒落了个清闲.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2004,(2)
细雨姐: 你好! 我以前认为给一个不认识的人写信是件很蠢很笨的事,可是我没有想到,自己也会这样做,你不会笑我吧?也许是我太累太压抑了,我真的好想大哭一场,可是我做不到。我在我最好的朋友家打工,她对我好得不得了,可是她妈妈并不喜欢我。她家里很有钱,她妈想让她将来出国。可能  相似文献   

6.
在父亲葬礼的16天后,我的母亲来和我住在一起。这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事情,事实是无法改变的。父亲走得太突然,而母亲得了癌症也使她只能和轮椅相伴。在去安养院和与我同住之间,她只能选择后者。在我生命中的45年中,我们母女二人总是不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所做的事没有一件可以取悦她,而她说的任何话对我都毫无意义。等我长大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根本互不理睬。  相似文献   

7.
烟火爱情     
她是个可人的女孩,他喜欢她.一天,她问他:如果我突然死了,你怎么办?他一听,就激动了起来,涨红了脸,很是气恼,不允许你这样说的,你怎么会这样说话呢?多晦气呀!没有你,这日子还怎么过呀?你必须和我一起活下去!她笑了,觉得自己很幸福,他把自己视为生命呢!把自己的一生交到这样的男人手里没错的!  相似文献   

8.
在台北的蒋碧微,与子女只能在照片上见面了。 徐伯阳说:“把我们儿女的情况,告诉我母亲的,是我父亲朋友沈宜甲先生。还是在1927年4月,我母亲发现她怀孕了.我父亲当时在新加坡卖画,我母亲决定回国内生孩子,她把六、七大箱书画交给航空运输公司,直接运到国内来。她一个人从巴黎搬家,沈宜甲帮了很多忙。临走的时候,我母亲很感激他,没什么好东西给他,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孩子生下来认你做干爹。1976年沈宜甲回来探亲时找到我,就跟我讲起这段事。我们还一起在我父亲的墓前照了相,他把这张照片辗转到我母亲手里。  相似文献   

9.
窗帘     
“把这个箱子放到哪里?”我大声地问妈妈,我们正搬进一幢空空荡荡的新房子。她充满希望地问道:“是上面标着‘窗帘’的箱子吗?”妈妈穿着一身工作服,头上扎着一块红头巾,在量起居室的窗户,然后把数据记在小本子上。我告诉她箱子上写的是“影集”时,她立即失去了兴趣,“找一个地方放那儿吧!只要不碍事就行。”她边说边又继续量起来。妈妈为什么对窗帘这么感兴趣呢?我们还没有把东西从车上全卸下来呢,窗帘怎么也要等到我们兄妹几个人和父亲把所有东西都搬进屋后再说吧?可是母亲却拿着卷尺和一个小本,从一个窗户走到另一个窗户,带着一种神秘的…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新年     
正那是秋天的时候。一天,妹妹微信语音,叮嘱我有空了给母亲打个电话。她说,妈想你了。这个"想"有着让人动心的画面:妹妹陪母亲上街买东西,回来的路上,母亲止住脚步,留恋地回头望着一个女性的背影。她对妹妹说,多像你姐的样子。妹妹说,母亲当时的神情那么陶醉,仿佛她的大女儿就站在了她的眼前。听着时,我的眼睛就湿润了。电话立刻拨打过去。母亲接的。她一听是我的声音,就从片刻的客气中转换回来:静静啊,是你吗?想谁谁到,真好。昨天和你妹妹还念叨你呢。打喷嚏了吧?我抑制住情感,竟然不知道  相似文献   

11.
母亲生养了四个子女,父亲去世得早,为了把我们拉扯大,她含辛茹苦,曾经吃了不少苦。刚参加工作时,因为有了经济能力,每到发工资那天,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给母亲寄钱。寄出汇款单后,心中顿生快慰之感。当然,那小小的附言条,也就成了我倾诉思念的一块宝地,内容大多是祝福和问候。可眼下,工资升到四位数,我却与“汇款单”日渐疏远,“附言条”也变得愈加陌生。每次与母亲在电话里交谈,她总会说:“不要寄钱,我有!”这便成了我“不再寄钱”的理由。我知道,年近八旬的母亲确实不缺钱,每月有700元退休金,身边的儿女们也常给她一些钱。虽然如…  相似文献   

12.
阿冰 《新青年》2005,(8):17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我们的劝阻做起了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的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去借了。渐渐地,父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几次说啥也不治了,挣扎着要回家。我们说有钱,母亲也说有钱,有一次还对父亲说,她自己还存着一大笔私房钱呢。父亲的眼光有点迷离,他似乎不相信母亲的话。他看看我,又看看弟弟妹妹,说:“你妈说的是假的,她哪里来的私房钱,我还不知道吗?”我想想也是,母亲没有工作,除了父亲的工资,她有什么私房钱啊!但为了延…  相似文献   

13.
罗西 《新青年》2005,(8):42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大家都举了手。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大家仍然踊跃着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恶狠狠地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这张钞票,你们还…  相似文献   

14.
母爱的阳光     
利民 《新青年》2004,(4):11
看得见阳光的眼睛一个青年送母亲回乡下,母亲问他:“你都结婚3年了,工作和生活都随心吗?”青年神色黯然,说:“不是很如意,妈妈,为什么我总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呢?”这时他们走进了一片林子,母亲忽然问他:“你看,地上都是什么?”他向地上望去,阳光的照射下,地上满是斑驳摇动的影子,便回答说:“那是树的影子啊!妈妈。”母亲叹了口气,说:“傻孩子,你怎么就  相似文献   

15.
罗西 《新青年》2006,(9):42-43
我们家的钟点工是对夫妻. 这天,只来了女的,曹姐.我问:"你丈夫呢?"她一边脱掉帽子放在鞋柜上,一边沉痛地说:"他病了!"看她神情哀怨,还在抹眼泪,我很吃惊,便关切起来:"什么病呵?""感冒了!他是从来不生病的!"她停下来,认真地说,她真的是由内而外的担心.我确实是忍俊不禁,这算什么,把她吓得那样花容失色.她还是坚持说:"他是从来不会病的!"他们长年累月地揽活儿干,他们真的没有空儿或者不习惯生病.  相似文献   

16.
素问 《新青年》2005,(12):7
妈妈应该算是个天真烂漫的人……对不起,这个词一向用来形容小朋友,可是我忍不住要这么想。她的性格很像小孩子。证据如下:1、有人说我妈妈很小气,这人妈妈肯定不喜欢。她对不喜欢的人连敷衍都懒得敷衍,她要喜欢你,就拼命对你好,什么好东西都留着分一份给你。她最喜欢我小姑姑。从前她还在开诊所的时候,得了很多装药的搪瓷钵盆,外面印着些漂亮的图案花朵,做汤盆果盘都很好。她就挑了她最喜欢的大朵牡丹图案的藏起来,等小姑姑来了都送给她,还要嘱咐一句:“别跟她们说啊,没有那么多……”“她们”指的是我别的姑姑婶子们。2、妈妈不会做菜,不…  相似文献   

17.
为自己点赞     
正接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短信,让我立马儿加她,说有重要的事。我翻遍记忆仓库的犄角旮旯,也没有和她名字相关的一点痕迹。于是,我小心翼翼回了一条短信:美女,我们认识吗?她回复:什么美女?美女她妈。刘君你不认识吗?我是他太太。切,刘君怎么不认识呢?老乡兼战友,一条炕上睡过三年觉,一个锅里吃过一千多顿饭,是共过患难  相似文献   

18.
礼物     
李平 《新青年》2005,(4):36-37
林子平打电话来,说要送何思思一件礼物。原来是一只钻戒。何思思静默半天,林子平以为她太过惊喜,未料何思思开口道:“我不能接受这件礼物。子平,我想我们并不合适。”林子平愕然,道:“思思,我不明白,我可有做错什么事?”何思思歉然道:“没有。”“那么,是你……有了新人?”何思思叹气:“也没有。”林子平莫名惊诧:“那是为何?”何思思忍不住叹气道:“子平,你可知道我穿几号胸衣?可知道我喜欢哪种香水?可知道我喜欢吃哪种巧克力?”林子平无法回答。“林先生,”何思思更是连称呼也改掉:“我希望我的伴侣可以深入地了解我,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你…  相似文献   

19.
素问 《新青年》2004,(8):16
好像每个孩子小时候都被大人骗过说是捡来的,我的朋友们里面,有的来自垃圾筒,有的来自马路,我还是比较浪漫的,是从麦田里捡回来的.我妈妈还言之凿凿,说她回娘家的路上,远远望见青青麦田中央有个红红的包裹,煞是惹眼,走近一看,一个娃娃在里面张牙舞爪地哭.就这样她拯救了一个无辜的小生命.  相似文献   

20.
吉他传情     
正真没想到,磕磕绊绊,如今我已接近耄耋之年,这七八十年的生活当中碰到了不少事,有的虽然很小,但是挺有意思,值得玩味。比如前些天一大早,桌上的电话响起了铃声,我赶紧拿起话筒,里面传来一个女孩悦耳的声音:您是宋老师吗?我是伊莎贝拉,您身体好吗……万万没想到她会给我打电话。伊莎贝拉是上世纪80年代奥地利驻华大使魏德的小女儿,后来在北京留学,练就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她的姐姐曾经跟我学过吉他。她说从别的老师那里知道了我的电话,特意代表她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