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考辨《中庸》的作者,首先要厘清《史记》之《中庸》、《子思》之《中庸》与《礼记》之《中庸》的关系。其实《史记》之《中庸》、《子思》之《中庸》与《礼记》之《中庸》不是一回事,《礼》之《中庸》只是《史记》之《中庸》或《汉志》之《子思》的一篇而已。要证明今本《中庸》的作者,可以从“检讨主张《中庸》非子思所作的立论根据”、“辨析《礼记》与《古记》的关系”、“分析《中庸》与《孟子》的关系”等方面分析。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都可以确定《礼记·中庸》为子思所作。  相似文献   

2.
朱熹《中庸章句》明确提出"‘诚’为《中庸》之枢纽",而《中庸或问》又通过对"诚"的界定,以及通过对《中庸》第一章至第二十章"诚"的内涵分析和对第二十一章至最后一章有关"诚"的论述的概括,进一步论证了《中庸》的大义在于"诚"。朱熹的这一观点,对于解读《中庸章句》人来说,是不可不知晓的。  相似文献   

3.
<正>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善"有何区别?这些内容将在大陆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中出现。该套教材除了《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外,《论语》《孟子》以及《大学·中庸》都按主题归类讲授,预计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据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相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作为我们民族"根"和"魂"的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中华传统经典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吸取蕴含在中华传统经典中的丰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智慧,人民日报海外版精心编写了本书。全书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老子》《史记》等众多典籍中精选了一百四十余条古典名句,按中  相似文献   

5.
《中庸》原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后来,南宋朱熹使其独立成书。该书倡导的中庸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表征,不仅利于中国社会的和谐,也利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中庸的本质意义最早提出中庸命题的是孔子,而《论语》中只有一处讲到中庸,仅以十四字就结束了中庸之论。  相似文献   

6.
在明中叶哲学派别上,廖纪基本上属于王阳明的实心实学流派。在哲学理念特别是心性学说上,廖纪同王阳明甚为相近,是明中叶实心实学流派中的重要成员。在经典文本上,廖纪与王阳明都是高举《礼记》中的《大学古本》批评程朱的《大学今本》,高举《中庸古本》批评程朱的《中庸今本》。在性学上,廖纪与王阳明都主张性一元论,极力批评程朱学派的性二元论。在心学上,廖纪与王阳明都从"体用合一"的"实心"论高度继承与补充了程朱学派的"心论。"在经世实学上,廖纪和王阳明一样,也大力提倡"爱君之诚,忧国之心"的"明德亲民"论。  相似文献   

7.
"中庸"这个思想,以前是受批判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因为当时提倡"斗争的哲学"。讲斗争,是谁的哲学?法家。法家是主张矛盾、主张斗争的。矛盾这个词的"著作权",就属于韩非嘛!而且法家主张的斗争,还是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叫做"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个话,虽然是《红楼梦》里面的;但这种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8.
<正>"中庸"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多少带点保守、平庸的意思,与其本义相去甚远。"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真正掌握了中庸之道,"善读者玩索而有德焉,则终身受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著。子思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儒家学说传承中承上启下,自成一派。后世有"思孟学派"的说法,认为子思受教于曾子,再传  相似文献   

9.
<正>《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几乎都是讲如何做人、如何为官,以及做好人再去为官的修养方法与践行的原则、规范。而《论语》尤为强调,做人要注重学习、修养道德,修养要立志,志坚不可更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  相似文献   

10.
<正>《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道德修养的知、情、信、意、行的文章。朱熹曾说过:"某人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妙处。"一方面是说《大学》犹如建房子的骨架,包含为人为学的纲目;另一方面是说"四书"是一个体系,读书要成系统地读。《大学》开篇就阐明了为人为学的纲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所  相似文献   

11.
任俊华  李朝辉 《理论学刊》2005,(11):117-120
《中庸》是儒家后学对先秦儒家思想进行整合、总结的理论著作,它对儒家基本的理论取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儒家经典,《中庸》通篇的主旨是探讨中和的方法。《中庸》认为,致中和必须具备至诚无妄的心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行而不倦的精神、无过无不及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庸"的基本含义就是平常,不高明。这里所说的"庸"不是"中庸",而是"平庸"。"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平庸"就是平凡、平淡、普通,寻常而不突出,没有大的作为。"平庸"是智者之大忌,是国家公务人员之大忌。  相似文献   

13.
正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作为我们民族"根"和"魂"的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中华传统经典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吸取蕴含在中华传统经典中的丰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智慧,人民日报海外版精心编写了本书。全书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  相似文献   

14.
正"中庸"思想如同"自然法则"产生于中西方文明;但在中国儒家文化与古希腊文明中,却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儒家"中庸"思想具有"中和"内涵。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通过借鉴古希腊先贤的政治思想,以及对古希腊一百五十多个城邦的实践研究,创新性的将城邦建设与"中庸"思想相结合,以此作为城邦政制和优良城邦的建设标准。亚氏对于"中庸"政治思想的独到见解,不仅丰富了西方"中庸"思想的理论内涵,更促进了西方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西方"中庸"政治思想有着独特的亚氏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中庸社会心理学"所展示的基本精神,感悟到以中庸之道,修身养性,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中庸社会心理学"将中庸的基本精神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特殊的人生哲学。修中庸之道,达心理健康,必须做到:预防为主,定于未然;掌控好情绪;心中有"诚"。  相似文献   

16.
《中庸》是儒学重要的著作,集中阐述儒家的哲学思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观念。为了维持社会和谐,儒家倡导“持中守正”的思想方法,反对任何极端主义的行为方式;为了使社会成员心态和谐,儒家提倡“素位守常”的生活方法;为了促进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儒家主张“并行不悖”的发展理念。《中庸》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轲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所论社会与人生问题的结集。作为"四书"之一,其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同样深刻而广远。《孟子》一书所体现的高明之处,在于孟子认为,君与民是一体的,君民互不可缺,要想解决天下、国家存在的问题,必须统合来看,整体来解决。要注重君民互利、共利,甚至"民为重,君为轻",把民摆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来研究社会问题。在此思想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恒产"与人伦教育统合变革的主张。他认为,忽略君  相似文献   

18.
《理论学刊》1992年第1期刊登了署名坚毅的《关于张闻天论著中的“三分法”观点》一文(以下简称“坚文”)。文中第二部分“恢复‘中庸’的本来面目”,作者批驳长期以来把“中庸之道解释成为折中主义、调和主义、中间状态”,认为“毛泽东肯定‘中庸’的论述已公诸于世”,其依据是刊登在人民出版社《毛泽东书信选集》中的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致张闻天》一信。我们认为坚文对毛泽东这封信的认识是片面的,同时也忽视了毛泽东对中庸问题的同期其他有关论述,是不全面的,因此坚文有关毛泽东肯定中庸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下面予以简要考析。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四书"和"十三经"之一,《孟子》一书影响广泛,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韩国和日本也流传甚广。不过,与《大学》《中庸》等经典不同,这本书的成书和接受过程都颇费周章。《孟子》一书是孟子思想受挫时的产物。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各国奉行"富国强兵"政策,"仁政"思想不仅不受重视,而且被视为迂腐的表现,因此孟子在游历各国推行"仁政"思想受挫之后,只好回家授学撰述,最终形成《孟子》一书。我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和”思想与现代艺术美周波产生于先秦时代的“中和”思想,既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同时又是一种美学原则。例如孔子首倡“中庸”(即“中和”之意)并把它看作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礼记·中庸》则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