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中国工运》2006,(8):30-30
针对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企业生产经营任务日益繁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工超时劳动问题,使一些职工感到压力很大,在生理上、心理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情况,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日前发出通知,要求所属各级工会积极开展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
邹震 《中国工运》2007,(1):30-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强调要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践行这一理念,要求工会在维权工作中,必须善于从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入手,努力通过协调协商的方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劳动关系双方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合作,实现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最终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结果。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推动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运》2007,(5):25-26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树立和落实工会维权观,必须把工会的维权工作统一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之中。2005年,我们与省纪委等8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4.
各国工会和广大劳动者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企业工会通过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创造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地方、产业工会通过完善维权机制建设,参与制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各级各类工会通过遍布全国的工会工作网络,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孙宝树 《中国工运》2006,(9):11-14,26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以下简称“创建活动”),体现了维护职工权益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统一,是工会工作融入党政工作大局,服务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契合了党政、企业、职工、工会共同的关注点,是扩大工会维权社会化程度,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大力推进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创建活动作为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开展创建活动,是推动建立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有效载体。各级工会一定要…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工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人点.也是工会组织服务职工和服务大局的重要结合点.体现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要求。工会组织必须准确把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中工会的角色定位,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工会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是维护企业发展稳定大局,依法维权,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工会组织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完善机制,依法调处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工会推动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在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在于切实维权,切实维权的根本在于建立、完善与落实长效机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紧紧围  相似文献   

9.
劳动关系是企业中最基本的利益关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企业工会要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同时要创新工作方法,从党的群众工作角度,调动职工积极性,依靠职工共建和谐企业。  相似文献   

10.
蔡建军 《中国工运》2006,(10):38-39
民营企业工会作为工会履行维权职责的重要基础和前沿阵地,维权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必定会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我们一定要从工会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做好民营企业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树立科学维权理念,找准维权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主动要约,推动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争创活动。2006年3月2日,苏州市委、市政府两办转发了市总工会、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工商联等五家单位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争…  相似文献   

11.
试论工会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组织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是加大工会维权工作力度的制度保障,只有健全工会组织,才能培育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中的劳权主体;培训工会干部,提高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做好这方面工作是工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运》2011,(8):50-54
2010年,各级工会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扎实推进“两个普遍”重点工作,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健全工会维权机制.积极开展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切实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党的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进人一种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十分繁重。工会作为 党的重要群团组织,作为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合法权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在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应积极 应对新挑战,展现新作为。工会作为党的群团组织,应更加注重推进和诣劳动关系建设,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在 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各级工会组织有必要行动起来,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做出积极的贡献。经济社 会发展新常态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求工会工作必须加强法治化建设。面对新挑战,基层工会要 以独具特色的工作模式,主动寻求破解现实挑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国各族职工正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而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会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功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工会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任务更加繁重;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内部…  相似文献   

15.
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尤其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我国工会是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组织,是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依然是工会的组织使命和社会责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抓住有利的政策契机,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营造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制度环境.要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彰显新作为,努力把工会建成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各级工会干部成为职工的“娘家人”,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6.
何玉澜 《工友》2013,(1):40-41
近几年来,黄石工会组织认真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用“发展为先、职工为本、强会为基、创新为要”的“四为”理念指导实践,建立起“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维权社会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会建设保障四大工作体系和工会事业发展支撑体系”的“四大工作体系和一大支撑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黄石实际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维权、维稳、创新中有序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工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所凸显的社会价值,也是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中国工会工作创新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共同体宗旨、工会维权寻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会维稳夯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会创新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工会创新驱动,团结和凝聚广大职工群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2007年,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着力协调劳动人事关系,建立健全适应事业单位特点的维权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教科文卫体事业的改革发展。工作将从四个方面重点推进: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动员组织广大职工为构建和谐社会建功立业。充分发挥教科文卫体工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以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为目标的群众性和谐文化建设活动。在教育系统进一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在卫生系统开展争当医德标兵活动,评选表彰医德标兵和…  相似文献   

19.
陈豪 《中国工运》2007,(5):23-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工会工作的具体体现,是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最新成果主要内容由工会能力建设、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构成,最新成果的理论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