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余人”与“忏悔贵族”是19世纪前期与后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两组著名形象,虽然两者产生于不同时期,但却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本文试对此作一些论证,以求教同仁。一、传统主题“青年贵族的生活和出路,他们怎样洗涤自己,一直是俄国文学中的传统主题”①,这一“传统主题”中的贵族青年形象的出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空前繁荣的标志之一。19世纪前期的俄国著名作家,在自己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品中,都重复着一种贵族青年的典型:同名诗体小说中的奥涅金、《当代英雄》中的皮却林、雕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同名小说中的罗亭、还有一个同名…  相似文献   

2.
吴趼人和“小说界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等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中大声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他认为,这是因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由于小说对读者有“熏”、“浸”、“刺”、“提”的作用,“感人之深,莫此为甚”。所以说,“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他郑重的提出:“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  相似文献   

3.
《红岩》一书中描写了革命者利用一切机会与敌人做斗争,这其中包括做诗、作对联、唱革命歌曲等。《红岩》小说通过插入的这些“诗”与“歌”更好地突出了小说主旨、塑造了人物形象、烘托了战争环境,也借助这些“诗”与“歌”充分体现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巧妙的对敌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4.
一九二一年七月,一群留日的文人成立了被称作“异军突起”的创造社,他们创办刊物开展小说创作,使这一时期的文学百花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片美景中,“身边小说”的创作更是一朵耀目的奇葩。创造社的元老郑伯奇在接编忡国新文学大系》的《小说三集》时,在《导言》中把郭沫若早年的小说分为“寄托小说”与“身边小说”。并且,把“写自己身边的随笔式的小说“都称之为身边小说。张资平、按适夷、曹石清、白采、叶灵风等人都是“身边小说’创作的优秀作家。本文力图从身边小说形成的背景及作家作品的阅读分析中,发现其创作的亮光…  相似文献   

5.
孟川惠 《工会论坛》2014,(5):120-122
鲁迅所撰写的小说多以"表现之深刻"著称于世。鲁迅小说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和震撼灵魂的强大魅力到底源于何处?我们认为,鲁迅独特的创作视角则是其小说具有深刻魅力的重要原因。第一,人物选取独特。他所选取的艺术人物多是一群特殊的普通人。第二,人物描写角度独特。小说常常从人物内心精神世界下手。第三,小说构造模式独特。小说《示众》《药》《故乡》等都是围绕一个特别的主题来谋篇布局,推进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林黛玉将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引作"留得残荷听雨声"。各版本《红楼梦》均将黛玉引句写为"残荷",李商隐原诗在各版本中均作"枯荷","枯"、"残"之异并非版本异文所致。《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说明曹雪芹本人对李商隐诗歌十分熟悉,不会出现记忆误差,"残"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残荷"在荷花生长阶段上更符合故事发生于秋天的时间背景,并与林黛玉的感伤性情相契合。一字之异体现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炼字锻句"的手法,以及清代小说创作的文人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牯岭之秋》是未署明写作日期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初连载于1933年的《文学》杂志.在小说的一个脚注当中,茅盾透露这篇小说原来共有9节,但是5至8节“写成之后,过了一夜,不知怎地,忽然不见了”。茅盾说,“要是我肯,或许找得到的,然而我不曾找.重写吧?不高兴了”。最后,他所做的事情,只是把原来的第9节简单地移为现存结尾的第5节。 阅览现存的《牯岭之秋》时,人们会产生不连贯感,这是可以预料的.由于小说短缺了几部分内容,人物形象自然也显得关系模糊,以至在作品中主次难分。因此,作为小说,它的故事也  相似文献   

8.
小说《孽子》是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代袁了台湾同性恋小说的最高成就。目前的研究对白先勇小说中月亮和冬日等意象群落有所研究,但是作为“家”的意象提到不多,而且“家”与“父亲”形象的异形同源未曾有人提到。在《孽子》中,“家”和“父亲”的形象合二为一,且“父亲”形象在超越道德感后带来了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9.
乐昊 《人事天地》2008,(7):46-47
1978年初,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伤痕》,交给朋友和老师阅读,反响平平。之后在一次班级策划的墙报上,卢新华贴出了这篇小说。令他毫无思想准备的是,在复旦校园,这篇小说被迅速传抄,墙报栏前人潮涌动,许多读者都是一边读一边流泪。  相似文献   

10.
《心》是众所周知的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晚期三部曲的第三部。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从封建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心》同时也是一份忏悔书,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无奈、孤独和呐喊。  相似文献   

11.
“言”、“意”之辨是《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得意忘言”是其中的主旨所在。分析《庄子》“言”、“意”之辨中的“忘“,可见其能够区分为“言为体“道”之障,和““言”为得“意”之具这样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忘”之含义的区分,有助于对《庄子》之“三言”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一《春秋决狱》散见的判例钩沉董仲舒是汉初公羊学大师,长于治《春秋》,《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其依据即《春秋》等儒家经典。《后汉书·应召传》载:“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任,朝廷每有政议,数谴廷尉张场亲至陋巷问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232事。动以经对,言之评矣。”可知董仲舒本人撰著了《春秋决狱》一书。《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录《公羊董仲舒治狱》16卷,《隋书·经籍志》、们B唐书·艺文志》均载有《春秋决狱》10卷。惜乎唐以后散佚失传。《…  相似文献   

13.
孙慧 《工会论坛》2009,15(1):159-159
《玫瑰之名》是意大利知名学者翁贝托·艾柯声名鹊起之作,也是一部集历史、神学、哲理于一体的经典的反侦探小说。艾柯在这部小说里套用侦探小说的外壳,极尽反讽之能事,巧妙运用“戏拟”的叙事策略,颠覆了传统侦探小说叙事话语,将真实与虚构、意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这不仅彰显了作者精妙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也为后现代主义反侦探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大抵读毕一部小说,使人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慨叹,这便必定是伟大的小说,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与《倾城之恋》就是如此。张爱玲的小说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有梦魇般的氛围,凄凉的意象,悲凉的人物,更有苍凉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一座精神高峰,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其艺术创作都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尤其是《野草》这部作品,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体现了当时西方文学中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文学对鲁迅的濡染或日鲁迅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意识的批判和接受,这也显著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在文化上极力提倡的“拿来主义”。因此将从《野草》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出发,探讨《野草》所体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表征,以期在一个新的角度和层面上认识和把握《野草》超越当时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前沿性,并试图尽一己之力为《野草》研究做出自己的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中国的浪漫主义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静寂后,"新浪漫派"小说携带着绮丽梦幻的面纱再度回归,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家是徐訏。继《鬼恋》后,他陆续发表了《阿拉伯海的女神》、《荒谬的英法海峡》、《吉卜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作品。1943年,他的作品居大后方畅销书的榜首,被出版界誉为"徐訏"年。作为浪漫主义的一支,"新浪漫派"小说在沿袭了浪漫主义的精神传统之余,吸取了大量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元素,在主题、风格和创作手法上焕然一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女作家吉莉安·弗琳的小说,出版于2012年,连续8周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2014年被改编成电影,由大卫·芬奇执导。小说本身提供了好的故事基础,加上大卫·芬奇的完美改编,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作家与导演相得益彰的联袂之作,成功地向观众传递了他们关于婚姻、家庭、社会等诸多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引起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在《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中,她成功地运用了"黑人试图用绸翼飞行"这一古老神话传说并赋予其现代寓意.本文试图对《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飞翔"的意象作出分析,找出这一神话意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深刻意义黑人对自我价值的和对民族文化的探询.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是新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辛亥革命后,鲁迅第一篇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以及晚年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本人就鲁迅创作小说的艺术谈一些见解,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小说。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提出的“全胜略”思想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赞许,但学者对“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国”则有不同的解释:一作“国都”解,一作“国家”解。作者以为当作“国家”解。“全国为上”乃是军事理想主义之思想;“全旅为上”、“全卒为上”等则为现实主义之谋略。“伐谋”、“伐交”等谋略则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条件和途径。春秋时代有着产生“全胜略”思想的条件。“全胜略”思想对后世有深刻的启示,反映了孙武的“重战”、“慎战”、“备战”思想,希望力争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