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稀方 《探索与争鸣》2023,(4):62-74+178
自由主义如何面对民族主义成为当代重要思想命题,从思想史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梳理,才能展现这一论题内在的复杂与张力。在这个维度上,追溯自由主义者霍布斯、洛克、贡斯当、阿克顿等与民族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分析体现在马克斯·韦伯和卡尔·施米特那里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紧张,进而阐述二战之后自由主义处理民族主义的两种方式——一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批判,一是以赛亚·伯林和耶尔·塔米尔以自由主义包容民族主义的努力,可以见出,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虽然分别代表了人类的集体性和个人性这两种古老的维度,两者彼此依存也彼此冲突,但终究要走向调谐。  相似文献   

2.
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时,二者兼容性强,共同缔造出了新型的近代国家形式——民族国家。西方国家在自由主义的旗帜下追求自身的民族利益,使得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产生了对峙。殖民地在民族主义的帮助下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国家。然而,其中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却沦为既得利益集团的统治工具,激化了国内的种种矛盾。民族主义的现实困境要求重新融合自由主义,以自由主义来弥补民族主义对内功能的不足和匡正对外极端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毕竟共栖一世,因而在思想上就难免有同为一炉的印迹: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一定的文化决定论倾向;与现代性的相伴而生。然而,从另一角度讲,文化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由于时代感悟的不同,必定有其不同的特征:相异的文化取向;不同的现代性追求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诞生,以建构民族国家为最终目的;中国晚清民族主义在外族入侵而导致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诞生,主张对内团结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统一,对外抵御侵略,实现国家独立。两种民族主义在渊源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共同性,在诞生背景等方面表现出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5.
公民民族主义被视为以政治认同为核心、与自由主义理念相融合的民族主义形态。但多元主义者认为,公民民族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一元论倾向,可能产生特殊主义诉求,甚至催生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沙文主义。为此,当今各自由民主国家应当重新审视公民民族主义理论,寻求更合理的自由民族主义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民族主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奠基者,其民族主义思想和理论贡献理应受到学界的重视,而就已有的成果来看,此方面的研究尚嫌薄弱.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理论,坚持国内各民族一致对外的“大民族主义”,他对大民族主义观的坚持源于其明确的国家思想和对国家的认同;其民族主义观念和自由主义观念密切相联又有矛盾,表现出自由民族主义的特征.梁启超的民族主义属于健全的民族主义,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是指承认民族文化平等,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尊重民族文化差异,追求民族自由、民族平等、民族公正的社会伦理思潮.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弘扬、保护、批判、反思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同期实现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民族富强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多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道德与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二者表面看来存在着矛盾与对立.其实,在多民族国家的内部,二者并不必然存在着矛盾,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民族民主运动的理论与民族的行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指出民族主义具有积极和消极功能。  相似文献   

9.
王田娇 《传承》2010,(21):150-151
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政治的强烈的政治认同。主要对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该书《作者序》中写道:“在讨论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时,我的目的并不在叙述一些社会与经济力量的发展史;这些力量曾多少盲目地,然而又像是必然地,使小王国与大帝国转变而成一种基于民族原则的新政治制度。我的目的也不在说明(除偶然外)这些军事的,文学的或教育的机关的实际运用程序;这些工具近来已经使各民族产生民族的爱国心了。换一句话说,我在本书里不拟视民族主义为一种社会程序或一种民族运动,虽则用这种观念去论述当然是完全合法的。我想把民族主义视为一种‘主义’(ism),一个各学说的集体,一种政治哲学,同时讨论各种具有重要民众势力的民族主义思想派别。  相似文献   

11.
胡恒富  陈克清 《思想战线》2011,37(3):139-140
一、民族主义的特性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目的在于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民族主义具有以下特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今国际社会大体上处于和平。但是随着前苏联的瓦解,原先一度被冷战所掩盖的民族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趁机出动,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大行其道,他们蓄意制造各种事端,挑起民族间的纠纷和冲突,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民族主义浪潮。本文就极端民族主义问题稍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政治的强烈的政治认同.主要对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民族主义思潮是塑造国际关系和影响现代国家建构的一大主流思潮,它伴随着启蒙运动及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思想发展而成长壮大。民族主义话语体系的形成最初主要发生在法、德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它被赋予了两种显著不同的哲学色彩,分别是共和主义色彩以及历史主义色彩。前者以理性和人道为口号,建立在启蒙运动所树立的平等观念与个人权利的哲学基础之上,后者则建立在对理性主义反动的浪漫主义、历史主义哲学基础上。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塑造。这种糅杂的民族主义理论体系对后发国家,尤其是非西方国家,构成了学习的重要范例。它们不仅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由普世的统一世界观转向个体的特殊论,同时,其强大的动员力也影响了后发民族国家的建构,它内在的民主观念与国家主义的张力对一些国家的政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安倍的民族派民族主义已经基本上脱离了日本的国情和实际,而怀着虚妄而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精神,很容易将日本带入歧途日本亲美、反共的民族派民族主义一枝独秀日本的民族主义多种多样,有主张日本民族自立,反美的左派民族主义(革新民族主义);也有亲美反共的民族派民族主义;还有反美反共的新右翼民族派民族主义;赞美战前民粹型民族主义等。2013年,日本其他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势力表现都不太明显,唯独亲美、反共的民族派民族主义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一直是思想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世界史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史纬度。从早期民族意识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区别来看,前者近似于文化共同体,是基督教世俗化进程中的产物,更趋近于保守的形象;后者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抽象化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奠基性作用,从而形成的激进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发展为近代民族主义的过程,在思想表现上是从民族的自然解释发展为对民族的历史解释,这一转变过程又取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建构,因此对民族主义的理论探索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的全球拓张展开,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同民族主义之间建立了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浅析当今世界的民族主义浪潮陈新明民族主义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保护主义和利己主义,政治上的分离主义和独立倾向,民族关系上的排外主义和暴力行动。民族主义在政治上和民族关系上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明显。冷战后的这股民族主义浪潮致使世界动荡不安。(一)在欧亚大陆的结...  相似文献   

18.
王森垚 《人民论坛》2012,(17):64-65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逐渐在经济层面显现。以可口可乐—汇源并购案为例,抵制事件中的民众民族主义特征包括:民族主义情结的朴素性、民族主义的形式相对温和、民众抵制的情绪化。建议对民族主义进行引导,防止抽象空洞的民族主义、警惕民族主义的双刃作用、加强民族国家自身的制度建构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第三次浪潮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在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中国国内民族主义高涨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党的执政方略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加快民族现代化理论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提高驾驭民族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党的执政水平,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民族复兴大业。  相似文献   

20.
从民族主义形成的条件和作用看民族主义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具有凝聚一个民族的巨大功能作用,但因民族主义理论本身内在的缺陷性使得它只能处于一种工具性的社会地位,但如果注意这一工具的使用条件和使用目的,它对增进国家、民族意识,促进中国完成统一大业、抵御外侮,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社会成员团结一致的社会基础条件,为反对终极文化西化,提升中国民族文化的文化竞争力也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