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科玄论战双方围绕科学与人生观这一主旋律展开论争,并就科学主义和反科学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普世及救世问题、现代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问题等插曲进行辩驳.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历史论争的当代回响做了某些反思,提出了几点有启发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革命运动中萌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有了名副其实的左翼文学。这种不可抗拒的革命文学国际思潮,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进而有了早期共产党人"革命文学"的倡导运动。由于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在中国倡导普罗文学,引起论争是必然的、正常的。革命文学论争的积极性和它的消极影响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不同学派的学术论争是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术论争中要坚持学术平等和学术自由的原则;论争的各方不受学术权力的干涉,其结论要由历史实践来决定。  相似文献   

4.
王彤 《学理论》2012,(26):122-123
宋人诗话作为宋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给予苏轼高度的关注。在对东坡其人、其诗歌创作的品评中,多数持褒扬态度,也有少数品评是对苏轼诗法的批判。这主要集中在对其以文为诗、怨刺诗风、求奇求巧及用典等问题上。正是这些批评与指责,引起了后人的不断论争。究其原因,是对苏轼所开创的不同于唐诗传统的"宋调"的论争,是诗歌评判标准的分歧。  相似文献   

5.
确定性论争是20世纪西方法理学的热点问题。法学理论对法律确定性展开了激烈辩论,视域广阔,见解深刻。故有必要对这一论争进行考察,厘清脉络,辨明观点。在对确定性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辨明不确定理论对法律确定性的主要挑战,包括行为和心理分析,合法性困境,认知困境。为回应挑战,出现了规范确定性和程序确定性两种不同路径,展现了法学理论对确定性的不断追寻。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Maxeiner运用比较方法重申了法律确定性是形式法治必然要求的论断。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从“五四”以来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论争,还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党几十年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论争,人们基本的态度和观点大概不外乎三种:一是全盘继承;二是一概否定;三是批判地继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文明寻求救国真理的历史演进中,"问题与主义"论争具有历史性转向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过往聚焦资产阶级文明目光的最高点总结,而且开启了追寻社会主义文明新目光的起点。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新视角探讨"问题与主义"论争,可以清晰地展现李大钊作为那时先进中国人的突出代表,在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汇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探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为实现这一历史性目光转向、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0)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讨论,学界一直将其概括为西化派与中国本位派之间的论争,但是详细研究当时知识分子参与讨论的文章及表达的观点与思想,里面传递了更深的思考与更开阔的思路。这次文化讨论中知识分子对于民族认同与文化选择的理性思考既超越了之前文化论争中复古与西化的极端,也摆脱了简单的文化折中主义,是以本民族特色、本国国情为出发点,提倡在固有文明与西方文明之外建设一种全新的民族新文化,这是人们对于中国文化问题认知的进步,也对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民主学说作了系统概括和丰富发展,指导了十月革命的实践。作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先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上引发了持续的历史论争,在论争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民主理论的经典表达之作。新时代重温这部经典著作仍然可以给我们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0.
近期,围绕中国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政府模式的选择,理论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即:关于“新权威主义”的理论论争。这场论争直接关系到中国政治体制收革的理论构架和现实政治的目标选择,令人瞩目。现根据资料整理如下。上海《文汇报》1989年1月17日刊登了萧功秦、朱伟关于“新权威主义”的对话录。  相似文献   

11.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凝聚改革共识很重要,那么,共识从哪里来?从何处聚? 共识来自大胆尝试的实践勇气.随着改革的深入,引发了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质疑和争论.其实,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在彻底解决思想领域和价值利益冲突的论争后再进行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论争,这些论争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产权是否虚置,国有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公有制理论是否相悖,要不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农村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导向等。厘清这些问题,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凝聚改革-共识很重要,那么,共识从哪里来?从何处聚?共识来自大胆尝试的实践勇气。随着改革的深入,引发了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质疑和争论。其实,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在彻底解决思想领域和价值利益冲突的论争后再进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相似文献   

14.
有益的声音     
谢云 《瞭望》1989,(16)
友人送给我一本书;《长江 长江》。该书的内容是“三峡工程论争”。虽然收了一篇肯定这一工程的发言,但书的主旨却是汇集反对兴建这个工程,至少反对近期上马的意见的。 三峡工程,国人关心,世界瞩目。上,不上?早上,迟上?孰是孰非,笔者外行、不敢妄加评说。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故而,认识论的争论,事关重大,引人注目.近几年来,认识论几乎成了论争的王国.新名词、新概念和新见解,层出不尽,目不暇接;论争的对象,轮番交替,此起彼伏;而且大多是基本理论上的"是与否"之争.现择其要者略述如后,以供读者思考、鉴别和判断.  相似文献   

16.
阎秀芝 《学理论》2013,(21):61-62
儒学与专制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论争的热点,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儒学与专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儒学之所以被误认为和专制有必然关联是在它成为官方哲学后被术化的结果,从它的精神实质方面看儒学是反专制的,即使在它成为官方哲学后仍然对封建专制起到了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传玺 《民主》2014,(1):61-63
关于胡适,最大悬疑就是老先生的博士学位问题。余英时先生认为这是无中生有,是1920年左右梅光迪先生挑起的,由此看来,这应是哥大时先生酝酿文学改良和任叔永、梅光迪等先生论争留下的“隐患”。但不管怎么争论,关于他的学位论文却不可能存疑,那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83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印行中文版时译名为《先秦名学史》)。  相似文献   

18.
王军 《瞭望》1999,(14)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五届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上,长达10多米的平安大街未来南北街景效果图,引起人们的关注。图片显示,这条横贯北京明清古城的大街两侧,仍将保持明清风格,建筑物以二至三层为主。一年多来一直为平安大街建设方案而论争的专家们可能会长长松一口气,因为...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不断改写和重写,也由于文学边界的不断扩展和越界,加之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的理论基础、研究旨趣、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不同,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及文艺思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选读、误读、臆解甚至背叛,导致西方文学理论界百年来关于文学和意识形态关系的论争复杂诡谲,在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谱系中对此也形成了相去甚远的种种看法。本文对相关不同观点的论争及演变历史轨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张立伟 《理论视野》2012,(10):42-44
控烟方面的权利论争是关涉控烟立法正当性的根本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控烟立法涉及到的权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