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土地是失地农民的关键自然资本.本文基于七省一市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失地农民关键自然资本的丧失程度、补偿状况及其与收入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关键自然资本丧失程度较为严重、补偿标准偏低且补偿方式单一;关键自然资本的丧失,导致了一半以上的失地农民收入数额和收入来源减少,甚至还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自然资本尤其是关键自然资本理论的引入和应用,为我们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失地农民失去关键自然资本即土地之后,要把关键点放在具体政策的理性构建上.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如何解读和研究当代的中国农民,田翠琴、齐心撰写的专著《农民闲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开辟了农民研究的新视角,即以闲暇时间和闲暇生活方式变迁为视角解读农民的发展变化。休闲时间是以时间形态存在的重要社会资源,是衡量社会文明与人类进步的重要尺度。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农民的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劳动空间、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休闲生活正朝着多层次、新领域转变,在这方面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农民闲暇》作为我国首次系统研究中国农民休…  相似文献   

3.
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永坤 《学习论坛》2006,22(7):57-59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伴随着大量的“圈地运动”,失地农民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虽然有一些地方出台了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但也存在着保障内容单一、保障水平低等不足。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完善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二是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提高补偿安置标准,确保足额兑现,并加强土地补偿费的分配管理;三是在我国尚未完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四是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大力引导失地农民就业,尽量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鄞州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进程中鄞州的失地农民通过出让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为推进浙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鄞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相对应的是,鄞州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它已直接影响鄞州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国内学术理论界关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大多数是从政府如何去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角度去研究,认为可通过加大失地农民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解决.但通过调查发现,在鄞州有近30%的失地农民即使政府提供就业岗位也不愿意就业,以至在培训失地农民就业时出现了"政府热,培训对象冷"这一奇怪的现象.目前,从这一角度研究失地农民就业的研究成果不多.本课题对此在基层调研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从而变成市民。失地农民在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生存条件和他们的心理都会发生剧烈变化,因此面临着角色冲突、文化冲突和规范冲突等问题。我们应当通过调适失地农民的这些冲突,转变他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建立新社区,使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转变为合格的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土地征用来实现城市扩张发展的模式已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方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使失地农民从农村居民身份转变为城市居民身份,所在村庄的基层组织也由村委会改名为居民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我国的失地农民正面临着从乡村治理到社区治理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探索失地农民社区的形成历程,评析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的社区实践模式,对于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会,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维护城市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以科技为支撑的生产力的飞速提高,资本主义不断呈现新变化,数字化网络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生产工具的变化使得劳动形式发生变化——出现了数字劳动。劳资关系不再具有单一的对抗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剥削方式也随之改变,但是资本的剥削本性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藏在数字劳动背后。一、数字劳动的内涵无论在工业革命时期还是在数字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关系都表现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数字劳动并没有脱离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身份的转变大致分两种情形。一种是主动型 ,即农民在制度性安排下顺利实现身份的转变 ,土地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 ;另一种是被动型 (或强制型 ) ,指城郊农民因城市扩展一下子失掉了土地 ,但由于政策及制度上的欠缺和障碍 ,使失地农民游离于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 ,处境极为尴尬 ,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当前失地农民面临的困境主要有 :征地补偿标准过低 ;拆迁安置不到位 ;再就业十分困难。失地农民走出困境的途径有 :按照市场规律 ,提高土地的赔偿标准和探索新的土地流转模式 ;按市民一般生活条件给予合理的安置 ;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再就业问题 ;建立与城市相通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与城市相通的社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对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不到位和社会保障不可持续性,造成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的群体事件呈上升趋势。文章阐述了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种种表现,客观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土地换保障”等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度重视和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政府职能错位,导致行政行为失偏;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低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完善土地立法,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改进征地补偿工作,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土地换保障"的新机制,形成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浙江失地农民生存状况与制度支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浙江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偏低、再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大多数失地农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堪忧的深层次原因是传统体制下对农民基本生存权利的漠视和城乡生活差别的默认的结果,是政府土地寻租的结果。因此,保障失地农民土地权益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扩大再就业;根本途径是按照社会成本标准补偿失地农民,取消政府土地储备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政学两界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我国的土地所有制以及土地交易的市场化程度不同于其他国家,使得我国的失地农民问题呈现一些独有的特征。我国学者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征地补偿、安置方式和城市融人问题。  相似文献   

13.
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鉴于现阶段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应以为失地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生活保障为核心,完善土地立法和征用制度,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土地换保障”的新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形成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改革开放后,各地在日益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以及新建扩建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水利设施等,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大量农民不得不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失地农民。现行的征地安置补偿标准过低而且形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贫民。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现阶段失地农民的现状及问题失地农民对过低的补偿安置费用强烈不满。一是补偿标…  相似文献   

15.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因失地遭受了巨大损失,而且也没有得到社会保障。这体现在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征地费用分配混乱、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软环境改变的风险补偿不足等方面。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关系到城市化能否顺利推进、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为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二是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小军 《求实》2004,(12):102-105
在城市化进程中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空间的扩展 ,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土地不断被征用 ,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 ,征地补偿、房屋拆迁、就业安置、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权益却得不到保障。为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保障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的权益 ,需要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 ,探索城郊结合部土地征用过程中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新方法 ,给城郊结合部农民拆迁以“市民待遇” ,为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提供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建立和完善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一项工作,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完成都离不开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重视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生活方式中现代文明因素日趋增多,表现为消费方式日趋城市化、闲暇方式日趋多样化、社交方式日趋开放化。不过,目前我国农民生活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为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不平衡性比较突出、不良风俗顽强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抓好教育,灌输现代生活方式理念;发展经济,夯实现代生活方式基础;创新制度,营造现代生活方式氛围。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用地流转,失地农民权益受侵害,矛盾日益凸显。本课题组通过对草桥村失地农民保障状况及满意度的实地调查,归纳出当地的成功特色及经验:自主开发建设;创新股权机制;土地换社保。并提出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建议:落实住房保障;推行逢征必保;开辟多渠道就业;推行土地入股;采取混合的安置模式;规范征地程序。  相似文献   

19.
制度缺陷与重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祥林 《学习论坛》2006,22(2):31-33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一般认为,农民有职业和身份两个层次上的涵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身份上的农民概念和职业上的农民概念在农村非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失地农民开始出现。在经济现实与制度跟进不对称的情况下,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研究表明,土地产权模糊、征地补偿标准不科学以及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混乱等是促成失地农民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失地农民被边缘化了。为此,改革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规范征地补偿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征用大量农用土地,不可避免的产生失地农民这一新的弱势群体.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妥善地解决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活、就业、养老等问题,关系到征地工作的顺利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土地经营制度和征地制度改革,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就业培训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