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韩洪涛 《求索》2010,(8):47-49
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转向共同体的发展模型是其基本的目标指向。"共同体"概念导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思想,费迪南·滕尼斯关于共同体的基本论述则是该理论最早的完备表述。而后的学者对人类共同体的研究都沿着亚里士多德和滕尼斯的路径进行。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伦理构成了中国社会践行社会共同体理论的传统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基于价值观念、性感、习惯等本质意志的精神信念为中国社会共同体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转型社会的现实使得中国重建社会共同体成为一种必然。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社会共同体路径培育的三个转向,以期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有益。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表现为对国家的认同、对族际关系的认同和对民族社会发展道路的认同。在当前民族主义浪潮和我国民族问题复杂化背景下,国家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  相似文献   

3.
辛旗 《两岸关系》2011,(5):11-13
回顾辛亥百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过程,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无论从地缘上、血缘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两岸都是基于中华民族这个基本认同的命运共同体。一旦民族认同出现偏差,台湾主体意识走向极端的政治化,变成"台独"意识,两岸关系的发展就会面临非常大的变数,会造成中国大陆民族主义偏激地对待台湾少数的偏差的认同,变成十三亿...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出现的,20世纪资本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对民族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既推动着民族主义的发展,同时又与民族主义形成尖锐矛盾.如何应对资本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矛盾是构建和谐国际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村落共同体"概念的兴起和运用,既是对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回应,具有田园乌托邦的色彩;同时,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的传统问题场域中地方与中央关系、帝国想象与村落想象的悖论在新的社会时代环境下的延伸。地方士绅和地方自治在"村落共同体"的概念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上"皇权不下县"的地方士绅想象及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运动,构建了对地方士绅相对于中央权力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想象,这种地方独立性的构建形成了具有有机性、封闭性和田园色彩的村落共同体想象,预先设置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关系;同时,也吊诡地形塑着"乡村即是国家"的隐喻。这一双重而又颇显矛盾的预设视角构成了理论上的遮蔽,设置了帝国想象与村落公共体想象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妨碍着我们在当代中国乡村研究和治理中想象一种具有新的可能性的乡村社会形态和地方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2月13日,以研究民族主义著称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去世,享年79岁。一个月前,法国巴黎发生恐怖袭击。这次恐怖袭击,有人把部分原因归结于法国的"民族政策"。两件事凑在一起纯属巧合,但却引发了知识界对当今局势的忧虑。所以,回头来读安德森三十多年前的作品《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显得很必要。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一直是思想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世界史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史纬度。从早期民族意识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区别来看,前者近似于文化共同体,是基督教世俗化进程中的产物,更趋近于保守的形象;后者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抽象化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奠基性作用,从而形成的激进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发展为近代民族主义的过程,在思想表现上是从民族的自然解释发展为对民族的历史解释,这一转变过程又取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建构,因此对民族主义的理论探索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的全球拓张展开,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同民族主义之间建立了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毫无疑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人为建构性因素的功能亦不能忽视。印刷语言的传播、地理边界感的形成和历史记忆的传承等对形塑民族想象、建构民族认同十分重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民族的现代性、建构性和政治性进行了系统性考察。在他看来,民族是特定文化中人为建构的产物,通过呈现“横向空间同时性”的时间观,印刷语言为人们建构民族的想象共同体奠定基础;经过“遗忘”与“选择”机制筛选,历史记忆形塑民族的同一性和连续性;借助地图、人口调查、博物馆等媒介,人们建立起关于民族空间的牢固想象。安德森关于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民族和民族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格尔茨分析了原有意识形态研究的二种理论模式,通过文化人类学视角研究意识形态问题,将意识形态分为两种存在状态:隐性和显性的,其中显性状态下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张力";格尔茨认为新兴国家的民族主义里存在着本质主义与时代主义的内在张力,并且新兴国家针对原生性情感,还存在着"整合式革命"的现代化"使命";他提出新兴国家意识形态及民族主义问题的实质,是"对权力至上的权力"的争夺。  相似文献   

10.
丛日云  马涛 《探索与争鸣》2023,(10):55-80+178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迈向后民族主义社会。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现代个人在萌发和成长的早期超越天然的血缘、地缘等小共同体的束缚而将情感归属与政治忠诚投向更大的共同体的结果。具有权利、尊严与平等意识的现代个人的出现,带来了现代个人主义的价值革命,也推动了以族裔、文化和政治认同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而日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更多自由选择、自我表现和自我解放的后现代个人的产生,掀起了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后现代主义者颠覆了现代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将民族或民族国家视为束缚和压迫的力量。后现代主义政治和知识精英们以多元文化主义解构现代民族主体文化,以身份政治和超国家政治解构民族国家族裔属性,同时后民族主义者积极构想后民族国家建制,试图建构抽空了族裔和文化内涵的政治共同体作为后现代人的家园,推动了西方的后民族主义转向。这导致后现代主义的西方个人归属感丧失,国家凝聚力下降,国家族裔和文化根基被蛀空,自由民主活力枯竭,国家面临衰败和解体的风险。在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中,其竞争力也受到削弱。重新审视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内涵和价值,认识西方后民族主义的困境,有助于辨清西方文明演变的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