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行政机关不履行人民法院判决问题剖析王万军近年来,从行政诉讼发现,有的行政机关败诉后,不能自觉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也有的甚至拒绝履行,致使案件不能结案。这种现象,虽然是个别的,但却严重损害了法律尊严,妨碍了行政诉讼的发展,成为行政诉讼的...  相似文献   

2.
调解率是在一个统计时间内调解结案的数量和结案总数之间的比。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主要结案方式是裁判(包括判决和裁定)和调解。从这个意义上看,调解率和裁判率反映的只是一定时期内两种结案方式适用的比例而已。但是,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诉讼制度的一大特色,可以一直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甚至被誉为"东方经验",立法和司法政策在诉讼调解问题上也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3.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在社会管理中承担着化解矛盾、定分止争、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职责。然而,由于司法公信力受损,司法权威下降,司法不公已成为社会舆论热点。这种司法信任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对社会的有效管控。近些年,涉法涉诉上访问题突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司法公信力受损,造成司法权威下降,进而形成了有矛盾不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即使经过了法律程序对判决不服还要上访甚至闹访的严重局面。应当看到,司法公信力受损,影响到法院和法官的形象,使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影响到群众对法律的信仰,使社会规则和秩序遭  相似文献   

4.
再论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之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高人民法院甚至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轰轰烈烈地搞司法改革是一项匪夷所思的活动。人民法院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只能是一个忠实地服从法律的低调“保守派”,而不可以是一个四面出击的“改革者”。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法院热衷于在改革的风潮中登台亮相,以改革者自居,甚至敢于违反议会制定的法律乃至宪法、另搞一套的。中国的人民法院搞司法改革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特别是可能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构成损害。有关方面应当要求人民法院停止司法改革,并严肃纠正各级人民法院在司法改革中出现的各种违宪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司法部设监狱管理局,管理和指导全国监狱工作。按我国法律规定,中国监狱依法收押改造经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目前,全国共有监狱674所,全国现有在职监狱人民警察28万人,离退休警察约10万余人,在押罪犯为156万余人,监禁率为10万分之120。2004年底,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提出了改革和完善诉讼制度,切实解决方便人民群众诉讼,加大人民法院判决执行力度问题;改革和完善诉讼收费制度,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问题;改革和完善监督体制,确保司法公正等10个方面35项改革任务,成为新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院调解的法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指调解界定于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由人民法院主持进行的一种与判决相对的结案方式,即它仅指法院调解或诉讼调解,具有纯粹司法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法哲学角度,对调解中法律关系主体地位、调解所依据的原则和规则、调解的社会正、负效应予以认知和评价。 一 民事诉讼法关系主体,是指诉讼权利的享有者和诉讼义务的承担者。它由两方而构成:一方是人民法院,另一方为所有诉讼参与人。大多教科书认为,人民法院是代表国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判决问题研究○吴婧萍行政诉讼判决,是行政诉讼最重要的结案方式。它通过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确定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它是法院对行政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基本形式,也是完成司法审查任务,最终解决行政争议的基本手段,是行政诉讼中具...  相似文献   

8.
柳波 《四川审判》2002,(3):54-54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审判监督程序作了专章规定,其中177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由此可见,法律赋予人民法院自身监督的职权,立法上的这种规定,源于我国追求客观真实、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理想诉讼模式。然而,在民事诉讼中由法院自我监督,理论上与民事诉讼和民事关系的性质以及审判规律是不相符的,司法实务中也遇到诸多尴尬。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援引《宪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援引《宪法》条文的实例,宪法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对援引《宪法》的性质和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我国人民法院在判决中援引《宪法》,虽然不是适用宪法解决案件,但援引《宪法》条文仍然对法律适用产生积极影响。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援引《宪法》条文,表明公民的某种权利是受法律保障的权利;或者表明人民法院选择法律适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四项规定:“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这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有限司法变更权。正确运用有限司法变更权,对充分体现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贯彻立法宗旨,具有重要意义.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可以变更判决,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后,规定的四种判决方式中最难认定、最难把握的一种判决。这个问题在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且审委会具有案件裁判的决定权,这是我国审判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审委会制度及其相关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试就这个问题作一浅显的论述,是为抛砖之言。 一、审委会制度的产生、沿革及作用 在每一级人民法院内部设立一个成员人数相对固定、成员不参加庭审而对案件的判决却有决定权的审委会,这在古今中外为我国法律所独有。在中国古代近代史上不可能产生审委会这样的组织,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一直把司法的重要性等同于政治、军事,并且一直实行行政、司法合一的审判制度,行政长官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2.
在德国,辩诉交易制度完全是实践中自发的产物。德国辩诉交易实践的形态、产生、争论及相关司法判决和改革草案的分析表明,辩诉交易已经成为德国解决刑事案件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的出现回应了德国刑事诉讼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困境,同时也缩小了两大诉讼模式的差距,呈现了世界范围内体系差异而解决方式一致的诉讼规律。德国辩诉交易实践表明,在我国建立基于被告人认罪而迅速结案继而获得刑罚减轻的结案方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民事司法的主要目的是定纷止争,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调解与判决是我国当前民事审判中两种主要的结案方式,其中孰优孰劣,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尚无定论。本文拟从寻求正义与和谐之间的衡平为视角,对我国民事审判实务中办案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一步厘清调解与判决结案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完善调判结合办案方式的具体构想,以期更好地解决民事纠纷,从而实现案结事了的办案目标。  相似文献   

14.
意思自治是近现代私法领域里的重要原则,随着私法、公法的相互交融渗透,该原则也直接延伸到了公法领域。在民事诉讼法中,这一原则主要表现为: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我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即处分权主义)。调解结案蕴含了意思自治的精神,值得提倡,但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许多案件的当事人就争议的民事权益未能达成完全一致的协议,以致不能以调解方式结案,因此,只能以判决形式裁决。然而,不少判决与当事人在基本问题上达成的共识相去甚远,导致双方当事人都不服判决,同时提出上诉,继而出现累讼或执行困难。其实,调解和判决的结案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诉讼中,目前实行两审终审制,并且有条件地实行上诉不加刑原则。三十多年的司法实践表明,这种两审终审的上诉制度以及上诉不加刑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本文拟就审级制度、上诉不加刑原则、二审审理方式以及强化律师刑事辩护职能等问题,略抒己见,以求抛砖引玉,共同切磋。一、我国目前上诉制度的利弊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当事人可以按照法律  相似文献   

16.
法院的司法判决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司法判决是否是不可或缺或不可替代的?亦即,司法判决究竟有什么功能,乃是中国法治建设实践中必须明确的问题。波斯纳说:"法律是功能性的。"〔1〕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其作出的司法判决当然也是功能性的。判决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功能的发挥状态和结果。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司法判决功能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理论基础与适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行政诉讼法立法初期,过度关注立法权与司法权的严格界分,行政诉讼以撤销判决为主,变更判决在行政诉讼中只有极有限的适用空间。这种现状使得人民法院对某些种类的行政争议,缺乏有效解决手段,对司法权威及当事人利益均是一种损害。扩大变更判决适用范围是行政诉讼判决制度改革的总趋势。本文对变更判决的理论基础及具体种类展开探讨,为变更判决的扩大作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的情况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并不影响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此类被告人被判决有罪后,在交付执行中却产生了问题。笔者就曾遇到两例户籍地不详的罪犯无法交付执行的情况。据了解,在北京市其他看守所也遇到了同类问题。这一情况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我国监狱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执行通知书、判决书之日起一个月内将罪犯送交监狱执行刑罚”;“罪犯被交付执行刑罚时,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同…  相似文献   

19.
在司法实践当中,人民法院改变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罪名而作出有罪判决的情况并不鲜见。而人民法院能否改变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罪名直接判决被告人有罪.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文定,探刨根源.也只能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七十八条第二项的规定,即“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与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调解重新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在矛盾高发、纠纷激增的社会转型期,人们重新认识到,就司法的纠纷解决职能的发挥而言,调解有着判决所无法替代、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与判决相比,调解结案的息诉率高,当事人一般不会再申诉或上访;调解结案总体上更能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